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优良学风培养模式探讨

2018-10-13雷峬峭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2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培养模式大学生

雷峬峭

摘要:优良学风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学习的特点,重点探讨优良学风的培养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存在过度使用手机、沉迷网络、过度依赖网络等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的问题。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有效利用手机和网络对优良学风形成积极作用的五条培养模式,包括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利用网络,创新方法;加强引导,形成新风;及时沟通,互帮互助;树立信念,自我教育。

关键词:优良学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063-02

一、引言

优良学风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精神动力,能够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夯实基础。培养优良的学风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里永恒不变的主题。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方面,互联网信息量庞大,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如网络在线课程慕课、网易云课堂等网络公开课的兴起为学生汲取各领域先进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而广泛的选择,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沉迷于移动网络,形成各种拖延症、手机依赖症,一些非法传播不良信息的网站和校园贷款、网络欺骗、电信诈骗等严重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1]大学生群体的周平均上网时长31.7小时,高于25周岁青少年总体平均上网时长的26小时。[2]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学习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方面,互联网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信息量大。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容易,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大量教学视频和学习材料,在日常学习之余,还可以学习网络在线课程、网易公开课以及各种培训机构的在线课程等。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大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大学生的信息甄别和筛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信息传递方便快捷。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方便快捷,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已经做到清楚、即时,网络电话、网络视频和网络会议等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微博消息、微信公众号和直播平台等为信息传递和分享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过度使用和不正确使用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过度使用手机。[3]目前普遍存在大学生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和地点使用手机的情况。在课堂上,许多学生低头玩手机,对老师的讲课置若罔闻,上课质量不高;在马路上,许多学生低头玩手机,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为校园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在宿舍里,到了熄灯的时候,许多学生躺在床上玩手机,该休息的时间不休息,熬夜成习惯。可见,过度使用手机网络已经威胁到大学生的学习、安全和健康。(2)沉迷于网络。在大学,学生有大量可以自己安排的时间,大部分学生没有合理的时间规划,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在网络中沉沦,最终导致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娱乐成瘾和网络社交成瘾等,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据调查,未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网络成瘾,导致荒废了学业。[4]网络成瘾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前途和身心健康,与优良学风的树立背道而驰。(3)非法传播不良信息和网络欺骗。随着微信和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大学生成为了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将加入个人的价值观念,有些会形成不良信息的传播,严重的会构成犯罪。非法传播不良信息和网络欺骗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扩散和传播,会形成不良风气,危害较广。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培养模式

针对上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大学生优良学风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利用校园手机报、校园微信平台、校园网等互联网媒介进行宣传,宣传互联网的特点,包括互联网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有效利用互联网,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观念,实现使得教学相长,让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第二,利用网络,创新方法。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通讯方便快捷的优点,创新教学方法。对于高校教师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均需要提高互联网素养。

对高校教师群体,开展互联网素养培训。定期召开互联网应用的研讨会,有针对性地建立高校教师互联网素养的教育体系,提高高校教师对互联网的认识能力和利用能力。通过举办讲座、学术论坛和设立科研课题等形式,促进对教师互联网素养培养的深入研究,最终使得高校教师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课程备课、课程设计和课程教授,可以有效利用MOOC、PowerPoint、Flash、网页课程、网络视频、Author ware课件制作工具等新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对大学生群体,开展互联网素养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将互联网素养培训作为独立的课程引入课堂,通过这些互联网素养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和互联网”、“怎样健康上网”等,鼓励大学生亲自参与到校园互联网新媒体的管理、使用中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互联网素养。

第三,加强引导,形成新风。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料,如网络视频教程和电子书,这为开阔学生视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要做的就是加强引导,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新风气。学校可以通过学生会干部和读书社团等发起并兴建网络学习群、微信读书群、读书公众号等,通过互联网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些线上的微信读书群等可以发展成为线下的读书交流会,线上线下相互促进,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第四,及时沟通,互帮互助。针对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问题,需要建立学生教师沟通和帮扶机制。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初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如果没有学生团体之间的互相帮助,辅导员和教师很难发现,发现的越晚,越难引导,因而建立学生教师沟通及帮扶机制至关重要。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互联网健康发展团体,定期对全体学生进行互联网健康测评,一旦发现有沉迷于网络和过度依赖网络的情况,及时进行沟通、帮扶和干预,做到早发现、早沟通、早帮扶。

第五,树立信念,自我教育。大学生刚刚走进大学,处于一种懵懂时期,这时候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十分重要,因此要特别在大一新生中,通过辅导员和专业指导教师引导,通过班会、系列学习讲座,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发展,实现自我、服务社会的坚定信念。利用信念的力量,当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时,在信念力量的作用下,也容易回到正常的轨道中来。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网络时效迅速更迭,庞大的信息数据加快了时代发展的脚步,高校作为为社会培育人才的中流砥柱,必须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以包容并蓄的态度,对待互联网发展潮流下大学生学风培养模式。依托互联网为载体,通过加强宣传、创新方法、及时沟通,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对待网络虚拟世界,树立个人信念,学会自我教育,将建立优良而先进的学风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0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2016.08.

[3]藏楠.基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03).

[4]赵子乔.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其引導[J].教育发展纵横,2017,(4):393.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培养模式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