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茶栽培田间管理技术
2018-10-13温云林
温云林
摘要 本文介绍了名优茶栽培田间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茶园耕作、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促进茶叶高产、稳产、优产,为茶树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名优茶;栽培;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054-02
我国南方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保持茶叶的高产、稳产、提高名优茶品质,开拓茶叶销售市场,本文论述了茶叶栽培中的耕作措施、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1 茶园耕作
茶园耕作就是有意识地改良土壤的性状,使之适应于茶树生长。土壤是茶树生存的基础,茶树对土壤的性状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而大多数用以种茶的土地都不能完全满足茶树的要求,加之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还会形成新的不利因素,因而必须改善不利因素,使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达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目的。茶园耕作根据时间、目的、要求不同,可分为生产季节的耕作和非生产季节的耕作。
1.1 生产季节耕作
生产季节的耕作主要是中耕和浅锄。一是春茶前中耕。春茶前中耕是春茶增产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春茶提早萌发。一般在1月底进行,耕作深度为10~15 cm,同时平整行间地面,结合耕作清理排水沟[1]。二是各轮茶采后的浅锄。各轮茶采摘期间,土壤被踩板结,雨水不易渗透,必须及时浅锄。一般应在各轮茶采摘结束之后立即进行,耕作深度7~10 cm,同时可结合施肥。
1.2 非生产季节耕作
非生产季节的耕作是指在秋茶采摘结束以后进行的1次较深的耕作,主要是改良土壤,同时可结合深耕施肥,为翌年的茶叶丰产打下基础。耕作时间一般在秋茶后的11月进行,时间应当越早越好。耕作深度为15~25 cm。同时,掌握丛边浅、行间深的原则[2]。
2 茶园施肥
茶树经过一年几次的采摘,从茶园带走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打破了茶园土壤原有的物质平衡,要使新梢强有力地 不断生长,就应源源不断地为茶园提供茶树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新梢生长的需要。
茶园的施肥问题已经普遍引起重视,茶农们都知道要获得茶叶丰产,增施肥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肥料的施用上普遍存在有机肥料少、化学肥料多,施磷钾肥少、氮肥多的现象。大量施用无机氮肥主要是影响茶叶的品质,其新梢表现为叶片绿色到深绿色,而不是理想的浅绿色或黄绿色,茶梗粗壮、节间长,新梢持续生长,难以形成驻芽。用这样的茶青加工的茶叶必然是苦涩味重,香气低沉。因此,茶叶档次下降,经济效益差。
合理施肥应掌握以下原则:一是以有机肥料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要求茶园每年最少应施用1次有机肥料,并且尽可能多施,在有机肥料中豆饼不少于2 250 kg/hm2、过磷酸钙450 kg/hm2、土杂肥不少于7 500 kg/hm2。在各轮茶芽萌发前,可适当施入适量的无机复合肥料。二是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茶叶是嗜好品,对品质要求高,只有在不同的生育期对生产不同茶类的茶园分别制定合理的三要素配合比例,才能充分发挥施肥的良好效果。具体要看三要素的配合比例指标,以氮、磷、钾比例约为3∶1∶2或2∶1∶1较好。三是肥料的施用数量应以生产量为依据。肥料数量的多少主要视肥料吸收率、肥料施入茶园后的淋失情况来确定。生产上一般每生产茶青20~30 kg,可施入复合肥2~3 kg(复合肥的氮、磷、钾比例为2∶1∶1或3∶1∶2)[3]。
