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络别通理论以远络取穴行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2018-10-13郭勇宋飞跃张扬夏玉坤
郭勇 ,宋飞跃 ,张扬 ,夏玉坤
(1.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湖北 黄冈 438700;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医科,湖北武汉 430071)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颈椎病类型,约占50%-70%左右[1]。较多报道表明,CSR患者采用针灸、推拿或运动疗法等正规保守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转归[2]。针刺是治疗CSR的主要方法之一,常规取穴一般选取风池、风府、天柱、夹脊、肩井等近端穴位;而根据经络理论,CSR的颈部症状多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有关,上肢症状多与手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阳明大肠经等关系密切[3]。本研究基于经络别通理论,尝试采用远络取穴行针刺治疗CSR,于2015-07-2016-11共纳入70例CSR患者,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分组对照研究,将远络取穴与常规取穴行针刺进行对比,以探讨远络取穴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①患者有典型的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临床症状,且与颈神经支配区域相一致,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与临床表现相符,依据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CSR诊断标准予以确诊;②本次针刺治疗前2周内未接受其他任何治疗方案干预;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能顺利完成治疗过程;④临床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颈椎病患者;②同时合并有肩周炎、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网球肘等可能导致上肢疼痛的其他疾病者;③近期有通过推拿、牵引等其他保守治疗干预者;④仅有影像学异常表现,但未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者;⑤孕妇或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⑥临床资料不全者。
剔除标准:①未完成本研究规定的治疗周期者;②治疗过程中,因并发其他疾病或外伤等,联合采用其他治疗者。
1.2 临床资料
依据本研究拟定的上述病例选择标准,于2015-07-2016-11共纳入70例我科门诊行针刺治疗的CSR患者,其中男41例,女29例;患者年龄31-60岁,平均42.1岁;病程1-13个月,平均7.2个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男女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良好的可比性。见表1内容。
表1 两组CSR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刺用具 采用0.25 mm×40 mm毫针进行针刺,商品名:华佗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
1.3.2 针刺方式 两组患者均行针刺治疗,其中对照组常规取穴,研究组采用远络取穴。
对照组:常规取患侧风池、风府、天柱、夹脊、大椎、肩井等颈肩部诸穴,以及曲池、外关和后溪等上肢诸穴。针刺方法:风池穴以毫针斜刺1寸左右,针刺方向朝鼻尖;风府穴则针尖朝下颌方向刺入0.5-1.0寸左右,切记针尖不得朝上,以免伤及延髓;天柱穴则以斜刺或针刺0.5-0.8寸左右,亦不得朝上刺;肩井穴亦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尖。其余诸穴则常规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研究组:根据“经络别通理”论,采用远络取穴,分别取健侧上肢的列缺、太渊、鱼际穴,另:若病症经络出现在手阳明经,则取健侧蠡沟、中封、太冲穴;出现在手太阳经:取健侧公孙、太白、商丘穴;出现在手少阳经,则取健侧大钟、太溪、然谷穴。针刺方法:首先针刺病症所在经络的穴位,而后再次其他穴位。其中,列缺与蠡沟穴行平刺,针刺深度为0.5-0.8寸;其他诸穴则常规针刺。针刺时,注意运动患肢,以促进经络之气引入病所。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10次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4 评价指标
1.4.1 颈椎功能评分 采用王晓红等[4]的《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进行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包括临床检查、临床症状、日常生活动作3项,共计13个维度,总分27分。分数越低,则颈椎功能越差。
1.4.2 疗效评价 采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进行疗效评价,其中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上肢肌力恢复正常,颈肩和上肢功能良好,完全恢复日常工作和学习;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可恢复日常工作和学习,但颈肩和上肢轻度不适;有效:其临床症状部分缓解,可参加一部分的工作和学习;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显著改善。总显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开展过程中,对照组4例、研究组1例均因擅自终止治疗而被剔除。最终,研究组34例、对照组31例纳入分组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2.1 颈椎功能评分
经2个疗程针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组间对比,两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研究组治疗后的颈椎功能评分和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内容。
表2 两组CSR患者针刺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评分
2.2 疗效比较
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其中研究组总显效率为88.2%,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分别为64.5%和90.3%。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显效率对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CSR患者针刺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3 讨论
3.1 远络取穴针刺的理论基础
远络取穴治疗疾病,是源于中医学“脏腑别通”理论[6-7],最早见于古籍《五脏穿凿论》,亦被称之为“经络别通”、“五脏别通”。我国台湾学者柯尚志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创立了“远络疗法”,在临床中应用良好。本研究在学习借鉴柯氏疗法基础上,尝试以远络取穴行针刺治疗CSR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
我们分析其机理,CSR在祖国医学中归属于“项痹”、“项强”、“肩颈痛”等范畴,其颈部症状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有关;而手部症状则与手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和阳明大肠经有密切关系。而《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根据经络别通理论,太阳、太阴为开,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别通、足太阴脾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别通;而少阴、少阳为枢,则足少阴肾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与足少阳胆经相别通;阳明、厥阴为阖,则足厥阴肝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足阳明胃经相别通[8]。根据这一理论,我们选取了足厥阴肝经、足少阴神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所在的远端诸穴,健侧的列缺、太渊、鱼际为主穴;并依据其经络辩证,选取健侧足少阴肾经的然谷、大钟、太溪穴,足太阴脾经的太白、公孙、商丘穴,以及健侧足厥阴肝经的蠡沟、中封、太冲等诸穴。经2个疗程针刺后,研究组总有效率达到94.1%,其颈椎功能评分亦有显著改善(P<0.05),证实了远络取穴针刺的可靠疗效。
3.2 远络取穴针刺的临床优势
为探讨远络取穴行针刺治疗的优势,本研究进行了前瞻性分组对照分析,其中对照组仅常规取穴行针刺,包括风府、风池、大椎、肩井、夹脊等颈部诸穴;以及患侧曲池、外关和后溪等上肢诸穴;研究组则采用远络取穴。两组均针刺2个疗程后,患者颈椎功能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且总有效率均达到90%以上,证实了针刺治疗CSR是一项有效方法。但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颈椎功能评分改善更佳,且虽然总有效率两组相近,但其显效率达到8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P<0.05)。上述结果显示,采用远络取穴针刺在CSR疗效方面并不逊于常规针刺疗法。
另外,我们认为远络取穴针刺尚有如下优势:①操作安全。常规针刺时,风府穴靠近延髓,而肩井穴深部正当肺尖,若操作不当易导致误伤事件,既往曾有针刺肩井穴导致气胸[9]、针刺风府穴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0]的报道。而与之相比,远络取穴部位均在下肢或上肢远端,不涉及重要的脏腑结构,针刺操作安全性明显提高。②体位舒适。常规针刺时,因取穴多位于颈后部,需采用坐立位或俯卧位施针。长时间保持上述体位,可造成肢体麻木甚至出现晕针。而远络取穴针刺时,患者仰卧位即可施针,体位舒适;另外,远络针刺避免了接触痛点,患者接受度更高。
综上所述,针刺是治疗CSR的有效方案;与常规针刺相比,远络选穴针刺的疗效较佳,安全舒适,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