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神器”AED
2018-10-12郭夏
郭夏
近年来,心源性猝死案件时有发生。2016年,34岁的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突然倒在了北京地铁6号线的站台上。尽管当时有路人伸出援手,两名女乘客上前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但由于现场没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可用。当急救人员赶到时,金波已不幸离世。
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为180万,每分钟约有3人发生猝死。而心源性猝死事件中,绝大多数为恶性心律失常性猝死,大约占到73%。在恶性心律失常中,室颤、室性心动过速占75%。正常人的心脏会一刻不停地做着收缩和舒张运动。心脏收缩时泵出血液,供给全身组织器官;舒张时血液回流,重新回到心脏。血液经肺循环氧气交换之后,再变成富氧血流,再次泵出供给全身。
而心室发生室颤时,心脏的电活动处于严重混乱的状态,心室无法有效泵出血液。在心动过速时,心脏则是因为跳动太快而无法有效泵出充足的血液,心动过速最终可能会变成心室颤动。若不“矫正”,这些恶性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有效搏出的血液量减少,导致人体组织缺血、缺氧。而脑细胞对氧气需求非常敏感,严重缺血缺氧会导致脑细胞损伤甚至死亡。此时,如果有一个直流电能把电紊乱的现象全部“打掉”,心脏才可能重新正常跳动起来。
在我国,心源性猝死类的患者成功抢救率不足1%,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急救心源性猝死的黄金时间仅有短短的4分钟。4分钟内完成除颤,患者生存率可达50%,但如果时间延迟,抢救成功率就会大幅下降。4分钟内没有急救措施,即使患者存活下来,也极有可能造成脑死亡。由于交通状况等原因,急救车在4分钟内很难到达现场,而AED则可以弥补这个缺失。
“AED”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的英文缩写。它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用于抢救由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室性心动过速等引起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常被譽为“救命神器”。
AED操作简单,也叫“傻瓜”除颤器。开机后就会语音提示操作步骤,其流程一般分为四步:
第一步:打开机器的电源开关,让它提示你进行下一步操作。
第二步:打开盖子,取出电极片,把电极片按机器要求在患者的身体指定部位贴好。通常而言,两块电极板分别贴在患者的右胸上部和左胸外侧。
第三步:机器自动分析患者的心率,判断他是否处在室颤、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状态。
第四步:如果机器分析患者处于恶性心律失常状态,它会发出语音提示“现在处于室颤/室速状态,请大家离开病人身体,避免危险”,并进行自动充电。充电完成,充电键会显示为红色。此时救助者按下放电键,电流就马上释放出去了,这样一次电击除颤的治疗就完成了。放电完成以后,救助者还要接着对患者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不是室颤,AED会继续推荐心肺复苏。每2分钟心肺复苏后,AED都会分析患者的心电类型,提出除颤或者继续心肺复苏的建议。心肺复苏是为了让血液被动流动,供给心脑等重要器官血流。而电击除颤是为了让心脏重新恢复有节律的舒缩运动。两者联合,能极大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曾有人担心,公众会对晕倒的人误用AED,会发生电伤、电死人的问题。其实,对于晕倒不清醒的活人,AED会自动分析其心电类型,不会推荐除颤,也不会充电、放电。这意味着AED对患者是安全的。并且,AED并不会对无心率、且心电图呈水平直线的患者进行电击。简而言之,使用AED本身并不能让心律停止的患者恢复心跳,那是许多影视节目的误导。AED是通过电击使恶性心律失常终止,之后再通过心脏高位起搏点兴奋,重新控制心脏搏动,从而使心脏恢复跳动。但有部分患者因其心脏基础疾病可能在除颤后无法恢复心跳。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共安全,近年来在部分公共场所添置AED,并大力推广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地纷纷在公共场所投放AED设施。您在商贸、旅游公共区域或地铁、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市民中心、社区事务和文化活动中心、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等场所均能看到“救命神器”的身影。
2017年5月2日下午2时50分左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国际旅客安检通道上,上演了一场现场应急救护的“生死时速”。一名男乘客一边给倒在地上的同行男乘客做心肺复苏,一边大声寻求帮助。乘客、机场工作人员、机场120救护人员联手,第一时间通过使用AED心肺复苏,成功挽救了这名乘客的生命。借此,希望广大读者增加对AED的了解,在危急情况可能您的一个举动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
小 贴 士
1.如果患者胸部有毛发,AED电极片可能粘贴到毛发上且无法粘贴到胸部皮肤。发生这种情况,AED将不能分析患者心律,会显示出“检查电极”或“检查电极片”的信息。这时,您可以使用AED携带箱中的剃刀剃掉放置的电极片的部位的毛发。
2.水是良好的导电体,切勿在水中使用AED。如果患者在水中,请将患者从水中拉出。如果患者胸部有水渍,请救助者快速擦拭干净再贴上AED电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