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类图书编辑如何转型为产品经理

2018-10-11李悦刘强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图书编辑知识服务

李悦 刘强

摘 要 随着新媒体逐渐占领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出版业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纸媒编辑必须从思维方式、产品意识、产品迭代等方面实现从图书编辑到产品经理的转型。文中依据“中国生物智库”产品的开发经验,首先分析了科技类图书编辑在产品意识中存在的短板问题,然后提出要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提升业务素质两方面着重转型。图书编辑转型为产品经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能从对用户根本的需求进行服务,能做好编辑这个全能岗位就应该能做好产品经理。

关键词 图书编辑;产品经理;出版转型;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5-0073-02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4G网络的普及,门户网站、社区论坛、楼宇电视、移动电视、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逐渐占领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出版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出版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不少出版社开始寻求新的转型升级机会,开拓数字出版及知识服务板块。在这一背景下,很多传统编辑也纷纷走上产品经理的岗位,其中不乏摸索出一定成功经验的代表性人物,不少大众读物类、少儿类图书的编辑可能更适应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他们平常接触终端市场较多,更关注读者用户的体验以及反馈。科技类图书编辑又如何能顺应这一大的外部形势,成功转型为产品经理呢?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字出版或知识服务领域的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哪些核心技能?笔者作为一名从业10多年的科技类图书编辑,参与了“中国生物智库”产品的开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与实践。

1 科技类图书编辑的产品意识短板

1.1 产品需求意识不清

出版业里的传统编辑其实很少具备用户意识,尤其是科技类图书编辑。因为在图书完成发行后,编辑并不知道卖给了哪些读者以及读者真实的阅读感受,编辑更多地将精力关注在了作者方,往往认为作者才是上帝,作者才是创造者。

与大众读物类、少儿类图书编辑经常会进行宣讲营销不同,科技类图书编辑却甚少走进终端市场,通常只能通过零星的读者在各类平台的留言功能,得知图书的真实反馈。尽管现在编辑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宣传渠道如利用微信、论坛、大V名人等扩大图书的销量,尽可能地跻身入互联网营销的模式中,但是多数还是依靠作者自身影响力发挥的作用。编辑往往容易陷入自以为某本书很好,是销售有问题的思维定式。最突出的表现是编辑在撰写销售建议时,通常最关注的是如何突出产品“卖点”,例如这套书是由哪个名家撰写、有多少知识点、采用了多么精美的制作工艺等;却容易忽略最能与读者建立连接的是“买点”,即“为什么我要买这套书,这套书能给我什么帮助,为我带来什么?”

1.2 产品迭代意识匮乏

传统科技类图书编辑运作一本书需要经历前期策划、选题确定、内容编审、出版流程,直至上市发行等,全程参与,时间周期长。但是一旦书顺利出版了也就意味着书的内容不能再更改了,一个书号被占用了。如果再想长期延续这本书的生命力,只能通过再版的形式。有的出版社通过换封面、换装帧、换开本、换定价、换书号等形式把其包装成一本新书,但是读者并没有从中得到产品内容的升级,知识的更新。编辑疲于以量换取利润,对即使有深度开发产品价值、有产品迭代潜力的图书也往往视而不见了。

由于纸媒的局限性,限制了纸媒图书的功能快速、扩展性的更新迭代。而在数字出版、知识服务体系下,這些限制将不复存在,编辑对产品的实现将不仅仅是体现于提供读者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例如教科书提供知识、专业图书提供资料等,而是能做到让用户随时随地学习,还能获得学分认证,提供在线编撰再创作等功能。因此,编辑应该从“出版即结束”的传统思维上转换为“提供知识,对用户根本的需求进行服务”的意识上来。

1.3 对技术知识陌生

科技类图书编辑虽然普遍学历较高,知识范围较广,但是对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实现技术多数还是陌生的,也基本没有过互联网的从业经历,这使得编辑对可以采用哪些技术、实现哪些功能概念模糊,常常导致决策时游移不定。传统纸书的制作过程不需要编辑熟练掌握排版技术、制图技术,也不需要额外的技术服务,这经常导致一些编辑的知识老化,创新意识不强。

