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淮分水岭地区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

2018-10-13张先广李文晋张先卫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性状小麦品种

张先广 李文晋 张先卫

摘要 为了筛选出适合江淮分水岭地区晚播种植的小麦新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特别是赤霉病)、适应性广、高度适中(80~85 cm)、茎秆粗壮、抗倒性好的当地19个小麦新品种于12月20日播种,调查各品种的出苗情况、产量构成三要素及农艺性状等指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播量下,结合相应的晚播栽培管理措施,以宁麦18、宁麦13、淮麦30和扬麦16丰产效果较好,适宜在江淮稻茬及其周边推广种植。

关键词 小麦;品种;晚播;性状;产量;江淮分水岭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048-02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new varieties suitable for late sowing in Yangtze-Huaihe watershed area,19 new wheat varieties with strong resistance(especially scab),wide adaptability,moderate height(80-85 cm),strong stems and good resistance to toppling were selected for sowing on December 20 to investigate the emergence of each variety,three elements of yield composition and agronomic trai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the same seeding amount,combin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asures of late sowing,Ningmai 18,Ningmai 13,Huaimai 30 and Yangmai 16 had good yield,which were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Yangtze-Huaihe rice area and surrounding area.

Key words wheat;variety;late sowing;character;yield;Yangtze-Huaihe watershed area

江淮分水嶺,又称江淮丘陵,为秦岭、大别山向东的延伸部分,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是北亚热带气候区向南暖温带气候区的过渡区域。地处安徽省中部,面积约2万km2,是安徽省重要的粮油主产区之一,为典型的稻麦两熟种植区,也是水稻籼改粳重要推广种植区[1]。长期以来,小麦品种在当地表现为多、乱、杂,严重制约了当地小麦产量的提升,因而迫切需要通过品种引进更新、筛选,形成几个适应性广、抗病性强、产量高的拳头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5—2017年在安徽省滁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开展,试验地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质地为黏性土。

1.2 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22、皖垦麦076、扬麦15、扬麦20、镇麦168、华麦6号、扬辐麦5号、扬麦21、宁麦18、镇麦11、苏麦9号、浩麦1号、宁麦13、镇麦9号、苏麦188、扬麦23、宁麦17、扬麦16、淮麦30,共19个品种。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9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1.4 田间管理

1.4.1 种子处理。选用经过提纯复壮、质量高、并用种衣剂包衣的良好种子。小麦专用种衣剂含有防病虫药剂、微肥和生长调节剂,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未用种衣剂包衣的要采用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按种子量的0.2%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或苗期锈病、白粉病,也可用适乐时按种子量的0.15%~0.20%拌种[2]。采用精量和半精量方法播种,基本苗控制在240万~270万株/hm2之间,播量以150.0~187.5 kg/hm2为宜。

1.4.2 稻草全量还田。采用久保田履带全喂入式收获机收获水稻,做到稻草切碎均匀铺撒,且稻草切碎长度控制在10 cm以内。通过单施化肥、稻草烧灰还田+化肥、稻草全量还田+化肥处理的大田定位试验,在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研究稻草全量还田对稻茬麦分蘖动态、产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3-6]。

1.4.3 精细整地。水稻收获后及时整地,采用66.15 kW拖拉机旋耕灭茬,旋耕深度在10 cm以上。复式种肥同播机播种,播种深度控制为3~5 cm,播种后采用镇压轮镇压保墒。推广机械匀播技术,减小播量、降低氮肥使用量,以实现小麦生产的高产高效[7-8]。配套田间沟系,内三沟于播种后机械或人工开沟,每2.5~3.0 m开挖1条竖沟(即墒沟),沟深30 cm;在距田两端横埂1.0~1.5 m处,各开1条横沟(田头沟),沟深40 cm,田块长超过100 m时应加挖1条腰沟,沟深40 cm;外三沟在播种前后应及时开挖清理,小、中、大沟应逐级加深,确保灌得进、排得出、降得下,排水通畅、雨止田干。

