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与耐心 重唤父亲笑声
2018-10-11曹丽平
曹丽平
脑梗使父亲的神经系统多处受损,和他说话成了一件令我头疼的事情,因为不仅需要提高声音分贝,一句话还得重复说多次。即便如此,有时候依旧是不了了之,或者出现答非所问的局面,最后我只能沉默,无奈地转身走开。
为了节省时间气力,大多时候我会尽量避免和父亲直接对话,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就把问话丢给母亲,让母亲转述。比如:想吃什么,要不要去公园走走……看着母亲凑近父亲耳边,大声重复我的话,偶尔再加上手势动作,心头哀矜的同时亦有一丝轻松。
可母亲也忙,退休后种菜种花草,难得有空闲坐下来,因此大多数只有我和父亲两人在家的时间里,我们的相处模式基本上是各居一隅、自得其乐。父亲坐在客厅沙发上两眼无神地看电视,有时看着看着便睡着了,而我不是在书房做账就是在厨房做饭。
一天中午,我正在厨房照着食谱做刀鱼面,听到客厅里传来一阵阵笑声。那是留存在记忆中的父亲的笑声,爽朗、自信,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半举着两只沾满面粉的手走进客厅,我看见在外地住读放假回来的女儿正坐在茶几凳上,双手握着父亲的一只手,眼含鼓励的微笑注视着面前的白发老人,不时“嗯嗯”“噢噢”或点头回应。再看坐在沙发上的父亲,我竟有片刻失神。那不是平日熟悉的面孔——沉闷、呆滞,垂垂老矣,那双混浊麻木的眼睛里散发出来的光彩,呈现出如孩童般的单纯竟使他看上去年轻了许多。这一幕令我震惊的同时亦令我感到酸楚,我几乎是逃离一般回到厨房。
厨房内雾气氤氲,渐渐地,我耳边除了“咕咚”“咕咚”的煲汤声外已听不到来自客厅的任何声响。女儿走进来说:“姥爷睡着了。”我诧异地问她:“你和姥爷都聊些什么,这么开心?姥爷能听懂你的话吗?”女儿说:“姥爷听不懂我说话。我问他身体好吗,他说:‘你妈在做饭。我说我放假了,他指着手中发黄的相片说:‘这是太姥爷。然后就开始讲太姥爷在抗战年代的英雄故事,说着说着就说起舅舅小时候的事,说他那会儿如何调皮,现在有出息了。又说起姥姥,后来大概累了就睡着了。”
我带着感激对女儿说:“谢谢你这么有耐心,肯陪姥爷聊天。”她说:“打开家门那一瞬间,我看到姥爷神情木然地坐在沙发一角,看上去像个被遗弃的孩子。虽然他听不懂我说话,至少我可以听他说,多一点陪伴和耐心就能让他开心,何乐而不为?”
女儿的话让我心生愧疚。一直以來,我尽力做一个称职的女儿,送父亲就医,扶他散步,给他买衣服、买康复理疗仪,照着食谱精心制作菜肴,让他感觉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我以为这就是尽到了责任,却从来不去关注日渐沉闷、衰老的面容背后那颗封闭孤独的心。我曾尽我所能给他我认为他需要的,想不到唯独吝于给予的陪伴和耐心才是他最需要的。
女儿七天的假期一闪而过,我们的生活又回到日常轨道。母亲照旧不时跑到城南的田地里打理她的那些农作物,和父亲对话依旧是令我头疼的事。不同的是,现在的我已经学会顺着他的思路,努力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有次陪父亲看电视,他错把北京小西沟认作平顺小西沟。“你爷爷在那里阻击过日本鬼子。”他不无自豪地说。然后他以此为序,再次拉开爷爷革命生涯的锦绣帷幕。他也时常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涯,兴之所至还会唱那个年代的军歌。简短有力的歌被他唱得丢三落四、颠三倒四却仍旧激情澎湃。唱到后来,这个当年的炮兵连连长大概也意识到自己表演的拙劣,仰首发出爽朗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