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全面制裁伊朗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与对策建议

2018-10-13胡纾寒薛静静

中国矿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制裁油气伊朗

胡纾寒,钟 帅,沈 镭,薛静静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伊朗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独特地位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强烈的民族意识紧密相关。伊朗是中东地区大国,拥有164.8万km2领土和8 000万人左右的人口,地理位置北临里海并接中亚,南临波斯湾和阿曼湾并与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隔海相望,东连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伊朗民族独立意识较强,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阿拉伯世界产业了严峻的对立,使得近十几年伊朗一直成为美国制裁、孤立甚至打击的目标国。

2018年5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即“伊核协议”)。8月7日开始实施了首轮针对伊朗金融系统的制裁,打击伊朗政府对美元购买、黄金交易及主权债券销售等,此外还将矛头对准汽车、飞机、航运等非能源工业领域,制裁内容包括伊朗政府对美元购买、黄金交易及主权债券销售等。对伊朗油气行业的制裁则作为次轮重点目标将于2018年11月5日生效,汽车、飞机、航运等非能源工业领域也将成为目标。

本文将系统梳理伊朗油气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伊朗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能源合作现状,探讨和回答当前关切的重大问题,即,美国对伊朗实行史上最严厉的制裁而导致美伊对抗升级后,对中国能源安全将产生什么影响,当前及未来中国如何应对上述风险并尽量以最小代价从国际市场获得所需的战略能源资源。

1 伊朗油气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现状

1.1 油气资源的特殊性

伊朗油气资源丰富程度在全球屈指可数。截至2017年底,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达216亿t(折合1 572亿桶)和33.2万亿m3,分别占世界油气总储量的9.3%和17.2%,居世界第4位和第2位,储采比分别为86.5 a和165.5 a,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3.5 a和113 a[1]。伊朗油气资源主要是陆上常规资源,不仅较易开采,而且原油的性质API在27~25之间、含硫量为0.5%~4.2%,优于伊拉克原油,与沙特阿拉伯原油相当,性价比相对较高[2]。

1.2 油气产销特征和对外供给能力

伊朗是世界主要的油气生产国,也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的欧佩克第三大产油国。伊朗石油产量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升,此后上升幅度变小且有波动,尤其是2010年受全球金融的后效影响,产量有所跌落,但2013年即开始恢复,而2016年和2017年达到200万t以上。1990~2017年,伊朗石油产量的全球占比保持为4%~6%,而天然气产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明显,其全球占比也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1980~2017年由0.37%攀升至6.08%(图1)。

石油既是伊朗国内一次能源消费的主体能源,也是出口的大宗商品。1980~2017年,伊朗石油消费量波动上升,38年间最低消费量2 860万t(1981年)和最高消费量9 360万t(2013年)之间增加了6 500万t(图2)。因伊朗国内的石油炼化能力较弱,产销差额主要以石油贸易形式出口。如图2所示,自1990年以来,伊朗石油每年对外供给能力基本维持在1亿t以上(除2013年前后出现小幅波动),约为中亚各国总和的2~3倍[3]。

伊朗的天然气出口很少,几乎全部供国内消费。1980~2017年,伊朗天然气消费量与产量快速同步上升,从410万t油当量攀升至18 440万t油当量,增长了约44倍(图3)。受困于国际制裁,伊朗天然气产业特别是液化天然气的发展计划几乎流产,造成其天然气探明储量虽为世界第二但对外供给能力基本为零的局面。

图1 1980~2017年伊朗油气产量及其全球占比(资料来源:《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

1.3 伊朗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油气合作概况

伊朗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油气合作形式以伊朗向各国出口石油和各国参与投资伊朗油气资源开发为主。

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2000~2017年伊朗的石油出口国不少于48个,累积量排名前八位的石油出口目标国如图4所示,占伊朗石油出口总量的81%。受国际制裁和金融危机的影响,2012~2015年伊朗石油出口量一度出现低迷,但伊核协议生效后其出口量迅速回升,以涨幅近三倍的速度上升至1.3亿t(图5)。此外,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已超过日本和西欧上升为伊朗石油最主要的两大出口目标国(图5)。

图2 1980~2017年伊朗石油产消差额变化(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

图3 1980~2017年伊朗天然气产消差额变化(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

图4 2000~2017年按累积量(万t)排名前八位的伊朗石油进口国及其在总出口量中占比(资料来源:UN comtrade数据库,https:∥comtrade.un.org/)

图5 2000~2017年分地区的伊朗石油出口量(资料来源:UN comtrade数据库,https:∥comtrade.un.org/)

