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日语专业教学改革

2018-10-13陈新妍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2期
关键词:翻转日语

陈新妍

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国际化创新型日语人才培养的含义和阶段性任务,然后分析了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改革缓慢的原因及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探讨了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改革的可行措施,并对其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关键词:日语;基础阶段;翻转;创新型文化类课堂及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110-03

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是新时期外语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了顺应这一形势,各高校日语专业纷纷结合自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推进国际化多元深入发展等路径,开展新的探索与尝试。

一、国际化创新型日语人才培养的含义和阶段性任务

庄智象等(2011)对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进行了详尽阐述。指出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是融合了“国际化”和“创新型”两种特质的人才。具备国际化、创新型特点的人才是在原来人才素质上的人才规格、质量的一种提升。国际化创新型日语人才则应该是指掌握扎实的日语基本功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思维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化视野,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实践变通能力的人才。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性任务也应根据此目标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将侧重语言能力训练的课程由高年级向低年级适当下移(或通过课下及第二课堂来增加学习时间),这样可以为改革创造更多的条件,尤其提供充裕的时间保障,有助于全面推进基础阶段的课堂改革。而高年级阶段则应进一步重点完善专业方向课,开展与非外语类专业的复合(联合)培养;其次,在主干课的基础上,借助创新型文化类课堂及实践,将文化情怀的培养、国际视野的开拓、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阶段。

二、基础阶段应当如何改革

首先浅析制约基础阶段改革的因素,再结合自身及所在院系推进的一系列改革性尝试,总结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以期为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基础阶段改革推行缓慢的原因

在践行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基础阶段改革的步伐略显沉重。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受教材、课时、教师认知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基础阶段日语课堂教学应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的意识仍普遍存在;其二,能够适用于基础阶段的(实例例句)资源库、多媒体、数字化学习平台等利用开发不足;其三,对基础阶段的培养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认识革新。

(二)具体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认知,结合自身改革的尝试,提出三点对策:其一,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下,基础阶段日语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症下药,同时部分课程在一定条件的保障下可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模式;其二,基础阶段多媒体、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有效使用可提高教学效果,应积极开发并推广;其三,基础阶段应以语言能力的培养为重心,同时还应多途径肩负起思维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下依次进行展开论述。

1.对症下药,植入翻转。翻转课堂走进各类学科已成为一种趋势,而外语专业尤其是基础阶段课堂对于翻转模式仍多抱有疑问或观望的态度。在日语教学中,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实践推进缓慢。初相娟(2017)指出:“在知网上以‘翻转课堂为关键词搜索论文,仅2015—2016年就可以检索到24886篇论文,其中日语教学相关论文6525篇,只占26.2%。”筆者认为,某种程度上学生对翻转模式及平台资源的接纳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教师的认知。面对正在到来的一场教育变革,外语教育者对现下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要“大胆尝试,有效保障”。比如,基础日语及日语视听说、阅读、概况等类课程,在充分的学习时间能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均可根据情况适当植入翻转模式。首先探讨《基础日语》课程。黄晓娟(2017)就教学模式方面存在问题指出:“教学模式始终以教师为中心,且专业教师仅关心传授并灌输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更加被动,所采取的学习方法仍是反复的训练与死记硬背。”的确,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一二年级的《基础日语》教学仍多为教师讲授语法、教师列举例句、教师纠正造句、教师带领练习——即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此外,纵观教材,几乎所有的教材对语法项目采用的都是知识注入式的讲解,课后或配套练习册多为替换练习、语法填空练习和翻译练习。一直以来,这样的模式被认为在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是最有助于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的。笔者则认为,从学习规律的角度来看,在最初起步阶段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仍是值得倡导的,但在面向二年级学生的授课中,可根据学生水平(差异)、授课章节难易程度等,参照翻转课堂渐近式地导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笔者借鉴翻转模式,选取了部分课文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下将传统模式与笔者采取的新模式进行对比。

通过以上的改革,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基础日语》课堂模式,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搜集筛选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创意能力、思维思辨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培养。这种模式新在三点,首先,课堂不再是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难点及错误处进行讲解,单词语法等不再是教师注入式地讲授,而是经教师引导启发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进行思考后再吸收,而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是综合评价各种能力与素养。