3 茶園病虫害防治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既利于茶树生长发育,也有利于茶树病虫的繁衍危害,且危害茶树的病虫种类多,危害期长,若防治不及时,轻则减产,重则使茶树死亡,成为发展茶叶生产的障碍。因此,根据茶树病虫发生发展规律,及时采用各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确保茶叶丰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茶叶病虫害防治工作虽然普遍得到茶农的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盲目用药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发现某种药物对某类病虫有较好的效果,就连续、长期、多次重复使用该药物;不管病虫种类,多种药物一齐施用以求达到多药治百病的效果;用药时机随意,即每轮茶从开始萌发至开采前,多次用药,既浪费人力、物力又造成农药污染。
合理使用农药必须以农药品种选用合理、施药时期合理、用药浓度和用药次数适当、施药方法适当、适当混用与轮用农药为原则[4]。
3.1 茶园赤星病
在高山茶区的部分茶园发生较为普遍,一般成叶和嫩叶发病较多,老叶及嫩梢偶有发生。茶树发病后,生长不良、芽叶细小、病叶制成的干茶有苦味,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影响。该病属低温高湿性病害,在春、秋多雨季盛发,高山多雾茶园发病最重,一年中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发生盛期。
防治方法:对于发病较重的茶园,最好在早春2—3月喷 1次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在大发生前(3月底至4月上旬)用75%百菌清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500倍液喷施,除有保护作用外,还有抑制孢子形成的作用和治疗效果。还可用 80%代森锌600~800倍液、50%福美双600~800倍液、50%多菌灵1 000倍液、25%灭菌丹400倍液喷施防治。喷药时间宜早,在春茶萌芽、鱼叶展开期,或在叶片发病率达6%时,进行第1次喷药,在重病区间隔7~10 d应再喷1次。
3.2 茶炭疽病
以梅雨和秋雨期发病重,氮肥施用较多的茶园易发病。一般都发生在当年生成叶上,严重时茶树大量落叶,导致树势衰弱,产量降低。该病以梅雨及秋雨季节的温暖多雨季节发生较重,高山茶区终年多雾,湿度高,发病重,偏施氮肥或不施钾肥的茶树容易感病。
防治方法:秋冬季结合清园,清除地上病叶,摘除树上病叶。在春茶结束后至夏茶萌芽期以及夏季干旱期结束后至秋雨开始前防治,在各轮新梢的一叶期前后喷药防治最好。75%甲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或50%苯来特1 500~2 000倍液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当病菌侵入叶片后7~10 d内喷药,可抑制病斑的出现。75%百菌清和75%百多(百菌清和多菌灵混剂)1 000倍液有良好的防护效应。80%代森锌600~800倍液、50%敌菌丹400~500倍液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3.3 茶煤病
茶煤病的发生与害虫有密切关系,在管理不良、杂草丛生、荫蔽潮湿、虫害严重的茶园病害较重。
防治方法:准确有效地防治黑刺粉虱、茶蚜等害虫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在封园后或早春,用0.5 °Bé石硫合剂进行防治,并可兼治粉虱。也可喷施1%石灰波尔多液,以防止病害蔓延。加强茶园管理,适当修剪,使茶园通风透光性良好,改善茶园小气候条件,增强树势,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3.4 茶根腐病类
茶根腐病在发病初期不易察觉,病情逐渐加重,植株叶片稀疏,树势衰弱,甚至整株枯死,高温高湿利于发病。茶园中的树木残桩及病根碎块多的茶园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加强土壤管理,适当施肥改良土壤,调节土壤酸度,降低地下水位,以促进茶树生长,增强抗病力。开垦原始森林地种植茶树前,应尽可能彻底地清除土壤中的残留树桩。发现少量病株应立即挖除,并将以病树为中心的周围2圈外观健康的茶树一起挖除,挖出的粗细病根应携带出园外以烧毁。病穴用高锰酸钾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浇灌,以杀灭残存病菌。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补植。
3.5 茶小绿叶蝉