伊朗油气资源是当前各国海外油气投资的重点目标之一,尤其是天然气开发和油气通道的建设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伊朗油气领域投资超过500亿美元[4],此后投资额仍在增加。2005~2016年,中国和伊朗之间至少开展了8个油气合作项目[5]。2011年5月,韩国企业拿到了日开采量可达1.75亿m3的南帕斯第7区块天然气开发项目[6]。2015年,伊朗与印度南亚天然气私营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计划建设海底直通油气管道。2016年2月,日本政府解除了对伊经济制裁并推动本国企业赴伊投资[7]。2017年1月,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以及日本5家企业、韩国2家企业、欧洲3家企业获得参与伊朗油气上游项目的竞标资格[6]。2017年7月4日,法国道达尔公司、中石油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出资48亿美元开发世界最大的气田——伊朗南帕斯天然气田第11期项目(其中道达尔公司占股50.1%,中石油占股30%,伊朗政府占股19.9%)[8]。2017年11月,俄罗斯和伊朗签署了伊朗境内石油天然气战略项目的实施路线图,将共同实施一项投资总额达30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项目。2018年3月,俄罗斯扎鲁别日石油公司与伊朗签署了一份价值7.42亿美元的油田开发协议。除油气开采外,俄伊双方还将开展技术人才培训、炼油厂现代化改造等合作[10]。俄罗斯还有意与伊朗达成合作伙伴关系,与伊朗共同开发里海的能源和铺设油气管道,其目的是通过伊朗把能源输往欧洲奠定基础[9]。

2 伊朗对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及其优势

2.1 伊朗对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重大挑战,油气资源的自给能力已严重不足。截至2017年底,中国石油探明储量为35亿t,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1.5%,储采比仅为18.3年;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为5.5万亿m3,占世界探明储量的2.8%,储采比为36.7年[1]。20世纪90年代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7年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1997~2017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由1 564万t增长至41 946万t,对外依存度(净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由8%上升至70%(图6)。

注:在UN comtrade数据库中commodity codes的选择为270900-Oils;petroleum oils and oils obtained from bituminous minerals,crude.图6 1997~2017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净进口量、对外依存度及从伊朗净进口占总进口比例(资料来源:1997~2017年中国石油消费量来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版,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和从伊朗进口石油量的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

伊朗是最早向中国出口石油的国家之一,已成为中国石油海外供给的重要渠道,对中国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1997~2017年中国从伊朗净进口石油量从276万t上升至3 000万t以上,增长近11倍,伊朗对中国石油的保障程度(从伊朗净进口石油量占中国石油消费量的比重)呈波动上升态势,从1997年的1%上升至2017年的5%(图7)。

伊朗天然气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开发潜力巨大。据预测,在满足国内需求的情况下,2030年伊朗仍可出口1 300亿m3天然气[10]。而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年升高,2017年净进口量已接近1 000亿m3,预计2030年将达3 600亿~4 100亿m3[11]。从伊朗进口天然气将有利于缓解国内天然气短缺,保障中国天然气供给安全。

2.2 伊朗对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优势

中国和伊朗能源合作具有战略互补性。中国油气资源对外依赖日益严重,长期可靠的油气资源供给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安全,是中国的重大战略关切。

图7 1997~2017年中国从伊朗净进口石油量和伊朗对中国石油的保障程度(资料来源:1997~2017年中国石油消费量来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版,中国石油净进口量和从伊朗进口石油量的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

而伊朗是全球为数不多的油气资源禀赋好、规模大、对外开发程度高的国家。因此,从伊朗进口油气资源符合中国的战略需求。伊朗的国民经济支柱是石油工业,外汇收入大多来自于石油,而中国作为伊朗目前石油最大的进口国,对保障伊朗石油出口安全及国民经济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伊朗原油具有成本低廉的经济优势。伊朗是享有全球最低产油成本的国家之一,其产油成本最低仅1~1.5美元/桶,低于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的开采成本。

伊朗在能源地缘政治方面具有优势。第一,伊朗扼守中东能源的咽喉要道——霍尔木兹海峡,是中亚通往印度洋的唯一通道,也是沟通里海和波斯湾两大世界级油田的桥梁。在目前石油供给仍然大幅依赖中东且以海运为主的情况下,保持霍尔木兹海峡的畅通至关重要,而伊朗的作用显然不可替代。第二,伊朗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北、中、南、海四线的必经之路,具有较强的地域辐射优势,是中国推动开展“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关键一环。如伊朗与巴基斯坦正在共建天然气“和平管道”工程,一旦与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实现对接,新陆上能源管道投入运行,中国则有望摆脱“马六甲海峡”困局,获得稳定大量且成本低廉的能源供给。

