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百年米轨 重焕生机
2018-10-12杨文明
杨文明
在云南,有一条轨道宽度只有1米的米轨铁路——滇越铁路。这条铁路北起昆明,至越南河内,曾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货运“大动脉”。然而由于其运量小、运速慢,随着准轨铁路甚至高铁驶入云南,曾经的米轨铁路逐渐丧失运输功能,沦为“沉寂的工业遗产”。
百岁“活化石”,命运何处去?从思想解放到规范管理、从规划研究到项目实施、从文物保护到文化开发,2012年以来,百岁米轨逐渐走出一条工业遗产再利用之路。
迫在眉睫的转型
随着2014年底通车的蒙(自)河(口)线准轨铁路开通,拥有110年历史的滇越铁路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铁路“活化石”如何退而不休?
“由于运量小、速度慢,米轨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客货运需要。”昆明铁路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米轨轨道比1435毫米的准轨轨道要窄不少,而且关轨道和机车配件国内都已停产,米轨列车运营只能勉力维持。“货运收入还抵不过维护费用,运输安全风险也极大,米轨的运输价值已经基本丧失。”该工作人员说。
而在曾经的“东方小香港”碧色寨,云南省第一家酒吧早已看不到踪迹,当年的碧色寨建设指挥部,已经成为危房。
即便如此,碧色寨仍常常有游客前来游玩。“沿途实在太漂亮了,米轨停了可惜。”曾经在米轨担任乘务员多年的李焱说。
米轨转型,已迫在眉睫。
米轨转型有着先天的优势。它的修建,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云南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开放。在沿线地区,不少地方以铁路直接命名,像429村,指的就是距离昆明429公里的一个村落。“在米轨沿线地区,一斤指的是一公斤,米轨沿线的居民很早就开始刷牙、爱喝红酒。”李焱说。
在碧色寨,法国人当年栽种的百年香樟树仍然枝繁叶茂。“铁路东边是法式建筑,西边是中式、美式建筑,据统计,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有86处,其中有11处属于国家级文物。”王雪松说,保存如此完好的近代工业建筑群遗址,在全国非常罕见。曾经的美孚石油公司旧址、云南最大的民族企业大通公司、唯一有完整主权的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的起点,都集中在碧色寨。
沿米轨铁路一路南下,经过中国边境城市河口后可以一直到达越南老街、海防。在河口越南街,来自越南的各式商品琳琅满目,早上河口边防的升国旗仪式和开关瞬间,更是吸引了各路游客。
曾经徒步走过米轨全程的铁路职工桂涛说,对徒步爱好者来说,米轨铁路是一条绝佳的线路。
事实上,各方都已经着手对这一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专门成立了米轨开发办公室,蒙自市也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
难题主要在于产权。虽然碧色寨已移交蒙自市管理,但不少建筑的产权仍然归铁路部门。米轨旅游开发离不开铁路部门的维护管理,但要进行旅游开发,需要更多的制度体制创新,首要的便是产权要清晰,需要做出双方都认可的资产评估。
双方决定,先做米轨碧色寨到芷村这一段,以后条件成熟再把蒙自到河口的旅游线路也开发出来。
百年米轨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
米轨开到了城里
2018年7月20日,随着一列绿色涂装的复古米轨客运列车停靠开远火车站,开远米轨再次恢复营运。与以往不同的,是它的新定位——开远城市轨道公交。
“以前米轨主要作为铁路沿线城市间的交通方式,由于速度慢,旅客流失严重。可作为市区内交通,米轨公交比起普通公交慢不了多少。”列车乘务员骆琪介绍,米轨公交列车如今在开远站至大塔站区间11.61公里的线路上运行,每天开行4对,作为城市公交线路的有益补充,依托现有昆河米轨铁路运行,既不占用城市公共道路,又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阔别多年的米轨客运列车,如今以全新的公交化形式重回开远市民的视线。不过,公交列车的功能远不止运输。“它不仅是我们市民的公交车,也是外地游客的旅游观光列车,最初乘客以本地市民为主,如今已有不少是外地游客。”骆琪说。