生活习性:年发生12~13代,以成虫在植物上越冬,在3月中下旬气温10 ℃以上时开始活动,陆续产卵于茶树幼嫩组织中,至4月上中旬进入第一虫口盛期,此后每15~30 d发生1代,至11月停止繁殖,具趋嫩性,常以芽下二、三叶叶背虫口为多,阴雨天或晨露未干时都不活动,露干后活动逐渐增强,中午烈日时常自蓬面向丛内转移,卵分散产入茶树幼嫩组织,大多产在芽梢嫩茎内,产卵量以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常在避风向阳处越冬。
发生条件:时晴时雨,适温高湿,旬平均气温17~20 ℃,相对湿度70%以上有利于发生。肥培条件好,长势郁蔽,芽叶稠密,留叶较多,间作豆类,杂草丛生,利于发生。萌发早、芽叶较密、枝嫩性强的品种受害重,如白叶单丛茶易发生。
发生特点:发生代数多,越冬成虫寿命长,陆续孕卵,造成数代重叠。一年有2个虫口数量高峰,第1个虫口高峰虫口多,为害重,主要为害第二轮茶;第2个虫口高峰在9—10月,为害秋茶。
防治方法:分批及时采茶能采除大量的卵,抑制其发展。在越冬成虫产卵繁殖前期(第一轮茶萌发时)及第1个虫口发生高峰期(第二轮茶萌发时)喷药,如虫害发生重的茶园可在第2个虫口发生高峰期(秋茶萌发期)再喷1次药。防治药剂首选10%天王星或20%灭扫利8 000倍液、20%功夫或扑虱灵3 000倍液、10%克螨特加10%杀灭菊酯2 000倍液有增效作用,还可以选用25%敌百虫加25%辛硫磷1 000~2 000倍液、40%乐果2 000倍液、80%敌敌畏1 500~2 000倍液、20%杀灭菊酯2 000~3 000倍液、90%巴丹1 000倍液、20%叶蝉散1 500倍液,也可选用菊乐合剂、扑雷灵等。
3.6 茶蚜
生活习性:年发生25代以上,以卵在叶背越冬,翌年2月下旬,日均温4 ℃以上时开始孵化,3月上旬盛孵,4月下旬至5月中旬呈现虫口高峰,夏季虫口少,7月下旬至10月中旬虫口回升。
发生与环境关系:日平均溫度达16~25 ℃、相对湿度70%以上、晴暖少雨、芽叶生育加快有利于茶蚜发生。
防治方法:分批多次采茶,可破坏茶蚜适宜的食料与生活环境,抑制其发展。生物药剂防治可用26号杀虫素50~150倍液喷雾。化学防治可首选40%乐果1 000倍液、2.5%敌杀死6 000~8 000倍液、10%二氯苯醚菊酯6 000~8 000倍液喷雾。还可以选用50%辛硫磷1 000倍液、50%马拉硫磷1 000倍液、80%敌敌畏1 000倍液、2.5%鱼藤精300~500倍液、20%杀灭菊酯6 000~8 000倍液喷雾。
3.7 粉虱类(黑刺粉虱)
生活习性: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叶背上越冬,成虫白天活动,晴天比较活跃,具趋光性,卵产于叶背,发生量大时喜聚于上部成叶及芽梢上活动。
发生与环境关系:适宜在长势比较郁蔽阴湿的茶园里发生,窝风向阳洼地茶园的虫口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结合茶园管理进行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园通风透光。化学防治可首选10%天王星6 000~8 000倍液喷雾。还可选用40%乐果1 000倍液、50%马拉硫磷1 000倍液、50%辛硫磷1 000倍液、50%杀螟松1 000倍液、90%敌百虫1 000倍液、25%扑虱灵1 000倍液、80%敌敌畏1 500倍液、2.5%鱼藤精400倍液等喷雾。
3.8 茶毛虫
生活习性:年发生3~4代,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近主脉处越冬,4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具群集性。
防治方法:可用90%敌百虫1 500倍液、80%敌敌畏1 500倍液、50%马拉硫磷1 500倍液、50%杀螟硫磷1 500倍液、50%辛硫磷1 500倍液、10%二氯苯醚菊酯6 000~8 000倍液、2.5%敌杀死6 000~8 000倍液、5%来福灵6 000~8 000倍液、20%杀灭菊酯3 000~4 000倍液、灭幼脲1 000倍液、2.5%鱼藤精400倍液等喷雾。
4 参考文献
[1] 蓝燕,谭少波,王小云.青心大冇茶树品种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8(2):22.
[2] 张青冬.有机茶树栽培技术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5):286.
[3] 吴玲.宣汉县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10):167-169.
[4] 王世斌,陆婷.茶树设施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76-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