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态度
2018-10-12江金丽
江金丽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体育也就越发地重视,对于体育的认知也有了不同的变化。但要使国民体质不断提高,人们就必须的有良好的体育态度和习惯。本文从政治、学校、家长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影响体育态度的重要因素,为培养良好的体育态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体育态度;习惯
自汉以来,中国就有重文轻武的观念。在一百多年前,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出“强种强国”口号,身体活动才被重视起来,伟人毛泽东更是写了《体育之研究》的著作来提倡强身健体。尽管如此,现今中国体质健康水平,与周围国家(日韩等国)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想要增强体质,关键就在于如何培养良好的体育态度。
一、政策的导向
任何事情都得把握一个风向,而这个风向就是国家政策。就像我国典型的举国体制,就是采取国家的力量集中发展某些体育项目,有利于在某段时间内快速突破该项金牌。英国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获得27块金牌,位居金牌获得榜第二名。探其原因,英国国内会进行项目的财政投资,对于有希望夺冠项目,政府会其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对于夺冠希望渺小的乒乓球等项目,英国政府采取少投资甚至不投资的政策,其实这算是变相地“举国体制”,抓住经济命脉进行项目的发展。由此可见,政策的导向和倾斜对一个国家体育的发展尤为重要。倘若加强国家对体育的政策导向,那不管是学校体育,还是社会体育,都会提高体育活动的开展程度。学校升为重点中学或者小学,将体育纳为考核标准;根据不同情况,将体育纳入学生升学的考核标准。
二、学校对体育态度的引导
(一)学校的管理重视程度。青少年成长阶段一大半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而学校的管理理念会很大程度影响了孩子对体育的态度。对体育重视的学校,孩子的体育测试肯定普遍比对体育不重视的学校好得多。当学校以“体育老师生病了,这节课改上其他课”的时候,会使孩子明显感觉到体育的不必要性,以功利化的眼光去看待体育运动。虽然高等学校普遍比较重视体育,但是中学之间进行对比,也许相差就比较大,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体质水平的差异。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性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培养良好的体育态度,学校管理层面的重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是需要学校层面的支持。
(二)师资力量的配备。在现今,师资力量的配备也是出现了不均现象。体育课上的“放羊式”上课也是培养良好体育态度的阻碍。在学校不重视体育的情况下如此,孩子们将会对体育的态度直線下滑。若学校层面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教师的技能与素质就会显得尤为重要,自身的态度和言行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体育的观念,特别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在没有体育设施和场所的时候,体育教师更得学会因地制宜,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所以,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培养良好体育态度的关键。
三、家长对体育态度的引导
在孩子还没进学校之前,陪伴孩子最多的就是家长,家长对体育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态度。原生家庭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十分重要,在一个喜欢运动的家庭环境氛围里,孩子更容易被影响。倘若家长并没有建立体育健康的思想和概念,这时就应该通过政策的宣传,积极引导与沟通,让家长了解到体育对孩子的必要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健康发展。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一二线城市无疑是重视体育的,然而面临着更大升学压力的中小型城市对体育的认识还却在不足,大多知道体育的重要性,但更多地还是以一种利己主义来看待体育。在特别偏远地区,专门体育活动其实是不存在的,而且他们并没有建立健全对体育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平时做的劳务便充当为体育活动,这样的话,对体育的态度自然是缺乏的。体育是要达到一种“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的目的,而不是以劳动生存作为一种目的。体育活动直接显现出来的结果是使身体强壮,虽然通过劳动也能是身体看起来强壮,但是劳动是有一定的损伤,而体育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的锻炼身体,体育跟劳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体育重要的功能是“育人育德”。但是,从中国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对体育态度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更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无论是从学校、家长、老师等方面来看,这些都只是外在环境,只能对青少年起引导作用,引发他们自己的兴趣。想要真正地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还得让他们进行“内化”,这才能解决根本,外力的压迫始终没有自发的“主动性”更加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念.父母体育态度与行为对小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6.
[2]邹敏,孙宏伟.青少年对双亲体育态度与行为的认同机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06):622-624.
[3]赵俊荣,张东军.教师体育态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影响的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04):110-114.
[4]陈雁飞,胡峰光,代浩然.中小学生的体育态度、行为与家长体育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5(02):92-94+97.
[5]陈俊钦,刘润强,王振三.中小学体育态度发展变化特点及其成因研究[J].体育学刊,1996(0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