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不亮东方亮”

2018-10-12倪娜崔杰

新一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民国

倪娜 崔杰

摘 要:十九世纪末期驳壳枪从德国引进到中国,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渐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它没有在西方国家大放光彩,却在东方家喻户晓。期间它有着多种名字:二十响、德国造、快慢机、自来得、镜面匣子等,但无疑都是指德国毛瑟兵工厂于1896年生产的毛瑟军用手枪。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在该背景下中国的枪文化快速发展,而其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驳壳枪。通过小谈民国时期驳壳枪的演变、发展,来看当时驳壳枪在民国时期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借以探索民国时期的枪文化。

关键词:民国;驳壳枪;枪文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人书《一支驳壳枪》,为那个时期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其中的驳壳枪也成了广大孩子们最想要的玩具,纸叠成的驳壳枪、木头刻成的驳壳枪成为孩子们手中不可缺少的玩具一部分。可见在新中国成立后,驳壳枪虽然越来越少露面,可是其影响并没有减小,依然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可以推测在民国时期驳壳枪有着超乎寻常的地位与影响。

驳壳枪这个名称属于舶来品,源于英文单词“box”,因为其使用的木质枪盒就是用这个词,所以在我国广称其为“驳壳枪”。驳壳枪诞生于1895年德国毛瑟兵工厂菲德勒三兄弟之手,批量生产于1896年。因毛瑟兵工厂老板保罗·毛瑟在1895年12月11日为其在比利时、瑞士、挪威和意大利等多国申请专利,故又称“毛瑟枪”。该枪正式名称为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全枪长311毫米,枪管长140毫米,不含弹匣空枪重1.25千克。最初口径为7.63毫米,后来又出现9毫米口径。为与前者加以区别,9毫米口径的枪握把上刻了一个阿拉伯数字“9”并用红色油漆上色作为区分标识。早期生产的驳壳枪为固定十发弹仓,由桥夹将子弹从抛壳窗由上往下压入弹仓。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从抛壳窗压入子弹的手枪之一。1932年,驳壳枪完成其停产前最后一次改进,由固定弹仓改为可随意更换的弹匣,有十发短弹匣和二十发长弹匣之分,同样可从抛壳窗压入子弹。无论早期版本还是1932年的最终改进版,驳壳枪只在外形上有击锤和弹匣细微的差别,内部构造不变。这也足见此枪设计上的完美、性能上的先进。

一、西方怀才不遇

当时驳壳枪没有在西方大规模列装,成为军用制式武器装备。只是少数零星出现在各国军警中,多数是作为警用手枪。驳壳枪在西方的“怀才不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价格高

驳壳枪高昂的价格是各国大规模列装难以承受的。在当时西方国家,一把驳壳枪要25美元,而外形优雅小巧且在市场上热销被誉为“手枪贵族”的鲁格P08和M1911手枪分别为13美元和15美元。在当时的中国,最早有关驳壳枪的记载,出现于1912年9月北洋政府陆军部的档案中,一份关于陆军部与德商礼和洋行签约购买两百把驳壳枪的合同,内容为:“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连有木匣手把,每杆连子弹五百粒,价计京公砝足银五十八两。共计京公砝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在天津码头交货。关税在外。”[1]这里可见1912年北洋政府以每把驳壳枪白银五十八两一次购入两百把,而同年我们称为“老套筒”的毛瑟1888式双筒步枪仅为十两一杆,可见驳壳枪在当时之贵。如阜阳县在同年成立团防第一营:“民国二年六月(1912年6月),始成立团防营两营……总共一千一百零一员名,马三十四匹……每月薪饷共七千七百零五元五角”[4]。换算一下,这两百把驳壳枪可以供给两三千人的队伍一个月的薪饷。其中阜阳县团防第一营:“管带每月薪饷二百银元,帮带四十银元,排长二十银元,正兵五银元”[4]。由此可见驳壳枪当时绝不便宜,非一般人所能买。

(二)介于步枪与手枪之间的尴尬局面

西方国家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武器装备分类也更精细完备,枪械就分为手枪、沖锋枪、步枪、轻机枪和重机枪等。驳壳枪作为军官自卫手枪配发则显得体积大、重量大,和当时手枪走向小型化、轻型化的方向截然不同。作为攻击性武器,则又距离上不及步枪,射速上不及冲锋枪。自身定位模糊,介于二者之间不上不下,显得格外“鸡肋”。

(三)枪口上跳严重难于操纵

驳壳枪因为弹仓位置在枪身扳机前面,所以整枪的重心就偏前。当枪械发射时,枪口上跳,准心不稳,射击精度就会变差,连续射击时精确度更差。驳壳枪需多加射击练习才能适应熟悉。而作为一款军用武器则应该便于操作、简单上手。

二、东方大放异彩

民国时期(1912-1949年)驳壳枪在中国的大放异彩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装备量巨大,既有海外购买,又有国内仿制;二、改变中国战争形式,出现了与西方炮战、阵地战不同的运动战、特种战;三、装备人员多样化,不仅有北洋军阀,国民党军警,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侵华日军及伪军警。中国的平民百姓也有装备,如地主豪绅、绿林好汉、土匪盗贼等。驳壳枪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出现频繁,俨然是当时的一件生活必需品。

(一)装备量巨大

一战后,西方国家开始对军阀间混战不断的中国实施了严格的武器禁运。军阀们打仗所需要的基本武器步枪就在禁运名单之中。可是手枪作为自卫武器,不在其禁运之中。射程远、威力大、装弹多的驳壳枪,便成了大小军阀们的不二选择,从众多手枪中“脱颖而出”。驳壳枪便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中国,不仅有德国、西班牙等外国制造的,而且还有中国各地兵工厂开始大量仿制并加以改造的。如山西的晋造、天津的大沽造、汉阳兵工厂的仿制等,同时山西的晋造驳壳枪出现了“一七式”改造型,口径扩大为11.43毫米,可使用美制.45口径的冲锋枪弹;大沽造驳壳枪则出现了加长枪管和枪托的步骑枪改造款。民间也以驳壳枪的外形进行仿制制造土枪,如大名鼎鼎的——“独一撅”。毛瑟兵工厂生产了大概一百万多支驳壳枪,将近一半都卖给了中国,而中国自己仿制的则就更多了。

(二)改创了中国的战争形式

正是因为驳壳枪这一武器的大量涌入和仿制,当其达到一定数量后甚至改变了当时中国内战的方式。首先,出现了统一配备驳壳枪的作战部队。冯玉祥的西北军出现了手枪队、手枪旅。红军则有红二十五军手枪团。其次,出现了运动战、特种作战的萌芽。背上大刀、腰别驳壳枪、脚蹬自行车,十几人、几十人就可以机动作战,扰敌、骚扰其补给线,甚至突袭指挥部、暗杀指挥官。这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的“炮兵征服,步兵占领”的作战方式截然不同。最后,在军阀混战的时期,驳壳枪不仅是武器,而且成为了馈赠的礼物。1923年陈炯明叛变,段祺瑞遣樊钟秀增援陈部,樊钟秀部行至岳阳时投靠广东革命政府,孙中山便一次给其八百支驳壳枪作为物质奖励。阎锡山往往把驳壳枪等武器作为礼物免费赠送,但是其在口径上做了手脚,导致所赠武器弹药打完之后,必须向他购买弹药。

猜你喜欢

民国
民国八卦 小报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花样年华 民国之恋
民国老广告让你脑洞大开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以稀为贵 这些民国钱币能换豪车!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