“铁路客运在开远乃至整个滇南都有悠久的群众基础,希望未来也会成为开远旅游的新名片。”开远融和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米轨铁路的功能转化,将为米轨铁路的保护开发提供经验。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表示,随着现代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昆河铁路的传统运营功能已经或将要被取代。开远城市轨道公交列车的开行,满足了游客和当地市民的期盼,为米轨铁路城市段的保护性利用提供了示范。
实际上,与国内突飞猛进的高铁建设相比,越南境内如今开行的依然是米轨铁路。2017年12月,经中越双方铁路部门商定,中国开远站至越南海防站间的米轨铁路中亚国际货运班列开行。截至今年8月份,中亚班列开行达630列,运送货物24.5万吨,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间互联互通的通道。
变身“网红”,激活沿线文化资源
事实上,在挖掘既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开远并非首例。2015年5月,红河州建水县通过与铁路部门合作,开发的建水古城观光小火车旅游项目如今已成为红河旅游的新名片,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米轨资源保护逐步实现了从封存走向开放。
“最好的保护就是开火车,开行列车是米轨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灵魂。”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米轨开发办主任干事王福永表示,只有铁路线路而无列车开行,就不算对米轨的保护。“但要让开行的列车吸引游客,就必须激活铁路沿线的文化资源;也只有吸引足够多的游客,才能为米轨铁路的活态保护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王福永说。
最成功的莫过于碧色寨。2014年以来,经过铁路和沿线地方政府共同修缮,这座老站再次焕发活力。法式建筑群与滇东南红土地的“混搭”格调,接连吸引不少电影在此取景,一时声名鹊起,不少游客趁假期专门来此“打卡”。
随着建水古城、碧色寨的成功,中越边境小城河口也已启动米轨旅游列车开发项目,曾经远去的汽笛声即将以崭新姿态再度回归公众视野。
诗人于坚曾说,滇越铁路天然有一种超凡气质,在别的铁路你永远都是乘客,但滇越铁路却有可能使你成为一位诗人。在铁路工作了41年的职工黄庆说:“我们重新坐上每小时行驶20公里的列车,在平稳的车厢里,透过车窗欣赏窗外的风景,犹如一首诗。这样的感觉,在准轨铁路上很难感受到。”
百年米轨,百年历史。如今,米轨铁路的功能正逐步向文化旅游转型,近代铁路工业遗产逐渐演变为铁轨上流动的博物馆,将为滇东南地区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范本。
守护遗产历史与研究价值
除了在运营和旅游开发中保护昆河米轨铁路,开展纯粹公益的文物保护和收藏,也是保护和开发米轨铁路的有益尝试。
掩映着法国梧桐和香樟树海的昆明火车北站广场一侧,一栋黄色的法式建筑依然耀眼。“每年有上万人到云南铁路博物馆来参观。”云南铁路博物馆主任干事孙小涵介绍,馆内珍藏有多台产自国内外的珍贵机车,收藏了云南米轨、寸轨、准轨3种铁路的上万件珍贵文物和文献,浓缩了云南铁路的百年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实际上,云南铁路博物馆建设之初,设计者就巧妙地将其历史价值与使用价值结合,南馆再现了百年滇越铁路“云南府站”法式古典建筑,北馆则为萃取高铁旅客车站元素的现代建筑,两馆通过跨越昆河米轨铁路起点站——昆明火车北站三股铁道线的空中廊桥相连,将博物馆与运营中的车站组成一个整体,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车站上的博物馆、博物馆中的车站”。独特的建筑语汇,让车站的运营活化了博物馆的历史,又以博物馆的文物烘托出车站的文化底蕴。
即便在偏远山区,对滇越铁路重要标志性工程的保护也从未忽视。跨在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四岔河峡谷之间的滇越铁路标志性工程——人字桥,历经百年,依然以超凡脱俗的独特美学价值赢得了世界声誉。如今,人字桥上仍有货运列车穿梭,铁路维修人员定期对桥梁进行检查和维护。尽管游客不多,但当地旅游部门依然修建了观赏栈道。
如今重访米轨,昔日沉寂的铁路,以城市公交、文旅资源的新模样“活”起来、延续下去。工业遗产,是风景,也是机遇;守得好风景,才能抓得住机遇。各地在创新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与再利用模式的同时,也须牢记一个原则:如果没找到合适的开发方式,那就先做好保护,静待重焕生机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