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2018-10-13冯丽蔡畅
冯丽 蔡畅
摘要:我国现今“留守儿童”是常被提及的话题,留守儿童问题与隔代教育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隔代教育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最终希望各界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良好开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D4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279-02
一、农村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留守儿童”是常被提及的话题,它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而把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照看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是经济发展建设下的产物,是一个急需解救的群体,他们处在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父母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去大城市挣钱养家;而另一方面: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据心理学专家称:“婴儿期”为“父母共生期”,而“幼儿期”为“亲子依恋期”,在孩子成长的童年阶段,父母是孩子理想的呵护人,童年期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标准,而留守儿童却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事实上,当今社会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呈直线上升。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代为监护和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1]
众所周知,在我国现今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农村地区。有研究者强调,祖辈照料和教育孙辈的状况连续或累计达到半年以上才可称之为隔代教育。[2]2004年《新闻周刊》报道了在全国范围内隔代教育的现状,调查显示:在中国将近50%的孩子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的。而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乡村老人的调查可知,抚养和照顾孙辈的老人所占比例可达73.45%。中国人民大学杜鹏教授,针对流动人口的外出对家庭的影响做了一份调查,根据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家庭中,抚养方式大多以单亲监护或隔代祖辈监护。由此可知,农村地区隔代抚养现象突出,许多家庭中,父母都把教养孩子的责任交给了自己的父母,祖辈便负担起了父母的角色。以四川省资中县狮子镇为例,全村人口约为38797人,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可达50%,而据对狮子镇中心小学调查可知,全校留守儿童比例达80%,全镇留守儿童比例居高不下。
当儿童亲子依恋缺失或不足时,祖辈老人与儿童之间的依恋可以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3]毋庸置疑,留守儿童问题与隔代教育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1.农村留守儿童年龄逐渐偏小。据《中国妇女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义务教育阶段达3000多万,年龄偏幼儿童占比例的27.05%,其中0-5岁所占比例高达40.19%。心理学专家提出:0-3岁是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龄段,这个时期是孩子各项能力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远离父母就会缺乏完整的人格。正因为年龄较小,父母只能将孩子留在家乡由老人看管教育。
2.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含饴弄孙”的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华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伦理与亲缘关系,中国人在伦理上高度重视家庭关系,讲究“儿孙满堂,纵享天伦之乐”,这一传统可以从中国的房屋建筑和家庭教养方式中看出,特别是老一辈的人,渴求“人丁兴旺,儿孙满堂”这样的家庭幸福感,并且这一观点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消除。在祖辈们看来,孙辈由自己照看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向往和追求。因此,他们会主动承担起照顾儿孙的责任,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一项要事来对待。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里,隔代教育是有存在根源的,加之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身子女越来越多,而儿孙在祖辈们看来更加可贵和宝贝。祖辈们便会对子女更加疼爱有加,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出来。此外,如今农村结婚年龄普遍较城市低下,很多祖辈父母其实还比较年轻,这也为抚养孙辈提供了基礎。因此,这样一层浓厚的亲缘关系为隔代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以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狮子镇为例,大部分的祖辈都认为,他们照顾孩子是天经地义的,其中一部分还是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就成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因此对于抚养儿孙他们觉得正如抚养自己的子女一样顺其自然。
3.部分年轻父母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转变,许多父母不再是传统父母的形象,他们追求自由,不再愿意将精力过多的放在孩子身上。现如今许多“80”“90”后已为人父母,许多年轻的父母生下孩子就甩手不管,将孩子交由祖辈便外出打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许多“只生不养”的现象出现。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7人进行的各项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存在许多“只生不养”的现象。63%的受访者认为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照看孩子是主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表示:现如今二胎政策开放后,父母决定是否生育的关键在于祖辈是否愿意帮助他们照看孩子。而在农村地区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打工已经习惯在外漂泊的生活,他们很多人并不愿意因为孩子而留在家乡。此外,农村入城务工的父母将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学习很困难,会受到户籍各方面的限制,即使父母想将孩子留在身边也很难实现。
4.父母在现实的选择下外出打工。农村地区家庭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在经济压力下,以及“上有老,下有小”的特殊背景下,他们会选择去往发达城市去做压力大强度大工资高的劳力工作。他们为了生存,将心思都投入工作而无法分出精力照看孩子。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们会首先考虑生存问题,而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变成次要的。此外,农村地区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在他们看来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因此,他们对于孩子的关心变得物质化、单一化,甚至从来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大批父母为了生计而外出打工,就造成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是由于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附属产物。据调查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并且正在逐年增加,留在农村的妇女、儿童、老人所占比例较大。外出打工造成的流动人口是大经济建设时代的产物,而留守儿童又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产物,隔代教育也是时代的产物。针对外出打工的家庭进行调查可知,大部分是迫于经济压力才选择外出打工,其中许多孩子是跟随父母外出的,可由于户籍限制,最后都回到了老家读书,最终还是加入了留守儿童行列,其监护对象多是祖辈或其他亲属。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孩子的良好品格的形成,致使一些孩子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信心,道德意志薄弱,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4]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不可否认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留守儿童问题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峰.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与思考建议[J].文教资料,2010,(13).
[2]戚海燕,朱家存.促进隔代抚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144-147.
[3]岳建宏,王争艳,文娜.从非母亲看护与亲子依恋的关系看中国当前的祖辈看护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1-127.
[4]王冬岩,司志本,杜明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