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18-10-13江源万顺新韩东明易鑫明胡贯怀

颈腰痛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孔镜术式椎间盘

江源,万顺新,韩东明,易鑫明,胡贯怀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河南 信阳 464000)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一般在5%-19%左右[1]。近年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该术式在RLDH的翻修手术中也有特有的优势:其依赖于经皮椎间孔入路进行手术,无需经原手术入路,从而有效避开了瘢痕组织的干扰,且不破坏脊柱后方结构,对脊柱稳定性无明显影响[2],但学者们报道不多。本院自2012-06-2015-07,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了37例RLDH患者,术后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2-06-2015-07收治的37例RLDH患者,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35-62岁,平均47.5岁;责任节段:L3-48例,L4-523例,L5-S16例;原手术方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18例,臭氧消融术6例,射频消融术4例,经皮椎间盘镜手术9例;首次手术至本次收治时间为11个月-6年,平均39.1个月。术前均已告知所有患者手术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方法

37例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患者取俯卧位,沿体表做后正中线和髂嵴弧线标记,经C臂机透视下定位手术节段并进行体表标记后,选择合适的进针点位置。局麻后,经侧方入路将导针穿刺入患者体内,待针尖抵达关节突关节后,再次予以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C臂机监视下,导针经椎间孔靶向插入突出的椎间盘内。确定手术靶点位置正确后,抽出针芯,并置入导丝,沿导丝依次置入各级扩张导管,并借助环锯扩大椎间孔,最后置入工作通道。C臂机透视下,侧位见工作套管的斜面处于突出椎间盘内、正位见其尖端处于棘突连线位置后,经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待组织结构显露清晰后,将蓝染突出的髓核组织摘除,一并将增生的骨赘予以摘除;残余的纤维环、瘢痕组织等,以射频消融处理干净,并进行神经根的走行根松解(自入口至出口的全程松解);若神经根有瘢痕组织粘连,以射频刀头予以小心分离,达到神经根松弛即可;椎体后缘存在骨化或骨赘形成者,予以咬除。待神经根搏动良好、患者自诉症状明显减轻后,可完成手术操作。

1.3 疗效观察

所有患者术后均予以随访,并对术前和术后随访期间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包括疼痛VAS评分、JOA评分,以及患者直腿抬高幅度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6]进行术后疗效评价,分为优、良、可、差四级,具体内容参照文献[3]。

1.5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患者手术前后的对比数据均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一例脑脊液漏或神经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其手术时间为47-120 min,平均 65 min;住院时间 5-8 d,平均 6.7 d。37例患者术后,直腿抬高幅度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28.6±4.9)°VS 术后(68.2±13.5)°,t=16.772、P=0.000]。

对37例患者术后随访19-31个月、平均26.1个月,统计并对比手术前后的JOA评分、VAS评分,两项指标在术后均有显著性改善:VAS评分术前为(7.03±1.52)分,术后 3 d改善至(2.57±0.62)分,术后3个月进一步降至(1.50±0.28)分,末次随访时为(1.16±0.62)分,手术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JOA 评分术前为(12.28±3.16)分,术后 3个月改善至(22.61±4.57)分,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至(25.16±4.23)分,手术前后对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

3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依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3],其中优13例,良18例,可3例,差3例,总优良率达83.78%。

典型案例:

图1 张某某,女性患者,就诊时年龄52岁。L5-S1椎间盘突出症5年余,于2013年7月在外院行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术后13个月再次出现腰腿痛,且以腿痛为主,遂来我院就诊,入院后VAS评分为7.0分,经再次复查X线片、CT和MRI提示椎间盘向右侧突出(图a-c所示);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图d-e),术后7 d再次复查MRI,提示压迫已解除(图f),术后VAS评分降至3分;随访19个月时,VAS评分已降至1.8分,恢复正常生活,MacNab疗效评定为优。

3 讨论

RLDH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既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5%-19%之间[1]。关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再次后路椎间盘摘除术、TLIF手术、微创MED手术等,目前尚有较多争议[4]。若经原手术入路再次行单纯椎间盘减压或TLIF手术,由于初次术后的瘢痕组织较多、组织结构不清,易导致术中神经损伤或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而与之相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无需经原手术切口进入,避开了后方瘢痕组织的干扰,且该术式对脊柱后方结构无破坏,在RLDH的治疗中有明显优势。

本研究亦采用该手术治疗了37例RLDH患者,术后其疼痛VAS、JOA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且直腿抬高幅度由术前的术前(28.6±4.9)°提高至术后(68.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由于经椎间孔入路无需经原手术切口,37例中无一例发生硬膜撕裂、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手术安全性较高。本研究结果与徐峰等[5]的报道也较相近。笔者分析其优势:首先,该术式避开了原手术入路,不受前次手术瘢痕组织的影响,术野显示清晰,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且无需破坏后方椎板等骨性结构;另外,其手术切口小、仅8-10 mm左右,手术创伤性小,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该术式局麻下即可手术,无需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术中可与患者随时保持交流,尽量降低神经根误伤的概率[6]。本研究37例中,无一例发生神经根损伤事件。

笔者总结手术经验,归纳为以下方面:(1)术前仔细检查示确保疗效的前提。对于RLDH患者,应在认真查体的基础上,借助于影像学检查寻找复发的病因,术前采用钆喷酸葡胺强化MR检查可较好地鉴别瘢痕形成或再次突出的椎间盘组织。(2)若神经根有严重的瘢痕粘连,不要刻意强求切除瘢痕组织,将其分离至神经根松弛即可,以免误伤神经根。(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治疗L5-S1节段RLDH时,若患者髂嵴较高或L5横突肥大,可导致工作通道置入困难,此时应增大穿刺角度,并配合特殊导杆进行导角才可到达靶点位置,也可尝试采用侧卧位手术,将健侧腰部予以垫高,从而降低术侧髂嵴的高度,降低穿刺和工作通道置入的难度。

猜你喜欢

孔镜术式椎间盘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MRI“HIZ”征结合CT 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改良Miccoli术式治疗甲状腺肿瘤疗效观察
77 例腹腔镜输卵管积水不同术式与妊娠结局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改良Lothrop术式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像学研究
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式选择分析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