再谈一下日语视听说类课程,笔者在二年级的视听说类课程中,尝试用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总学时,设定主题并布置视频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分组完成内容确认,课上进行小组发表讨论,课后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视频进行延伸学习。区别于传统的听力课堂,逐字逐句地听、复述、内容确认,都安排在课前小组自主学习中,但这并不是“放养式”的,而是教师跟踪引导并进行答疑解惑。许翠微,郭俊辉(2017)指出,视听说类课程教学要与基础日语课程紧密结合,这一点对于视听说翻转课堂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基础阶段课堂上翻转模式的导入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保障: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有充分的认知和把握,这种认知和把握则基于一定的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时课程间也需要对信息(指学生学习情况,比如小到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密切地交换共享;其次,启发性、开放性课题(问题)导向是决定翻转取得成效的关键,比如学习新的语法项目时,区别以往的“喂食式”讲解,而采取设问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归纳自主总结使用规律,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感;再者,还需要教师对各类自主学习资源进行严格把关,指定具有规范性、代表性的素材供学生学习。

2.建设与利用(实例例句)资源库、多媒体、数字化平台。在教育与信息技术日趋结合的当下,外语类课堂应当积极建设并推广运用(实例例句)资源库、多媒体、数字化等平台,尤其是可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笔者主要利用的有三种,首先是所在教学团队正在开设的在线课程,每个时长为10分钟左右;其次,微信公众号“综合日语”中的语法讲解视频;第三,还有笔者搜集整理并进行归类的各类平台上的慕课、微课等资源。根据内容情况,有的用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有的用于推荐学生课后进行延伸学习。这类资源的特点是多为精讲、精练且形象生动,既有视觉输入又有听觉输入,较枯燥的阅读式学习相比,效果更好。王洪林(2017)也倡导通过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三者的高效整合和重构,对现存的外语教学进行比较彻底地改革,以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同時,笔者还制作了语法、词汇、表达相关的实例库和例句库资源库(基于报纸和小说、电视剧脚本、日语历年等级考试题库等),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启发引导,可以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思维思辨能力。另外,影视类作品脚本索引影像资源,便于情景输入式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3.思维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前面讲到以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维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首先,第一课堂应当将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相结合。今后迫切需要横纵双向探索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通过何种环节在何种程度上锻炼何种能力;其次,创新型文化类课堂及实践的开拓,在培养这六种能力上也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笔者所在学院(由日语系、韩语系、阿语系构成)面向全院学生在第一学期尝试性开设了新型多(语种)文化融合课,选取几大文化主题(如服饰、建筑、艺术等),由不同语种(中日韩阿)的老师组成教学团队进行授课,打破系别设置班级,以“席明纳”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文化,思考文化形成的原因,对比国家间文化差异。日语专业的学生从第一学期开始通过这样的多文化融合课,思维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可以选修《体验探究式日本社会与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等院级、校级公选课。多种形式的文化体验·赏析·探究·理解·交际类课开设在基础阶段,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有很好的效果。

同时,我系每周开设3-4次日籍教师深度参与、多年级融合的日语沙龙,学生可以从大一年级就开始接触日籍教师,欣赏体验日本茶道、美食、舞蹈、服饰、插花、节日民俗、游戏、手工、动漫影视配音等活动。进入二年级以后,学生便可以参加演讲、辩论,从而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另外,我校每学期还会开展一次为期一周的“文化实践周”活动,低年级同学也可以通过“实践周”的各种平台展示文化创意成果(作品),开展各类运用语言文化知识的实践活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是依托创新型文化类课堂及实践,而未来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对文化的理解和实践。创新型文化类课堂及实践究竟应当新在何处?笔者认为不能局限于文化本身,而应当以“文化+”理念为驱动,构建体验、探究、融合、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打破专业(语种)壁垒,打破年级壁垒,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习理解文化、尊重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培养思维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三、结语

以上基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围绕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改革方式及成效进行了阐述。主要观点概括为:基础阶段在一定条件的保障下应该循序渐进地推进翻转课堂;积极建设与利用(实例例句)资源库、多媒体、数字化平台;同时应通过创新型文化类课堂及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庄智象,韩天霖,谢宇,严凯,刘华初.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外语界,2011,(147):71-78.

[2]初相娟.翻转课堂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138,139,142.

[3]黄晓娟.《基础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J].文化学刊,2017,(10):147-149.

[4]许翠微,郭骏辉.日语初级视听说课程中的教改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46):117-119.

[5]王洪林,钟守满.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前瞻:从微课到慕课再到翻转课堂[J].外语电化教学,2017,(173):16-20,34.

猜你喜欢

翻转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没有围墙”的幼儿教育
日语被动态的构成及翻译方法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