2 科技类图书编辑如何转型为产品经理

其实,责任编辑与产品经理有很高的相似度,或者说责任编辑本身就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需要负责调查并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开发何种产品,选择何种技术、商业模式等,并推动相应产品的开发组织[1]。如果把一本书看作一个产品,这件产品的运作和操盘手就是责任编辑,责任编辑与产品经理在工作内容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产品经理工作的三个要点是调查用户需求、选择技术与模式、推动开发。而责任编辑则是调查读者需求、确定作者与写作框架、协调出版流程各环节,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产品的认知[2]。

2.1 转变思维方式

如果编辑在思维方式、注意事项上主动向产品经理的思维模式和产品意识上转换[3],那么将在图书开发为产品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具体来讲,需要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价值,很多编辑在传统业态下做书并没有看到书的价值,只是利用一些营销手段让读者购买图书,这是一种逻辑,而去意识到读者真正需要什么,并把有价值的图书以适当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是另一种逻辑与价值观;另一方面是方法,在把图书看作产品后,与过去仅凭编辑个人喜好和审美风格选择不同,以用户的需求为指向,运用一系列系统的产品制作方法、制作技术会使流程更加高效,并提升用户体验的满意度。

2.2 提升业务素质

作为产品经理应该尽可能多地体验同类产品、搜集相关技术的应用信息和发展前景并分析竞争品的优劣。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尤其是涉及功能类技术的相关知识,不断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阔新眼界、放开新思路应该是产品经理的常态。同时,产品经理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布局——产品一次要解决哪几个需求,下次如何进行升级。只有在一开始就尽量做好整体设计,做好产品迭代的准备,才不至于总陷入烦琐的产品事务中,迷失方向。这就如同编辑在一开始策划丛书选题时要考虑整体设计丛书的框架、层次一样。

总之,编辑在向产品经理转型时,要克服传统的思维方式,从传统编辑的内容本位角度走向用户本位,要学会“讨好”用户,在深入洞察、综合分析后看到图书的深层价值,利用技术满足复杂的、多层次的用户需求。

3 “中国生物智库”产品探索的实践

科学出版社作为科技类图书出版的“国家队”,始终以内容质量为重、以社会效益为先,先后推出“科学文库”“CourseGate教育云平台”“中科医学资源库”“SciEngine中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平台”等多款知识服务产品。作为科学出版社生物类科技图书的编辑,笔者参与到以《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为代表的生物志书转型升级为“中国生物智库”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该产品在充分调研了数字时代用户高效率的学习与科研需求基础上,破除传统丛书专业内容的封装特征难以对接用户学习物种知识和分类辨识需求的壁垒,建立起一个基于高度结构化和知识化的物种志资源、以关系型数据库为架构支撑、以统一的资源管理系统为基础、以物种知识服务需求为牵引的知识服务平台[3]。

开发“中国生物智库”产品的过程正是我作为图书编辑转型为产品经理的历练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把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从“用户需要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入手,深入挖掘这些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志类图书的潜在价值,旨在最大化提供知识服务的数字产品,并且不断将新增出版的各类物种志书、图谱纳入产品内容的更新计划,成为生物物种研究领域唯一的不断更新的资源库。

笔者深感编辑转型为产品经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必有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一个优秀的编辑是十项全能的,一个人能像一个出版社,但只要真正做到从对用户根本的需求进行服务,能做好编辑这个全能岗位就应该能做好产品经理。

参考文献

[1]葛淼慧.对传统出版业培养产品经理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7,6(8):246.

[2]马青.数字出版时代重新认识出版编辑[J].新媒体研究,2018(8):124-125.

[3]傅伟中.从图书编辑到产品经理——从畅销书看融合发展背景下编辑思维的转换[J].中国编辑,2017(9):

39-45.

猜你喜欢

图书编辑知识服务
基于知识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跨境电商供应链中的知识服务供需匹配模型研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试析阅读危机下图书编辑的努力策略
万方数字出版下的科技图书编辑业务素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