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按摩与针灸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10-12何平,刘萍
何 平,刘 萍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病情急,进展迅猛,表现为头晕、头痛等,多因运动过度或者情绪激动所致,具有较高致残及致死率[1-2]。目前临床已经开展微创手术治疗,微创手术出血少、创伤小,患者病情得到改善,能够安全度过急性期,脱离生命危险,但术后康复效果一直困扰着神经外科医生[3]。目前,西医临床干预中主要提倡早期术后肢体功能锻炼,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等。但效果一直不理想,患者依从性及耐受均较差。随着中医学研究的进展,中医护理方法开始被临床关注及应用,中医学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属邪气入侵、正气不足所致,在术后康复中采用具有特色的中医按摩、针灸等方法进行干预,患者各方面均明显改善[4]。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样例,采取中医按摩结合针灸干预,旨在探讨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建立有效干预方案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①脑CT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②均行微创手术治疗;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生命体征均较为平稳;⑤患侧肌力<4级;⑥出血量30~60 mL。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者;②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③合并脑瘤出血、颅内动脉瘤或者动静脉畸形者;④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者;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将74例患者采用随机分配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出血量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基础护理,具体包括临床基础护理、心理干预、并发症护理以及康复训练干预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护理上行中医按摩结合针灸干预。2组干预时间为2个月。具体干预方法如下:①临床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耐心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清洗,如使用生理盐水等,对于尿潴留、尿失禁患者,需要严格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好导尿管并每间隔2 h记录1次出入量,对会阴部进行清洁处理,可碘伏棉球消毒等,当患者体温升高可采用冰帽干预、冰袋降温、温水擦浴等。②心理干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因为肢体功能障碍,行动不便,容易滋生诸多负面情绪,如焦虑、烦躁、紧张等,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帮助患者了解术后积极配合干预有利于康复的意义,告知通过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并举例一些典型的康复样例鼓励患者,或者邀请成功康复者为患者讲解,树立榜样,引导方向,增强患者自信心,同时起到了良好的心理转移作用,为下一步的干预奠定坚实基础。③并发症干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住院时间长,卧床时间长,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发生尿路感染、压疮、痔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注意定时为患者更换体位、叩背干预、翻身、对骨突受压处进行按摩等,保持被单的清洁,定时进行清洁皮肤等。④康复训练指导。在患者卧床期间,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关节的被动训练,肢体正确摆放及坐位平衡等训练,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进行侧卧起坐或者翻身训练,在离床期间可进行功能训练指导,如站立、重心转移、坐位平衡、日常活动、步行、全身协调性锻炼等,整个训练体系均采取循序渐进模式,待患者坐位平稳后,可以尝试下床活动,原地踏步或者站立训练等,直至下肢肌力恢复达到了4级,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步行训练,具体又分成3个阶段,分别为扶髋走、扶掌走、徒手走。⑤中医按摩。护理人员为患者点揉推抹、印堂、神庭穴位,每个穴位点揉按摩5次,再进行点按水沟穴、百会穴、印堂穴、太阳穴,每个穴位依旧按摩5次,随后再点拿风池穴、风府穴各3次。穴位按摩后予以腹部按摩:按摩腹部顺时针10次,点按气海穴、关元穴、膻中穴及神阙穴各5次,再予以点拨开筋,分别点拨足三里、三阴交各3次,点拿太冲、三阴交、内关及太溪各3次,隔日再行1次,1个按摩疗程为15次。⑥针灸干预。早期针灸可取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曲池、丰隆及血海等,针灸用法为平补平泻法,尽量减少患肢的痉挛性抽动,每次进针后留置30 min,1次/d。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干预前后2组神经功能,采用MESSS评分法进行评估,<15分为神经功能轻度缺损,16~30分为神经功能中度缺损,>30分为神经功能重度缺损。观察比较2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指数评估,具体包含:进食、行走、穿脱衣服、转移、洗澡、修饰、上厕所、上下楼、大小便控制等,无法完成为0分,需他人协助5分,独立完成10分。正常>95分,轻度残疾为76~95分,中度残疾为50~75分,严重残疾为25~45分,极严重残疾<20分。采用SIS31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具体包含行动能力、记忆与思维、手部功能、交流、力量、生活能力、情感以及社会参与,共计59个条目,分数愈高,生活质量愈好。
2 结 果
2.12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干预前2组MESSS评分、B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2组MESSS评分均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后2组BI指数均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MESSS、BI指数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干预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IS3310各项目评分,如手部功能、交流、记忆和思维、社会参与、行动能力、力量、生活能力及情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3 讨 论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愈来愈严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命安全,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且病情急,发病迅猛,严重者可导致瘫痪或死亡[5]。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包括手术与保守治疗,对于保守无效者,则采取手术治疗,早期予以手术可以改善病情,及时消肿,解除神经压迫,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死亡率[6-7]。近年随着微创技术发展,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开始被广泛应用,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等诸多优点,微创术取得理想效果也受到了患者的认可,但术后仍存在诸多并发症影响预后,因此合理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随着对护理干预有效性的研究,目前临床已经开始关注传统中医学护理,在中医研究中,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中风”范畴,其中风、气、虚、血、火及痰为其中医重要病机,从本虚标实入手,病机又可具体总结为脑络瘀阻与气虚血瘀[8]。因此干预中要以活血生新、补气祛瘀为主要原则。
表3 2组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比较分)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规基础干预包括基础护理、心理干预、并发症预防及康复锻炼等。其中康复锻炼是主要内容,通过康复锻炼达到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改善身心状态的目的[9-10]。一般康复锻炼会在术后72 h开始,主要包括帮助患者正确摆放体位,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上下肢训练等。积极调动患者自身的潜能,调节患者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从而促进机体重新建立良好的神经元网络,刺激已经处于休眠或者处于储备状态的神经元,从而充分发挥其代偿作用,重塑神经功能,进而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患者致残率并促进预后的恢复[11-12]。
本研究中观察组是在对照组常规基础上给予患者行中医按摩联合针灸干预,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ME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经中医按摩结合针灸干预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佳,且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提示中医按摩结合针灸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恢复,利于预后。通过中医按摩,选择穴位,经头功点穴,充分发挥了醒脑开窍与安神镇静的作用,而神阙、气海、关元、膻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内关等穴位的按摩,均起到了保健安神之效。通过中医穴位的按摩,能够达到疏肝解郁、健脾养心的作用,同时交通心肾更利于机体内部的良性调节,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利于术后的恢复。而针灸作为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护理干预方法,已经得到了诸多研究的认可[13-14],多数学者认为针灸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干预中能够起到解除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加快脑出血的吸收,脑水肿明显改善进而保护了脑细胞免受损伤。
本研究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见通过中医按摩结合针灸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因为中医按摩结合针灸干预,通过穴位的刺激,达到了活血养血的目的,祛除血瘀,催发新生经络,脑络瘀阻明显缓解,气虚血瘀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预后明显改善,也加快了术后恢复,以上结果均与文献[15-16]报道内容相符。
综上所述,中医按摩与针灸干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能够活血生新,积极调解患者机体内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