中国与伊朗具有良好的历史基础。伊朗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与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自1971年中国和伊朗建交以来,中国也曾多次在伊朗被国际孤立时仍与其保持了正常的友好交往[12]。同时,与伊朗开展能源合作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降低石油依赖美元计价的风险。由于受美国的打压,伊朗政府致力于摆脱石油对美元计价的依赖[13],采用人民币结算符合伊朗利益。加之受此次美国制裁的威胁,伊朗石油有望按照上海原油期货计价进行交易,包括使用人民币结算[13]。

3 美国全面制裁伊朗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美国的“石油禁令”已使得印度、日本、韩国、欧盟等众多国家相继减少进口或计划停止进口伊朗石油。迫于美国制裁的压力,各国企业也逐步退出和取消对伊能源领域的投资,如道达尔公司宣布退出伊朗市场,韩国工程公司取消了翻新和改造伊朗伊斯法罕炼油厂价值20亿美元的合约,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卢克石油终止入股伊朗油田的计划[14]。

综合来看,美国全面制裁伊朗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给安全上,将对供应价格、供给渠道和运输安全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3.1 稳定的能源价格被打破

上一轮美国制裁期间,伊朗的石油供应量每天减少100万桶左右,若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升级,伊朗石油减产和油价上涨不可避免。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导致国际油价连番上涨,目前维持在75~80美元/桶之间。美银美林集团预测,如果美国在2018年11月4日成功地掐断了伊朗全部的石油出口,国际油价将攀升到120美元/桶[15]。若美国联合伊朗的两大竞争对手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加强对伊朗的打击和封锁,伊朗国内极端宗教势力可能会抬头,矛盾激化,一旦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一场战争将不可避免,届时不仅伊朗自身,整个中东的石油生产和出口都会受到极大限制,石油价格势必会猛涨,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供给不足。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70%,受国家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将更加明显。此外,因油价上升的联动效应也将推动其他能源价格的上涨,最后可能大幅抬升中国能源的成本,影响国家能源安全。

3.2 多元化能源供给渠道受到挑战

中国不仅对海外石油供给的依赖度高,而且海外油气资源供给渠道集中度也较高。石油储量第4大国伊朗被制裁后,必然带来减产,中国也可能被迫减少对伊朗的石油进口。若不理会美方制裁,而继续与伊朗合作,中国的石油企业遭受制裁的概率较大。此外,中国深水、非常规等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对美依赖严重,美国很可能以此为借口迫使中国减少与伊朗的石油贸易。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7年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3 115万t,占原油进口量的7%,仅次于俄罗斯(14%)、沙特阿拉伯(12%)、安哥拉(12%)、伊拉克(9%)等,排名第五(注:阿曼也占7%,略少于伊朗)。一旦从伊朗原油进口的锐减,如不能开辟新的供应渠道,将导致中国的石油资源更加依赖排名靠前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油气资源供给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美国“石油禁令”也将使中国在伊的能源资产受损,从而间接影响中国能源供给渠道多元化的推进。由于法国道达尔公司退出南帕尔斯气田第11期项目,按照协议中石油有义务收购道达尔公司的股份,增大中方的投资风险。除中石油类似的能源企业,还有其他一些企业也将受到影响,如中信集团在2017年9月向伊朗发放10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用于能源等投资项目,这些投资也可能受到“石油禁令”负面影响的波及。

3.3 能源运输安全受到威胁

目前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仍主要依赖中东航线、非洲航线和东南亚航线等三条海上航线,三条航线合计运输量占中国进口石油总运输量的50%以上,而其中中国对霍尔木兹海峡的依存度又高达35%以上。一旦霍尔木兹海峡周边局势发生动荡,势必影响中国石油运输安全。

此外,上述三条航线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使得中国深陷“马六甲困局”。为打破该困局,中国计划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修建新的陆上能源通道,其中伊朗是不可忽视的一环。美国的全面制裁如果造成伊朗局势的动荡,势必影响相关项目的推进,如由中方承建的伊朗到瓜达尔的液化气管道修建若受影响,就会延缓中国新陆上能源通道的开辟。

