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研究

2018-10-13张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2期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培养互联网+

张伟

摘要:本文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新闻傳播类“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拟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和考评机制方面探讨其合理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新闻传播类;“双创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153-02

一、引言

当前,媒体的转型升级已进入深度发展阶段。在当前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下,培养既具有扎实新闻传播理论及实践能力,同时又具有创新创业(简称“双创”)精神的新型新闻传播类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业已提到国家高度,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2015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已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更要与时俱进,在培养学生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扎实实践技能、职业素养、法律法规常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诚信品质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促进就业和创业。

二、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近10多年来,我国新闻院系数目不断增多,新闻专业的录取分数也普遍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闻专业的生源质量,也表明新闻专业在学生心目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地位。不过,也有人认为,媒体融合时代恰恰凸显出真正新闻人才的缺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蔚东认为,“媒体融合已足够抢眼,眼下最为关键的是缺人才”。实际上,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高期望与新闻人才的实际情况确实相差甚远。据笔者对安徽地区一些高校的走访与调研,一些高校在新闻传播类人才教育和培养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目前,很多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宽泛、不清晰,甚至有互相重复之嫌。如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学专业,但实际上两个专业不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教授方法上都无本质区别,专业特点也不明确,造成很多学生对专业出现误解,以致中期转专业现象频发。这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2.培养目标没有凸显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新媒体时代下,很多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着重培养能够适应多媒体形式的多元化、技能型人才,没有凸显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而媒体行业恰恰是一个需要创新能力的行业,同时也是具有巨大创业潜力的行业。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专业课与双创课的“两张皮”,没有深度地融合在一起。如一些地方院校为了响应国家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号召,大多以开设创业通识课的方式来应对,但一些关键性的创新创业内容并没有能够达到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与实际工作要求相差较大。此外,教师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以及考核方法的缺陷,都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新闻传播类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针对目前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拟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和考评机制等方面探讨其培养模式,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质量。

1.培养目标凸显“双创”要求。高校应深入分析“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新趋势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本校优势及特色,制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在双创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除强调学生具备本专业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外,还应该强调学生对多种媒体的适应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更多的创新创业思维和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素养。

2.教学内容融入“双创”思想。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传统的新闻传播类理论及实践课程以外,还应增加一定的创新创业课程。现在,各院校普遍采用开设通识课和选修课的方法增加创新创业环节,并没有更好地达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实际上,许多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内容有很高的契合度,如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与制作、广告创意课程、广告文案的制作等都要求具有创新思想,因此应加强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如在学习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与运作时,结合创新创业的思想,运用摄像、剪辑的技能学生自己制作系列微课、视频,或者由教师注册、学生参与运作师生交流的公众号,用于课程知识解答,推送值得关注的行业动态。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意识。此外,各院校还可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专业实践培训及竞赛课。如开设专门的新闻传播类作品竞赛指导课,在专业竞赛指导课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各种专业竞赛,通过参赛促进学生动手操作及锻炼实践能力。为了参赛获奖,学生就需要发散思维,进行各种思想及方法的创新。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和能力。

3.教学方法体现“双创”理念。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为此,新闻传播类课程在保留原有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应多开展小组讨论式、项目研究性、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在课外,多开展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各类竞赛,如通过开展模拟新闻发布会、版面设计大赛、微视频大赛等各种形式,锻炼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社会合作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如与校内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制作微视频,运作公众号,参与企业项目运作。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思想。教师在进行专业课讲授中,也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新媒体创业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讲授,学生不仅可以增长专业知识,还可以了解创业基本过程,通过一定的示范作用,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拓宽学生的就业思路。

4.调动专业教师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拥有一支具有“双创”思维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关键。现阶段,学生创新创业的行为大多依靠个人兴趣及实践,大部分专任教师对此不够重视,甚至很多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本身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应从宏观层面注重对专任教师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

打造具有“双创型”思维的专业教师,要加强对专任骨干教师的专業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新创业一线锻炼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同时,聘请一些成功的创业者、创新创业专家到学校兼职任教或合作研究,扩大“双创型”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5.改革考评机制。为更好地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质量,还应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构建多元化考评机制。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分”,还要获得“能力分”。学校要加大开设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的门数和质量,院系应专门增设创新创业类模块,提供多门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增长的考核,将课外学习、项目参与、校内外实践等内容纳入考核体系,实现学分认证。例如,学生参与微电影的策划与拍摄或者运作微信公众号等,具有一定影响的,团队可以获得相关课程学分,主要完成人还可获得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以此激励学生多参与创新实践。同时,完善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业绩的考评机制,根据其完成的绩效纳入工作量,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工作热情和工作效果。

四、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媒体发展又迎来新一轮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会催生对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旺盛需求。而此时,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将会更高。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体,为适应经济转型期和行业发展需求,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形势,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及实践能力,又具有创新创业思想的新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常江,杨奇光.“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路径与实践[J].新闻界,2015,(12).

猜你喜欢

双创型人才培养互联网+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建设
农业类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