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路径浅析
2018-10-13马国庭
马国庭
摘要: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探寻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路径已相当迫切。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和独立学院学生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而以辅导员职业化三方面的内涵作为思路框架,探讨独立学院辅导员建设较为可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化路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023-03
2005年,教育部頒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要向职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次年,教育部发布的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对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的独立学院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一、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基本内涵
“职业”的汉语词典释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就此,有学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长期的、专门从事的职业,并以此项工作的薪金作为主要的生活来源[1],可见辅导员职业化本质上包含了辅导员工作的稳定性、专门性、连续性。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借鉴张建国[2]对“职业化”含义的剖析,概括出“辅导员职业化”的基本内涵,一般包括: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辅导员的职业技能、明确的从业规范、职业标准等制度保证[3-6]。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的背景与意义
为了调和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依托母体,相对独立”的独立学院应运而生。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体制不完善、管理模式新、人员缺编,加之学生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辅导员工作更加复杂。特别是在独立学院实施扩招后,教育育人的工作难度明显增加。
除了独立学院办学性质、运行模式等特殊性,独立学院学生的独特性也是辅导员职业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学者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已有了很多研究,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目标不明确、职业规划能力不足、独生子女身份带来的承受挫折能力不强,以及学生家庭之间经济情况差距大等引发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增多[3,7-8]。这些都要求独立学院的辅导员不能只局限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还要具有心理咨询技能、职业指导技能和适应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1.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职业工作压力大。职责多样,定位不明。教育部24号令首先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扮演多重角色。文件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做了8个方面的规定。而在实践中,独立学院辅导员职责更是难以严格明细和界定。独立学院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人员的配备必定符合“盈利”的目的,往往采取“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用人制度[5],只要是与学生相关的事务都是辅导员的事,包括课堂出勤、卫生检查、费用催缴等,辅导员俨然成为了为学生服务的“保姆”。
责任重大,压力繁重。上文指出独立学院学生存在着自律意识弱、心理障碍等问题,这使得许多事情的出现具有突发性特点,甚至易引发校园危机。因此,辅导员需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的状态,随时赶赴第一现场[9],这些使他们感觉从事了一项“高危”的风险职业,心理压力大。
总之,角色认识上的偏差和办学制度的现实状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独立学院辅导员的学习创造力和职业积极性。
2.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发展空间小,职业周期寿命短。角色尴尬,认同度低。辅导员在角色上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自身对工作价值认识不深,职业归属感不强。社会公众对辅导员的职业水准同样存在认识偏差,普遍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万金油”,无技能门槛谁都可以干,也不认同辅导员的高校教师身份,顶多算“业余教师”,甚至认为专业、业务上不去的人才做辅导员。
发展有限,短期职业。随着发展,独立学院对辅导员的学历要求提高到了硕士研究生层次,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研究生因为自身专业不热门难有对口教学岗才选择了辅导员,加之独立学院机制相对灵活,仅把辅导员当“跳板”,这种被动地选择造成了多数人积极寻求其他出路[10]。另外,独立学院辅导员有别于公办高校辅导员编制身份,大多实行聘任制,不少学院试行了“人事档案代理制”,但仍存在人事关系归口不清,职称评定尴尬等现状[8],造成许多人把辅导员作为“临时性职业”、“过渡性职业”,常造成“不熟悉工作的来了,熟悉工作的又走了”的局面。
3.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结构欠合理,职业化条件欠佳。在人员配备方面,独立学院连年扩招,学生人数激增,但由于资金、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许多独立学院辅导员的配备并不能满足1:200的标准,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在年龄结构方面,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年轻化程度高,留用或招聘了大批应届生,但是这部分辅导员普遍缺乏工作和人生经验,边干边学习几年后又转岗,使得传、帮、带的梯队难形成。在选聘资质上对学科专业并没有严苛的要求,专业(学科)结构多样化。一方面多样的学科背景为搭建综合的学科平台发挥了嫁接作用;另一方面,职业化必然以专业化知识为支撑,面对学生工作的日益专业化的要求,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职业教育等涉及学生成长发展方面专业知识结构明显不完善。
4.独立学院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完善,职业化后劲不足。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包括选聘、培养、晋升、考核、奖励、发展等完整的过程,以及相应的规范、要求和标准。目前,独立学院正依据国家事业编招考标准逐渐完善,但仍有上文中辅导员专业素质选聘标准不一的情况。同时,独立学院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由于运营模式的特点,独立学院一定程度上会考虑办学回报,希望尽可能地少投入、快收益,因而培训工作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和专业目标,更谈不上辅导员理论学术研究,甚至有些学院对于年轻辅导员的“考博”继续深造行为,采用了“卡”、“堵”的办法。24号令明确规定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一身份略显尴尬,特别是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辅导员的职称沿用了教师的评定体系,但从目前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时间精力看,辅导员在科研和学术成果上相比于教师显得力不从心。除此之外,学生事务处理没有核算标准。就干部身份而言,辅导员的职务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但由于编制身份等方面的限制,独立学院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名额极少且难度很大。但与职称和职务直接挂钩的就是最为现实的薪资待遇,这让很多辅导员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本文以剖析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独立学院学生特征、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辅导员职业化三方面内涵作为思路框架,探讨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1.转变思想,以正确认识获得路径支持。独立学院各级领导作为独立学院政策的制定者、体制改革的执行者,需充分认识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将辅导员从“保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同时,独立学院要理顺辅导员与行政、党务及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归口管理。另外,独立学院还可开设辅导员专业,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并且要转变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观念,给予辅导员正确的角色认知,让全员共同构建辅导员职业化的“软件”和“硬件”。可以说,加强认识是现阶段独立学院职业化建设的切入点,这样才能让辅导员成为一项社会尊重的职业。
