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意力经济背后的数字鸿沟3.0研究

2018-10-11钱佳刘涛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鸿沟圈子媒介

钱佳 刘涛

摘 要 为了争取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媒介的商品特性将媒介的娱乐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尽管网络获取信息较为容易,但人被自己的行为习惯和认知领域的舒适区局囿,自我内在因素的推动与否造成了数字鸿沟3.0,所以低门槛的互联网准入机制带来的大量易得信息并没有成为社会大多数人自我提升的阶梯,反而是陷入了注意力经济领域的马太效应,呈现出一种“注意力热点越频繁,数字鸿沟越深刻”的现状。

关键词 注意力经济;数字鸿沟3.0;舒适区;拟态环境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5-0045-02

1 注意力经济暴发与数字鸿沟3.0的初现

如果把信息技术设施、资源的短缺造成的互联网物理隔离之下接入和使用媒体的不平等的数字鸿沟称为数字鸿沟1.0的话,那么在互联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后,数字鸿沟拓展到因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差异造就了数字鸿沟2.0,而随着互联网使用成本的降低、移动终端和数字技能操作系统操作门槛的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新数字移民借力移动终端操作难度低门槛化的东风加入互联网,数字鸿沟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转移。

为了争取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媒介的商品特性将媒介的娱乐功能提高到了首要议程,并将此视为媒介竞争的利器,去迎合人类本能的娱乐天性,媒介竞争中的注意力经济趋势势不可挡,尽管网络汲取信息极其易得,但借助互联网进行ICT有效信息汲取的是极少数人,更多的受众更原意将注意力投向不费吹灰力就能轻易参与的娛乐化浅薄化的热点事件,所以低门槛的互联网准入机制带来的大量易得信息并没有成为社会大多数人自我提升的阶梯,反而是陷入了注意力经济领域的马太效应,呈现出一种“互联网越渗透,注意力热点越频繁,数字鸿沟越深刻”的现状,这就是本文中要探讨的数字鸿沟3.0,是指在全民参与互联网互动的技术门槛日益降低的背景下,基于内在原因选择不同内容的使用者之间出现的知识鸿沟。

2 数字鸿沟3.0的现象趋势剖析探讨

同一时期社会群体关注不同社会热点,有不同的注意力形成点,不同的关注点是同群体的社会特征体现。

例如,在截至2018年1月的1个自然月内,“壹夏娱乐”平台上浏览量最高的前三文分别是阅读量达到4 197 210次的《贾乃亮深夜发长文:我相信雨过总会有天晴!》,阅读量1 000 781次的《贾乃亮泪目与甜馨分别,一脸不舍惹人心疼!》,阅读量621 402次的《马苏发文力证李小璐没有出轨,网友:没有弟弟拿包这种操作!》。而同一时期,在号称“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平台”的知乎,知乎发起的在线嘉宾讨论最热门的话题讨论分别是“2017年度盘点”,关注人数31 473,“阅读50问”关注人数13 284,“30岁人生攻略”关注人次61 797,“不再谈癌色变”关注人数5 420。并没有一项涉及到热门的娱乐话题,不同平台在同一时期的热点话题完全不同,这一有趣现象体现了不同使用者在平等的互联网接入口的舞台上选择了不同的关注点,体现出了不同的兴趣取向。

而在形成全社会普遍讨论的同一热点事件面前,网民行为态度指向,关注重点,甚至立场也产生割裂,甚至在同一情感立场下,也展示出不同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的讨论中,2017年7月,网易新闻客户端中一篇关于《转基因食品还有未知风险?专家解读》一文中,收到跟帖412条,在这412条的评论中,不涉及文章内容表述但是持有强烈情感意见的表达占372条,而基于文章本身通过引申、摆数据、涉及逻辑探讨进行理性探讨的评论数不足40条。尤其在涉及到爱国主义事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今日头条上一则关于《我军核潜艇升起五星红旗 公开进入钓鱼岛:日本军舰蜂拥而至》的新闻,在7 932条评论中,单纯用“点赞”“骄傲”“打小日本”“爱我中华”“厉害”等情感类用词的评论达到5 642条,而涉及到对文章内容条理分析,文中事件发生背景,钓鱼岛中日争端概念的追问,事件过程证实的追问评论数不足24条。而这种情感类评论数目远超理性分析评论数的现象普遍存在。

