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才考试”看应用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8-10-13马雪静
马雪静
摘要:“国才考试”测评了行业人才英语沟通能力。作为行业标准,它为英语专业向应用方向转型时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依据,为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立脚点。结合“国才考试”考查的能力,应用型英语专业课程的构建应基于实践,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立足国际化视野,建立开放式、国际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国才考试”;课程体系;应用型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165-02
一、引言
2016年,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国际人才英语考试”,简称“国才考试”(ETIC)。这项考试基于“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以及“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旨在为用人单位招聘、选拔人才提供参考依据,尤其是选拔国家急需的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自推出以来,“国才考试”受到了行业的认可、称赞和学生的欢迎。“国才考试”的影响力并不仅仅是对各级各类、各行各业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服务作用,它对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转型和具体的课程体系的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刘贵芹(2013)指出人才培养应该有三个质量标准保障体系,第一个维度是国家标准,制定一个外语专业的本科生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第二个维度是行业标准,推动行业部门来建立专业的人才评价;第三个纬度是学校标准,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都应该依据国标、行标来制定或修订自己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国才考试”提供的是行业标准,它测试的能力来自各个行业对外语人才具体的能力要求。因此,它可以看作学校制定校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参照物。
国家教育部2015年提出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要求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国才考试”恰好体现对某一具体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本文基于“国才考试”测评的核心能力,参考了《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中给出的课程体系框架,提出在学校标准这一层级,英语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转型时如何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国才考试”测评的核心能力
“国才考试”考查的核心能力是指“英语沟通能力”,即用英语完成各类沟通任务的能力。它包括三个维度:1)国际视野与协商合作能力。国际视野指考生能够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以开放的姿态进行国际交流合作。协商能力指考生具有合作意识、共赢意识,通过明辨事实、融通见解、求同存异,达到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分析問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用逻辑、系统、有序的方法发现、分析、解决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3)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考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民族以及群体的文化差异,并能跨越差异进行有效沟通。
“国才考试”的能力要求体现了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同样,《国标》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技能也有类似的描述。《国标》中提出英语专业“主要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教学过程强调实践和应用,人才培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蒋洪新,2014)。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要想达到《国标》的培养目标,实现与“国才考试”能力要求的对接,学校在制定校级标准的时候就要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及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完备,语言素养与行业能力突出的应用型外语人才。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
三、应用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实践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国标》中对英语专业课程有详细的描述。专业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类。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技能类如听说读写译、文学和文化类课程,专业方向类课程包括语言学、社会文化、文学、翻译学、英语教育等专业方向的知识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以及学校特色课程(王巍巍,仲伟合,2017)。《国标》为英语类专业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课程设置体系。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结合行业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动态调整。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专业可以从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创新实践等四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包括“英语语言能力”“国际视野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创新实践课程”等课程板块,以此形成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的动态课程体系。“英语语言”能力课程包括与听说读写译相关的技能型课程;“国际视野课程”是指目标语语言讲授的、高质量的人文通识课程,诸如《欧洲史》《英语国家历史》《中国政府政策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等课程,这类课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国际视野;“职业技能课程”是指以提升学生“卓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精英涉外人才”特色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诸如英语教育类课程以及“模拟课堂”“外事英语洽谈”“英语新闻采编”“国际商务”;“职业创新实践课程”是指将名师、涉外精英请进课堂,培养学生行业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并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申请、设计、组织和运行项目,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
2.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实践环节是专业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可见实践教学是专业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
向应用型专业转型,必须要考虑行业需求、与行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实践,多渠道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携手当地中小学共同搭建中实习见习基地,和优秀外企、跨国公司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即英语专业与行业共同确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共同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共同规划实践课程内容,共同评价教学环节及教学质量,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对接,形成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稳定有效路径。同时,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增强协商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立足国际化视野,建立开放式、国际化课程体系。英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国际视野。除了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的课程之外,开放式的课程体系还包括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增加国际院校实践类课程选择机会,利用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的实时性、便捷性和可持续性,提高教学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积极探索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开展学生交流和联合培養,鼓励学生“走出去”,到海外参加实习或交换生的项目。校内外师资相结合,增加校外导师指导实践训练的比例,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专家、高级技师等来校兼职兼课,以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实验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承担相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
四、结语
从宏观上看,“国才考试”体现了英语专业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推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要秉持“成效为本”的理念;为专业转型提供了行业依据。英语专业向应用型转型时要参考这些依据,培养能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人才。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需要以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依托实践基地,将教学实践一体化,立足国际视野,并借力现代教育技术成果。无论是专业转型还是课程建设都离不开师资力量。“国才考试”在教学和教师发展层面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促使教师去反思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外语沟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职场能力,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贵芹.把握形势,深化改革,全面提高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质量[Z].外研之声,2013,(03):4-9.
[2]王巍巍,仲伟合.“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J].外语界,2017,(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