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高粱主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2018-10-13王春雷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发病症状病原防治方法

王春雷

摘要 本文就黑龙江省高粱田几种潜在病害高粱紫斑病、高粱煤纹病、高粱紫轮病、高粱黑束病等的发病症状、病原、发病因素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相应的防治方法,以期为种植户防治高粱病害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粱病害;发病症状;病原;发病因素;防治方法;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435.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119-01

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黑龙江省高粱种植面积呈增加趋势。随之而来的高粱品种多样,异地调运量增加,再加上气候环境的变化,已经引起了高粱田潜在病害出现。现就黑龙江省高粱田几种潜在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菌类型、发病因素、防治方法等进行详细论述,以供种植户参考。

1 高粱紫斑病

1.1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叶片染病初生长圆形紫红色病斑,边缘不甚明显,偶尔产生淡紫色晕圈,大小4~20 mm×2~5 mm。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一般叶鞘染病病斑较大,椭圆形,紫红色,边缘亦不明显,有的也产生淡紫色晕圈,但不产生霉层。

1.2 病原

高粱尾孢,半知菌亚门真菌。

1.3 发病因素

病菌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反复侵染,使病菌不断扩散,严重时高粱叶片从下向上逐步枯死。

1.4 防治方法

1.4.1 农业防治。一是选用和推广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二是实行轮作,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强植株抗病力[1-2]。三是秋季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并进行深翻。

1.4.2 化学防治。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拌种双粉剂,或50%福美双粉剂拌种[3-4]。

2 高粱煤纹病

2.1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上病斑梭形或长圆形,大小10~50 mm×4~10 mm,有的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初期病斑两面生有大量灰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霉层消失,出现黑色粒状小菌核。

2.2 病原

高粱座枝孢,半知菌亚门真菌。

2.3 发病因素

病菌以分生孢子、菌核、菌丝在病叶鞘上或病叶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

2.4 防治方法

2.4.1 农业防治。一是进行轮作和深翻,将病残体埋入深土层。二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5-6]。三是选用抗病品种。

2.4.2 化学防治。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拌种双粉剂拌种[7-8]。发病初期,可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6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视病情防治1~2次[9-10]。

3 高粱紫轮病

3.1 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叶鞘染病,产生中央浅紫色、边缘紫红色的椭圆形病斑,一般不产生霉层和菌核。叶片染病,初生短圆形的病斑,四周紫红色、中央浅紫色。一般多发生在叶脉之间,有时在叶背可见灰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3.2 病原

高粱生座枝孢,半知菌亚门真菌。

3.3 发病因素

病菌以分生孢子、菌核、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

3.4 防治方法

3.4.1 农业防治。一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二是选用抗病品种,进行轮作和深翻[11-12]。

3.4.2 化学防治。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拌种双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喷洒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视病情防治1~2次[13-14]。

4 高粱黑束病

4.1 发病症状

该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叶片显症时,叶脉上产生褐色条斑,沿主脉一侧或两侧呈现大的坏死斑,致叶鞘、叶片变为褐色或紫色。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尤其是木质部导管变为褐色,并被堵塞。严重的病株早枯,减产50%。

4.2 病原

直枝顶孢霉,半知菌亚门真菌。

4.3 发病因素

该病以种子和土壤带菌。在自然条件下,田间病原菌也可侵染叶片和叶鞘。病菌从寄主根部侵入后,进入维管束组织。

4.4 防治方法

一是进行检疫,防止该病传播蔓延[15-16]。二是选育抗病品种[17-18]。

5 参考文献

[1] 宋永海.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7):38.

[2] 郭立君,曾贤杰,叶桃林,等.浅谈湖南省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6(1):18-20.

[3] 王致和,张肖凌,张秀华,等.河西绿洲灌区甜高粱栽培技术[J].中国糖料,2015,37(5):60-62.

[4] 秦久海,张永臣,李权.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22):202.

[5] 王海洋,王为,陈建平,等.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甜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3):33-34.

[6] 索凤林,陈永利.镇赉县高粱品种的病害防治方法[J].中国农业信息,2013(21):96.

[7] 董婷婷,张新,南翔,等.内蒙古林西地区甜高粱高产优化栽培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5):87-92.

[8] 张凤芸,张建梅,任涛.甜高粱主要病害的發生与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06(8):25-26.

[9] 任金平,庞志超,吴新兰,等.多功能种衣剂防治玉米、高粱病害研究初报[J].吉林农业科学,1994(2):37-41.

[10] 杜志宏,平俊爱,吕鑫,等.高粱机械化种植品种选择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17,37(23):52-54.

[11] 范昭能,曾荣耀,杨航,等.“高粱+再生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2):24-29.

[12] 但旭平,范昭能,曾荣耀,等.“高粱+再生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四川农业科技,2016(9):18-19.

[13] 张英秋,徐茂财.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8):164-166.

[14] 杜江洪,张立媛,王显瑞,等.赤峰地区旱地高粱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5):102.

[15] 徐晓艺,姜立东,高杰,等.高粱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9(8):137-138.

[16] 管延安,张华文,杨延兵,等.能源甜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8(7):107-108.

[17] 肖继兵,孙占祥,杨久廷,等.旱作农田高粱垄膜沟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8(3):30-32.

[18] 徐秀德,赵廷昌,刘志恒.我国高粱上一种新病害:黑束病的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5(2):123-128.

猜你喜欢

发病症状病原防治方法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辣椒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