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揽春色上笔端

2018-10-11翁还童

老友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教师

翁还童

1949年,刘堂江出生于赣北武宁伊山一个名叫玉溪的山村。玉溪是山间一条清亮如泻玉的小溪,源头处一分为二,左右环抱一座青山,刘堂江的家就在半山腰,叫玉溪刘家。刘家世代务农,刘堂江在家排行老大,8岁入学,以聪慧得老师垂爱,小学毕业考入县中学重点班。

“文革”爆发后,武宁县中学停课。刘堂江回到家乡,任玉溪学校教师。当时没有教材,他自编自印,发给学生。山路崎岖多溪涧,他坚持早晚在危险路段接送学生。两三年下来,刘堂江先后成为伊山、武宁、九江的优秀教师。1970年11月,他被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深造,从此离开家乡。作为长期奋战在教育报刊一线的老人,刘堂江不仅把握时代脉搏,創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而且见证和推动了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2017年11月29日,《中国教育报》公布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推选的“当代教育名家”,共90人,刘堂江榜上有名。

前不久,笔者前往北京,敲开了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的一间简朴寓所的大门,对刘堂江进行了专访。

牛刀初试震天下

1973年,刘堂江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5年年初,他奉调国务院科教组,也就是教育部前身。两年之后,他提出到《人民教育》杂志社工作。1977年2月16日,刘堂江正式成为《人民教育》复刊筹备组的一员。那是一个凭一篇文章就可以成名的时代,刘堂江也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1978年春天,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犹如春雷震醒了大地,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读书学习的热潮空前高涨。顺应时代的呼唤,刘堂江采写了长篇通讯《宁铂》,报道了中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提出了教育科学的一个研究课题。文章发表后,《人民教育》编辑部收到几千封读者来信,有的读者说:“这是继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之后,出现的又一篇科教报道力作。”这篇报道也受到当时主管国家科教工作的方毅副总理的好评。

1978年夏天,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建设靠人才,人才靠教育,首先是要抓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先从小学抓起。“文革”期间,广大教师被打入“十八层地狱”,需要有人为提高教师地位大声疾呼。关键时刻,刘堂江采写了《手执金钥匙的人们》,文章被《人民教育》刊发后,新华社立即发通稿。一周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30余家中央和省市机关报相继转载。方毅特将《手执金钥匙的人们》送给邓小平审阅,邓小平充分肯定了这篇通讯,同时提出要评选特级教师。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8年5月4日,教育部批准《手执金钥匙的人们》中的三位主人公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接着,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发《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我国从此正式建立特级教师评选制度。

《手执金钥匙的人们》后来被新华社选入《中国优秀通讯选》,还被中国人民大学等五所高校编入教材。接下来,刘堂江又采写了为斯霞老师平反的第一篇全国性报道《桃李芬芳人未老》,采写了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重视教育的通讯《教育的春天是怎样到来的?》等一系列稿件。《人民教育》一年出版12期,刘堂江竟发表了13篇通讯。

大家风范办名刊

从记者、编辑到副总编辑、总编辑,10多年里,刘堂江创造了事业上一个又一个辉煌……

1990年3月7日,刘堂江被国家教委党组任命为《人民教育》副总编辑。

1991年,刘堂江与郭洪波合著的《中华之光——王选传》获得国家图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1992年,刘堂江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为编审,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3年,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他及时采写了上海建平中学敢为天下先,创造出“合格+特长=建平人”的全新工作经验,以《跨世纪教育工程》为题在《人民教育》上隆重推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国内外关注。

1994年,刘堂江采写了《教育现代化的领先试验》,浓墨重彩地报道了深圳实验学校苦练内功、锐意改革的经验。一时间,北京、上海、新疆等地纷纷到深圳实验学校参观学习。

1994年9月15日,国家教委党组任命刘堂江为《人民教育》总编辑。他提出了《人民教育》的办刊理念——铁榔头战略,要求刊物每年都要抓一两个重大典型,隆重推出,重拳出击,像“铁榔头”郎平的重扣一样,掷地有声,给读者以深刻印象。“铁榔头战略”的办刊理念一时风行全国教育报刊界,各地纷纷效仿,也引起了教育学界的关注。1995年,跟踪关注刘堂江作品近20年的湖北大学涂怀珵教授,撰写了一篇论文《试论刘堂江教育通讯的轰动效应》发表在《湖北大学学报》上。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堂江主持策划对湖南汨罗实施素质教育的推介,在《人民教育》1996年第2期隆重推出长篇通讯《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湖南汨罗市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写真》,介绍汨罗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997年,《人民教育》又推出长篇通讯《直挂云帆济沧海——山东烟台实施素质教育纪实》。这篇报道从一个地级市的角度展示烟台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提出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它的个性特征。烟台经验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引起了新一轮的反响。

