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计测学混合式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2018-10-12唐诚王翠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

唐诚 王翠

摘要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从以绪论课为切入点,引导与互动相结合;共享教学设计及课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跟蹤学科前沿,提高文献阅读能力;课后布置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结合具体的案例,论述如何在森林计测学混合式教学各环节中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构建学生、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 绪论;教学设计;学科前沿;主观能动性;森林计测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272-02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Hybrid Teaching of Forest Mensuration

TANG Cheng WANG Cui

(Department of Forestry,College of Agronomy,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Stimulating learning interest,enhancing learning subjective initiative can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The paper discussed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the hybrid teaching of forest mensuration from some aspects,such as taking introduction course as the starting point,combining guidance and interaction,sharing teaching design and courseware,guid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activities actively,tracking the frontier discipline,improving literature reading ability,assigning after-school project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so as to realize the new teaching pattern of the community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learning.

Key words introduction;teaching design;frontier discipline;subjective initiative;forest mensuration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在大学教育中,大部分课程仍沿用此种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主动学习和交流的意识薄弱。现代教育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受到欢迎[1],而部分非智力因素严重影响现代教育新型教学模式的推行及教学效果。

森林计测学又名测树学,是林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森林经理、森林生态等林学学科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单木、林分及森林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在计测过程中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数学模型更是森林计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数学、数理统计、计算机等学科均是该门课程的基础学科。目前,该门课程中的方法和技术亦随着基础学科以及林学学科的发展而发展,遥感技术、信息技术等逐渐替代传统的测算方法和技术。要学好该门课程,不但需要学生积极融入,提高学习主动性,更需要教师全身投入,钻研和理解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建立学生为主体、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混合教学模式。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笔者在森林计测学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1 以绪论课为切入点,引导与互动相结合

绪论是一门课程中教师、学生、课程学习内容三者首次见面的重要载体。一堂精彩的绪论课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第一步[2]。传统森林计测学教学的绪论课学习多关注于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目的和任务、发展简史、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及地位等,教学方法则主要采取PPT讲解,守旧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改革绪论课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 列举案例,分析就业前景

列举森林计测学在林业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并分析未来就业岗位与森林计测学的关系,说明学习森林计测学的重要性,例如可列举国外的森林资源调查、我国的森林资源清查、数字林业工程、智慧林业等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森林计测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例。分析林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可列举各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常引进森林计测学相关的人才且待遇优厚的实例。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是关键,使学生对该门课有大致的了解。

1.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围绕测树学两大主要内容(单木和林分),并以此为框架,主要讲解单木测定因子和林分调查因子测定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理清课程各章节内容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森林计测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1.3 介绍国内专家学者及其研究内容

介绍此方面的国内专家及其研究内容和成果,如唐守正院士、教材编写者孟宪宇等,重点介绍在森林经理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工作者,以进一步感染学生,拓展其视野。专家学者的示范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并为其将来的深造开启一扇窗户。

1.4 应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注重适宜教学方法的应用,如开展课堂小讨论,以“如何学好森林计测学课程”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就绪论中所讲内容,选择1个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查阅资料,利用大学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提交学习心得(图1),教师可在线批阅和与学生开展交流讨论。

2 共享教学设计及课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3]。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顶层设计,是课堂的整体把控,其中包含了教学内容的介绍、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科前沿知识等。课程教学设计不但要充分考虑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匹配,还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进行课程讲解。

2.1 精心撰写教学设计

以“2017年石河子大学优秀课程教学设计大赛”为契机,对森林计测学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全面梳理,根据每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图片、板书、微视频等教学手段多样化应用;将启发、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融入其中;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巩固课堂知识。

2.2 共享教学设计及课件

共享教学设计及课件,不但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性思考。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预习教学设计及课件(图2),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利用QQ、微信平台和学生在线实时交流。该模式的实施明显加强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 跟踪学科前沿,提高文献阅读能力

专业能力和英语学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双创”时代背景下的高等专业课教育改革,在把握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的基础上,需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批判性的思维能力[4]。创新是对科学前沿的突破,专业课教学中的创新,首先必须关注前沿,阅读最新权威文献,对于了解学科前沿、开拓研究思路、培养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在绪论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文献阅读作出要求,配以相应的考核方式(记入平时成绩)。按照班级人数和课程内容规定每次汇报的学生人数,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2015林学班共26人,教学学时共12次,除去绪论,则剩余11次,每次2~3人。在绪论课结束后,根据共享的教学设计,学生自主选择相应内容查阅文献,要求阅读专业杂志。学生提前10 min到教室,每人汇报2~3 min,课间10 min再进行茶歇式讨论。通过文献阅读,学生不但加强了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还提高了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开拓了视野,为专业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课后布置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5]。森林计测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其技术和方法广泛应用于林学其他学科中。该门课程教学为24个学时,实验课程仅8个学时,相较于大量的实践内容,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单靠课堂45 min的学习,学生虽理解和掌握了森林计测学相关理论,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分组,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体案例总结如下。

(1)无人机遥感影像提取行道树信息及生长模型构建。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以了解此方面的研究动态及面临的问题,针对无人机进行树木冠幅提取较易,树高和胸径则比较困难的问题,拟定研究内容,包括冠幅提取、树高提取、胸径测量、冠幅—胸径模型、树高—胸径模型,研讨并制订研究方案、研究计划。此部分内容主要是对课程中树木生长方程的巩固。另外,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锻炼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2)行道树竞争及单木生长模拟。在學习单木竞争这部分内容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行道树不同的配置模式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枝条的生长发育。查阅资料、拟定研究内容,探讨石河子主要行道树白蜡在不同配置模式下单木的枝条生长模型;在不同配置模式下单木竞争模型,研讨制订研究方案和计划,应用混合效应模型等数学方法进行模拟。

课后项目的完成,需要花费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也需要教师付出时间予以指导。此外,也可以结合大学生训练计划(SRP)、本科毕业论文来完成更多的小型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结语

学习兴趣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激情。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教师学习共同体至关重要。注重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高效率执行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保障,加强主观能动性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保证。

6 参考文献

[1] 赖晓云,焦中明.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施: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案例[J].远程教育杂志,2007(5):57-59.

[2] 马红军,张玉玺,李惠霞,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农林类专业植物学绪论课教学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10):144-146.

[3] 唐卫民,王彤.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课堂教学设计》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33-134.

[4] 任之光,梅红.双创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86-90.

[5] 陈浩.不屑于教学方法:大学教改抹不去的痛[J].决策与信息,2016(3):117-123.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论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问
实现高中政治课堂高效性的分析与研究
打造高效思品课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