3 数字鸿沟3.0现象背后的文化解构

3.1 受众自发构造相似人群聚集的类环境

伴随着注意力经济浪潮式的浮涌,信息传递的娱乐化,甚至新闻娱乐化体现出来的是碎片化传播的大背景下,媒介竞争注意力的结果。而每一次注意力经济的泛起,如同漩涡中心引起一次同类型受众的注意力靠拢,能够成为社会热点吸引注意力的话题总是涉及了一部分人的兴趣、利益,所以当个体具备了相近的背景时,很容易形成注意力的漩涡式集中,增加同质化意见的集结,而当议题的门槛越低,能够参与意见表达的群体就越多,从而更加促进形成注意力经济。

尽管信息在互联网公开流动,但是受众群体心理特征、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区域差异、以及所在群体视域不同,无差别接入的互联网入口后,在主动选择接收互联网提供的共享内容过程中,呈现出信息接收影响的巨大差异。

以受教育程度为例,具有良好教育水平者利用互联网可以习得途径较多,这是他们在过往教育经历中经历过并且熟练操作的,包括了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过去经验借助工具不断阶梯式克服认知盲点的能力等,而低教育程度者往往比较容易在海量信息面前迷失,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倾倒时他们中的大多数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的一面,这是他们在过往经验中很难找到类似行为来模仿进行信息处理,于是,他们停留在自己原有认知的舒适区内。

这种后天使用习得性的差异使得不同社会学特征的人群数字鸿沟不断纵向加深,这种对于内容选择、接收、传播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线下生活的复制,形成了各种跨地域的小群体的聚合,这类小群体的共同特征在于同质化意见借力互联网形成集合,群体的概念成为以某种标签和持有相近理念的人形成了社交闭环,在闭环内,营造出意见统一的虚拟环境,群体成员常常将闭环虚拟环境下的同质化意见误认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见,形成认知

偏差。

3.2 大数据固化了个性化的拟态环境圈的边界

随着互联网使用成本的降低、移动终端和数字技能操作系统操作门槛的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新数字移民加入互联网,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方式由科技孕育,它创造了打破时空、地域限制, 进行全民化或社会化大传播的时代。

人群在互联网平台上不自觉地寻找同质化群体,而这个过程也是同质化意见集合的过程,他们与其他异质性特征的圈外群体形成分割,与大局有所偏差,所以很多情况下,群体内的“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群口表达虽然看起来是百花齐放的众人讨论,实际却是具备接近性特征群体的在同一场域的同质化意见表达,而这个场域格局是数字互联网自“个体”接入互联网的那一瞬间,通过过去多年培养理论,为个体量身订造的一个小世界,个体被圈子化了。而Web3.0的大数据时代不断读懂人,在不同人口特征层面对个体进行个性白描,定向推送,营造虚拟环境。大数据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开启了重大的时代转型。

作为生活在这个虚拟环境中的个体,在信息流动的过程中,信息流很大程度上并非是由专业的媒介机构传送,而是由个体在圈子中虚拟的位置决定,而这个位置由圈内很多接近质的个体在反复的信息流动交换的过程中确定,个体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信息看似平等流通的互联网络上,但实际上,个体是生活在一个个透明边际的圈子内的,这种圈子通过大数据锁定了成员,而圈子内部的注意力经济极易在圈子内部形成狂欢,而在一个圈子里能得到普遍认同的能吸引极大注意力的事件在另外一个圈子可能并不能引起相当的注意。圈子内部的人的集体塑造,使得圈子之间的信息生态天差地别。

因此,当个体适应了大数据培养皿内的生活和意见环境后,往往被自己的行为习惯,认知领域和舒适圈局囿,这时候自我内在因素的推动与否造成了3.0的数字鸿沟,而意识到数字鸿沟3.0的陷阱的存在,意识到能够带来知识结构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每个个体的意识觉醒,这其实就是跨越新的数字鸿沟3.0的最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8-9.

[2]佚名.贾乃亮深夜发长文:我相信雨过总会有天晴[EB/OL].[2018-01-06].http://wemedia.ifeng.com/44024619/wemedia.shtml.

[3]洪广玉.转基因食品还有未知风险?专家解读[EB/OL].[2017-07-12].http://k.sina.cn/article_642593436

8_17f03fa20001002x9x.html.

[4]錢佳.自媒体新闻公信力浅析[J].新闻传播,2012(3):238.

[5]沈正赋.全媒体采编力:新媒体时代记者素质[J].中国广播,2015(12):97.

猜你喜欢

鸿沟圈子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浅析“老年数字鸿沟”的弥合路径
鸿沟为何不可逾越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鸿沟为界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朋友无圈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