4 对策建议

4.1 联合伊朗油气资源利益相关方共同应对,以新能源安全观构建能源安全命运共同体

加强与伊朗的其他主要石油进口国、伊核协议签署国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沟通协调,特别是与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及其他欧盟国家等友好协商,与美国进行博弈的同时彼此相互呼应。利用欧盟与美国在对伊朗制裁问题上的分歧,力争在企业合作层面打造中国与欧盟方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美方单边制裁的影响。同时,中国企业应密切关注美国对伊朗制裁的形势变化,选择好伙伴,重新评估美国对伊朗制裁下的伊朗定位。

积极开展与国际能源署(IEA)、石油输出国组织、天然气输出国论坛等的对话与合作,以期联合印度等新兴能源消费大国倡议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坚持以国际能源合作获得共同安全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打造能源安全命运共同体,与各国携手应对单边霸权主义对国家能源安全产生的冲击。

4.2 以美国重启对伊制裁为契机,推动石油人民币结算和中伊金融合作

美国重启对伊制裁将造成伊朗外汇收入的大幅缩水,去美元化成为伊朗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全球石油最大的买家,应积极关注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三国的去美元化谈判进程,借此次美国全面制裁伊朗之机争取建立以伊朗石油资源为后盾的“石油人民币”。以伊朗最大石油进口国的身份推动上海原油期货进口伊朗石油,促进上海原油期货市场形成能够反映亚太地区原油生产和消费的基准价格,降低美元计价对中国进口能源价格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参照欧盟的相关经验探索绕开以美元为基础的贸易结算系统、直接建立双方资本市场互通渠道,形成对伊项目的人民币融资机制和人民币直接对伊投资的机制。

4.3 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开拓陆上能源战略通道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能源合作搭建了广阔而坚实的平台,有利于推动油气进口来源和运输通道的多元化,缓解美国制裁伊朗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的冲击。鉴于目前伊朗问题加剧西亚局势不稳定性,建议“一带一路”的推进先从整合中亚、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开始(如联合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做大做强“中巴经济走廊”),再逐步向西推进。

为降低中国能源进口对海运的依赖度,特别是对霍尔木兹海峡的依赖,应进一步打通陆上能源战略通道,不断加强与中亚诸国、东南亚的缅甸、南亚的巴基斯坦、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国家地区的合作,积极开拓中国西北、西南和东北陆上能源通道。

4.4 加快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继续推动能源“走出去”

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中国还应重视与美国、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加拿大等国的能源合作,加快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近几年来,美国油气企业在页岩油气领域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油气开采成本不断降低。加之,特朗普上台后对油气行业采取宽松和强有力的扶持政策,美国油气行业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而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加拿大等国为了和美国争夺页岩气的亚洲市场,会向中国开出更具吸引力的条件。加强与上述国家之间的油气合作既有助于缓解贸易摩擦,也有利于实现中国能源供给渠道多元化,缓解伊朗石油减产等不可抗因素的冲击,确保能源供给安全。

同时,坚持实施能源“走出去”,鼓励中国企业继续以合作参股或独资等方式积极参与海外能源勘探与开发,建设国际能源投资体系,利用海外投资收益降低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能源安全的不利影响。

4.5 深化油气行业改革开放,增强国内油气资源保障能力

市场化体制不健全、市场主体竞争不足和价格机制不合理等严重制约了中国油气行业的发展和国内油气资源保障能力的增强。应继续推动以能源供给、能源体制为代表的能源革命,加快油气行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主导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现代油气市场体系。减少政府对油气企业和市场的直接干预,并通过征收资源税等基于市场机制的调控手段,倒逼油气企业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挖掘中国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提高油气资源自给能力。

4.6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实施能源替代战略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综合运用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管理改进等方式,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并推动新能源的大规模、广泛性替代。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提升生产工艺水平,如完善复杂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技术,提高矿井资源回采率,提高低品位油气资源高效开发技术。大力推进以低碳发展为核心的体制改革和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结构调整,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同时利用税收等政策工具及价格、碳交易等市场工具,鼓励消费者绿色生活。

4.7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能源管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

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能源管理向精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充分挖掘国内生产生活用能的节约潜力,促进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不仅引导用能企业介入国家能源在线监测系统,而且对居民端的信息联网进行试点和推广,自下而上建立全国范围的能源大数据网络和时空信息云平台,提高动态监测能力,提高数据收集的广度和精度,并加强数据整合及反馈能力的建设、能源大数据开发、分析和决策服务能力,实现生产生活用能的动态协调和智能优化控制,实现基于风险管控技术和情景模拟的能源政策精准化部署。

猜你喜欢

制裁油气伊朗
制裁之痛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中国宣布制裁三家美企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识别美初级制裁和次级制裁
美对伊制裁引发的风波
油气体制改革迷局
过于逼真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投 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