1.4.4 化学除草。麦田播种镇压以后进行土壤封闭除草,土壤封闭除草经济、安全性较高,对所有单子叶杂草(包括抗性杂草)及部分双子叶杂草均有较好的封闭效果。注意事项:一是用药时土壤要有湿度。目前麦田土壤封闭除草剂是以异丙隆、绿麦隆及其复配剂为主,该类除草剂对土壤湿度要求高,用药时土壤要有湿度。二是稻草全量还田的田块,土壤不实,空隙度大,药液喷不到的地方多,封闭除草效果差,应使土壤沉实,提高土壤封闭效果。三是麦苗顶土期不宜除草。麦苗顶土期其抗逆性比较弱,容易产生药害。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1.5.1 基本苗。在小麦三叶一心期,分别在各个试验品种区域选取4 m2(2 m×2 m),统计小麦植株的基本苗。

1.5.2 株高。在小麦灌浆期,在各个试验品种区域选取20个单茎测量基部至麦穗顶部(除去麦芒)的高度。

1.5.3 测产与考种。在小麦成熟期,分别从各个试验小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试验点6 m2(3 m×2 m),实收测产。同时从该区域选取60个单茎,用于调查穗粒数和千粒重。

1.6 数据处理

数据经Excel整理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高

植株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麦产量的高低,植株过高往往因出现倒伏而减产,植株过矮又影响叶片的分布而进一步影响接受光能的程度。在小麦育种中一般把株高作为一个重要性状来进行选择,以往的经验把植株高的类型多作为不良的性状给予淘汰[9]。

从表1可以看出,在19个品种中,株高最高的是宁麦17,2年平均值达到了92.2 cm;最矮的是扬麦15,2年平均株高仅为77.4;其他17个品种株高均在80.0~87.9 cm之间。一般来说,株高与产量成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475 5。

2.2 产量性状

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是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三者在小麦品种的选育中是重要的目标[10-12]。

19个小麦品种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上,2年的数据变化很小。将产量三要素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2),结果表明,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穗数和粒重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与产量成正相关[10-12],其相关性穗粒数>穗数>粒重。以产量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图1),将19个品种划分为3类,即低产品种、中产品种和高产品种,宁麦18、淮麦30、宁麦13和扬麦16产量较高,产量均在8 100.0 kg/hm2以上,揚麦16达到了8 472.0 kg/hm2;宁麦17产量最低,为6 198.0 kg/hm2(表3)。

3 结论与讨论

一般来说,植株高度与产量成负相关关系,在本试验中相关系数达到了-0.475 5。小麦品种生态试验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对植株高度的选择较适播期范围要大,以中高秆和中秆更适宜[13]。在江淮地区晚播试验中,宁麦18、宁麦13、淮麦30和扬麦16株高属于中高秆,分别为81.6、80.0、81.0、85.4 cm;在播量为150.0~187.5 kg/hm2、基本苗控制在240万~270万株/hm2之间时,其穗数分别为492.75万、491.25万、504.75万、500.25万穗/hm2,千粒重分别为40.60、39.95、43.50、43.00 g,穗粒数分别为42.60、42.70、41.40、40.75粒。在江淮地区,在相同的播量下,宁麦18、宁麦13、淮麦30和扬麦16这4个品种结合相应的晚播栽培管理措施下丰产效果较好,适宜在江淮稻茬及其周边推广种植。

4 参考文献

[1] 陈波,周年兵,郭保卫,等.南方稻区“籼改粳”研究进展[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7(1):67-72.

[2] 高媛.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世界,2013(9):70-71.

[3] 张姗,石祖梁,杨四军,等.施氮和秸秆还田对晚播小麦养分平衡和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9):2714-2720.

[4] 乔玉强,曹承富,杜世州,等.氮肥运筹和播种密度对晚播小麦群体总茎数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4(2):204-207.

[5] 杨佳凤,丁锦峰,顾后文,等.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氮素积累特性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4(1):49-54.

[6] 杨佳凤,丁锦峰,顾后文,等.密肥组合对稻茬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3):503-506.

[7] 刘锋,孙本普,孙雪梅,等.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11):2183-2186.

[8] 屠长征.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特点及配套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1(2):123-124.

[9] 杜永.黄淮地区稻麦周年超高产群体特征与调控技术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10] 刘锋,孙本普,李秀云.不同栽培方式对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33):18717-18719.

[11] 张金帮,孙本普,孙雪梅,等.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15):3634-3636.

[12] 刘淑君,牛秋萍,马正树,等.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及应变管理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117.

[13] 王保林,周秋峰,马香花,等.超级小麦的品种选育[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813-5814.

猜你喜欢

性状小麦品种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沙坡头区2020年硒砂瓜自然富硒品种筛选试验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分析次日必补跌品种盘口细节
北京植物园 国内首个月季品种测试园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