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和帮扶方法探析
2018-10-13陈坤
陈坤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及学校的关注,而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压力,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高职学校因为其生源的特殊性,贫困生占据较大比例,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学校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剖析其原因及特殊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旨在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完成学业。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 心理; 帮扶
一、高职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环境适应能力差
环境适应问题在新生中较为常见,因为陌生的环境、个人角色的转变,加上思乡情绪、恋家情节的困扰,军训的紧张和艰苦,部分新生会在入学初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在这个新生群体中,贫困生所占比例相对更大。在高中阶段,迫于升学的压力,相互比拼的往往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其他方面的事情则基本不予考虑,但进入大学之后,学习上的压力变小,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比重增加,大学生们在吃、穿等方面相互比较,经济基础的严重差距所造成的反差往往会极大的刺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落差感会产生自卑、嫉妒心理。
(二)学习困难
贫困学生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会利用一切时间寻找机会兼职打工,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劳动时间长,收入少,过多的投入到打工挣钱,就会影响学习,大学的课程特点是课堂学习时间少,课下练习、回顾的时间多,打工利用的恰恰都是课下的时间,那么肯定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降低。此外贫困学生自尊心极强,急切希望能够通过优秀的学习成绩让老师和同学对自己另眼相看,一旦被这种心理过度主宰,学生就变得敏感和极端,学习上遇到问题,也不愿虚心请教他人,只顾闷头学习,不参加校园活动,最后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就会倍受打击,自信心受挫,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人际关系紧张
近年来,拜金、物质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也慢慢地侵蚀校园,大学生们追求奢侈品、攀比高消费、以享乐为荣,90后的独生子女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他们注重个人忽视集体,叛逆心重,对他们缺少关心和理解,在这种环境中,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就变得更加难以自处,时刻都感觉被嘲笑或者歧视,加剧了他们的社交恐惧感,使其变得茫然、失落、孤僻,生活圈子越来越小甚至自我封闭、独来独往,时间久了,就滋生了各种不正常的心态,产生心理问题。
(四)恋爱问题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还未成熟,个性特征和未来规划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大学期间的恋爱是不稳定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对于贫困生而言,最大的矛盾就是恋爱消费与经济窘迫的矛盾,大学生恋爱的主题往往围绕着吃饭、学习、游玩、社团活动等内容,这些都需要经济的支持,而这些又都是贫困生的短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冲突和误会,当恋爱关系受挫时,贫困学生更容易情绪失控,难以调整心情,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甚至有一些极端个例会自暴自弃,痛苦不堪,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五)就业压力大
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毕业人数迅猛增加,就业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对于贫困毕业生来讲,因其多来自农村、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在求职过程中,对于家庭亲戚这项人脉资源的依赖程度很低,多数是通过朋友、校友等去获取工作机会,或者直接通过校园招聘、网络投递简历等成功率相对较低的方式进行求职。但贫困生又是最渴望尽快找到工作的群体,以尽快缓解经济困难状况,因此就业季对于贫困生来讲,是面对最实际的问题的时刻,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一旦求职多次遇挫,就会大大降低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二、高职学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分析
(一)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生比例相对较高
高职学校的学生中80%以上都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家长多以种地、打工为主,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弱,因此,必然导致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的高等院校。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农村高中毕业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者是家长对孩子读书问题的不重视,高考分数不理想也不再选择复读,就选择了高职学校,希望孩子能够学好技能尽快工作赚钱。
(二)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侧重点,给经济困难学生造成压力
高职学校的学费较之普通本科院校要高,这对于积贫积弱的家庭,就更增加了负担。此外,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多以实践课为主,比如学习各类软件、操作机器设备、外出考察调研、制作模型等等,这些设备或者材料的采购都需要大量金钱的投入,贫困学生为了节省资金,常常选择不修那门课程或者采购一些便宜的材料,回避这些教学环节,都会大大影响学习效果。
(三)高职学生的就业范围
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去向除了少量学生考取本科学校、考取事业编制或公务员、自主创业以外,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是各类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存在工资低、工资发放不及时、企业运营不稳定等特点,那么对于极度渴望一份工作用来缓解家庭贫困状况的毕业生来讲,中小企业工作的不理想,就會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打击,产生落差、受挫心理。
三、高职学校贫困生心理帮扶方法探析
(一)完善贫困救助系统,做好扶贫工作
物质扶助是教育引导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完善各类奖励资助制度,出台各项细则,确保为贫困学生提供资金救助,帮助他们解决学费、生活费问题,对于家里突发重大变故的学生启动紧急资金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拓宽信息传播渠道,宣传有关政策和及时发布有关奖助信息,努力做好奖助学金政策宣传和组织工作,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恩能够及时了解到相关政策信息。辅导员、班主任定期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生活状况,通过与学生谈心,观察贫困生的衣食住行,从细节推测出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是否真实,同时也能够监督学生领取资助后是否存在挥霍浪费的现象。
(二)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专家讲座,向贫困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求助意识。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对于出现心理问题或困扰的同学,由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进行干预,结合团队辅导、朋辈辅导等多种形式。加强贫困生品格教育和挫折教育,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懂得如何调节心情,舒缓情绪,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逐步提高抗挫折和抗干扰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三)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怀帮助、团结友爱来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和沟通,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召开主题班会、组织班级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帮助贫困生化解孤独、自闭等不良情绪,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从而逐渐消除因经济压力造成的影响。其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优秀校友分享会、树立励志榜样等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对贫困有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四)加强贫困生能力培养
扶人先扶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贫困生能力培养,使其正确认识贫困,认识到自己在接受捐助的同时,应当树立面对困难的自信和吃苦耐劳的信念,积极探索谋生的手段,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关注贫困生专业技能学习情况,帮助其练就扎实的专业功底,为就业做好准备。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在择业季,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介绍实习企业,使其更好地完成身份的转变,以更坚强的姿态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