2.提升道德,从队伍自身培养职业素养。根据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辅导员职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优良的职业风范,从内心深处认同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养[8]。
首先,辅导员要热爱这份职业,认可职业角色,热爱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事业,这样才能安心工作,从而实现职业化;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依据,要引导独立学院辅导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理想,培養职业道德,凝聚职业追求[11]。此外,职业道德是一种隐形东西,需要依靠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营造出来的环境——特别是职业文化。独立学院可借发展转型的机会,结合辅导员“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打造独立学院特有的职业文化,不断完善职业风范;最后,面对繁杂的学生工作,独立学院辅导员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主动拓宽知识面,积极钻研,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3.加强规划,以职业技能构建多层路径方向。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复杂多样,此处以辅导员职业化内涵中的职业技能角度进行路径探寻。职业技能是从业人员职位胜任能力的重要表现,是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支撑。职业技能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工作经验的积累,二是通过系统而专业的培训获得。据此,可以构建两条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路径方向:一是以辅导员成长周期为轴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打造辅导员职业生命线。二是以专业化领域为轴线细化岗位设置,优化分工,打造领域专家。
不可否认,辅导员是一项需要时间磨炼和经验总结的工作。从辅导员成长周期入手,借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年限划分,对新入职1年左右的辅导员,要让其逐渐熟悉工作,并实行导师制培养;对工作2—4年的辅导员,要增进其职业认同并考取相应证书,经历一轮大学四年制学生的事务处理来促进其成长;对工作4-8年的辅导员,则注意加强其专项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深化个体素质和工作效能;对工作8年以上的辅导员,可负责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性咨询与辅导工作,成为领域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一条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职业发展生命线。
现代高等教育学校中各种从业人员的分工越来越细,各项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强。根据专业领域,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可以划分为思想政治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等)、学生工作具体领域专业技能(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管理的专业技能(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活动的开展)。为此,可以考虑将辅导员岗位分为不同职类并设立各自的职务系列,让辅导员负责一个或若干个具有专业技能需求的业务。
有一点需要明确,在实践中这两条路径并非完全独立,可交叉融合,以保障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
4.系统培养,以专业培训推动路径实施。职业素养的形成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都离不开辅导员培训工作。辅导员培训不能仅是辅导员自身业余时间的自学提高,也不是某个领导的随机安排,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培训体系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培训体系要满足辅导员实际需求,内容上要务实且结合独立学院的特点,例如可包括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学生特点、贫困生心理等专题。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理解辅导员实际工作的难处,不能在繁重工作的基础上强加培训。要建立长效培养机制,重点是拓展培训途径。独立学院可考虑建立岗前培训、导师培养制、资格认证类培训(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等)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还可联合科研机构举办研修班,提高辅导员科研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为辅导员工作科学性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依据。除此之外,独立学院还可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以赛代训、以赛代练。最后,独立学院还应设立专项培训经费,提供资金保障。
5.完善体系,以合理机制保障路径规范。辅导员职业化内涵之一就是要有制度保证。独立学院应结合办学实际,制定辅导员选拔配备、培养提高、考核管理、工作待遇等明确规定,确保辅导员队伍的规范化管理。而在独立学院辅导员准入机制标准化方面,在学科背景上,考虑多元而合理的学源结构;其次,招聘程序专业化,全方位测试应聘者是否符合岗位要求;最后,一定要强调招收专职辅导员,今后的发展以辅导员为职业。健全独立学院辅导员职称申报体系和评定办法。学院和各级领导应积极创造条件为专职辅导员晋升搭建平台,要考虑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实践性强、事务性多等特点。在评定内容上应区别于专任教师,可参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可涵盖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教育类科研、心理咨询等资格证书持有等指标,并将辅导员队伍职称评定作为单独的系列,纳入学院职称评聘制度。
总之,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要将队伍职业化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根据发展要求、发展现状,不断开拓新渠道,探索新路径,从而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实施者,努力开创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孙育群,庄国波.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家化建设[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72-75.
[2]张建国,窦世宏,彭青峰.职业化进程设计.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3.
[3]万琼.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初探[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11):17.
[4]韩露.浅谈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化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33-35.
[5]曹永姝.独立学院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0.
[6]胡伟华,严青青.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9):26-27.
[7]朱剑雄.浅谈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1):11-14[2017-09-05].
[8]周西安,吴麟麟.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可行性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3(02):66-69.
[9]宋彦民,屈朝霞,刑博.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06):125-126.
[10]吴海云,吴学兵.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路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2):104-105.
[11]张兴华.专业化、职业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方向与路径选择——访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J].山东高等教育,2014,2(0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