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改良结扎法加点式抽剥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探讨
2018-10-12徐宏伟
徐宏伟
(常熟琴湖惠民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大隐静脉曲张是外科的常见病。该病患者的患肢可出现淤血、浅静脉曲张等症状。该病患者若病情严重,其患肢可发生色素沉着、皮炎、溃疡等症状,其中有少数患者还可发生肺栓塞。目前,临床上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常进行传统大隐静脉抽剥术,但该手术方法对其造成的创伤较大,在术中其出血量较多,在术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1]。有研究资料显示,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改良结扎法加点式抽剥术的效果很好。为了进一步探讨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改良结扎法加点式抽剥术进行治疗的效果,笔者对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常熟琴湖惠民医院收治的5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常熟琴湖惠民医院收治的5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50例患者的排除标准为:1)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2)合并有深静脉血栓。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各25例患者。在传统组患者中,有男15例,女10例;其年龄为20~68岁,平均年龄为(47.12±9.21)岁;其病程为6~10年,平均病程为(8.2±3.1)年。在改良组患者中,有男12例,女13例;其年龄为21~69岁,平均年龄为(47.02±9.11)岁;其病程为5~10年,平均病程为(8.0±3.0)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传统组患者实施传统大隐静脉抽剥术。具体的操作方法为:让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硬膜外麻醉。切开患者腹股沟韧带下方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探寻到其大隐静脉的主干后,使用小弯止血钳将其大隐静脉主干分离,切断其大隐静脉的分支。在距离患者股静脉0.5~0.8 cm处用一根粗丝线结扎其大隐静脉,切断其大隐静脉的远端。自患者大隐静脉的远端插入抽剥器,抽剥出其病变的静脉,将其病变的静脉进行切除。逐层缝合患者的手术切口[2]。对改良组患者采用改良结扎法加点式抽剥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操作方法为:让患者取仰卧位,在其患肢上标记手术切口的位置,对其进行硬膜外麻醉。在患者腹股沟韧带下沿着其大隐静脉做一个1.5~2.0 cm的纵切口,逐层切开其皮肤及皮下组织,探寻到其大隐静脉的主干后,使用小弯止血钳将其大隐静脉主干分离。显露患者的阴部外静脉及股内外静脉,在其阴部外静脉起点处双重结扎并切断其大隐静脉主干,在其股内外静脉的起始处结扎其大隐静脉的属支。采用抽剥器抽剥患者大腿的大隐静脉主干。使用橡皮驱血带捆扎患者大腿的上部,以阻断其动静脉的血流。然后,为患者除去驱血带,并在其静脉标记的位置做一个切口,拉出其病变静脉,将病变静脉进行切除。用生理盐水清洗患者的手术切口。使用医用生物胶粘合患者的手术切口,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其手术切口部位[3]。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患肢色素沉着的治愈率、患肢溃疡的治愈率、患肢皮炎的治愈率及治疗的有效率。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将其临床疗效分为有效及无效。有效:治疗后,患者的患肢不存在静脉曲张的症状,进行彩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静脉瓣膜无反流;无效:患者仍有患肢静脉曲张的症状,进行彩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静脉瓣膜有反流。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治疗后,传统组患者患肢色素沉着、溃疡及皮炎的治愈率分别为72%、88%、80%,其治疗的有效率为80%;改良组患者患肢色素沉着、溃疡及皮炎的治愈率分别为88%、96%、92%,其治疗的有效率为96%,改良组患者患肢色素沉着的治愈率、患肢溃疡的治愈率、患肢皮炎的治愈率及治疗的有效率均高于传统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患肢色素沉着、溃疡及皮炎治愈率的比较[n(%)]
3 讨论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患肢可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其发生多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常进行传统大隐静脉抽剥术,但该手术方法可对其造成较大的创伤,进而可导致其病情的复发。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改良结扎法加点式抽剥术对其造成的创伤较小,可有效地减少其术中的出血量。该手术方法还可使医生的手术视野更加清晰,并节省了缝合患者手术切口的时间[4]。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治疗后,改良组患者患肢色素沉着的治愈率、患肢溃疡的治愈率、患肢皮炎的治愈率及治疗的有效率均高于传统组患者。综上所述,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改良结扎法加点式抽剥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