1998年,《人民教育》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首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刘堂江亦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新闻出版报》以整版篇幅发表了长篇报道《树大家风范,创一流期刊——记〈人民教育〉总编辑刘堂江》,《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了这篇报道。

报纸新锐创奇迹

1999年1月29日,教育部党组任命刘堂江为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兼党委副书记。俗话说:“常务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刘堂江在履行“筐”的职责的同时,忙里偷闲又办了一件事——创办《中国教师报》。

刘堂江当教师出身,一辈子为教师服务,心中总有一种教师情结。他想,工人有《工人日报》,农民有《农民日报》,解放军有《解放军报》,全国1500多万教师,怎么就没有一份自己的报纸呢?他利用自己之前当记者、编辑接触面广的优势,先像武训办义学那样奔走呼号跑刊号,再做市场调查,2000年6月,刊号被批下来,2001年一年,他跑了全国20个地级市。2002年,《中国教师报》试刊,2003年1月1日,正式创刊。

《中国教师报》迅速成长为一份有亲和力的教师职业化报纸,一份有影响力的教育新锐报纸,受到广大一线教师和校长的欢迎与喜爱,引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专家的关注与重视,也赢得了教育部、原新闻出版总署领导的肯定与赞扬。中宣部新闻评阅专家这样赞誉《中国教师报》:“为教师说话,让教师说话,说教师的话。”

2008年,《中国教师报》年发行量已达到174,493份,发行量在222种中央报纸中居第41位,在167种中央行业报中居第19位。在原新闻出版总署2007—2008年度全国教育教辅类报纸质量评比中,《中国教师报》名列教育类报纸第一名。2010年,《中国教师报》年发行量达到了236,338份。当今报业发展的规律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业界创办一份新报纸,先期投入动辄数以亿计。《中国教师报》培育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了“小投入也有产出”的目标,被誉为“业界奇迹”。

2008年教师节,《中国教师报》和《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大型报告文学《热血师魂》,塑造了一组汶川地震中舍生忘死抢救学生的英雄教师形象,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新华文摘》2008年第21期全文转载,山东文艺出版社在第一时间出版成书。这部作品是教育部领导点名由刘堂江牵头,与余冠仕、张泽科等人合作而成的。

从1978年《手执金钥匙的人们》到2008年《热血师魂》,整整30年,刘堂江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中国教育鼓与呼。

鞠躬尽瘁再创业

2010年7月20日,刘堂江退休,本以为可以过闲云野鹤的日子,但是,刀枪未及入库,战马仍须驰骋。2011年1月26日,全国教育宣传工作会议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为刘堂江颁发“教育部新闻宣传专家顾问组成员”聘书时,亲切地握着刘堂江的手说:“你可真是资深专家啊,你要继续发挥作用……”刘堂江预感自己将要承担一项新任务。

2011年2月中旬的一天,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秘书长杨念鲁突然找到刘堂江,说教育部党组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精神,决定由中国教育学会创办一本教育家类的杂志,并说袁贵仁部长和刘利民副部长点名让刘堂江出任总编辑。

使命难却,刘堂江即刻披挂上阵,统领创刊筹备工作。新创办的这本杂志就是《未来教育家》。后来有同道者戏称他这次出山为“梅开三度”:从参与《人民教育》复刊到创办《中国教师报》,再到创办《未来教育家》,确实概括了刘堂江在中国教育传媒界的历程。2012年2月15日,《未来教育家》编辑部正式成立。5月17日,刘堂江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第二年又转为常务副会长,但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创办这本新的杂志上。他为《未来教育家》确定的刊物特质是:专业、前沿、权威、解渴、时尚。2012年9月,作为教师节献给全国教师的礼物,《未来教育家》面世。

几年来,《未来教育家》以含金量立身,以大制作取胜,重点推介新中国教育家成长典范与国际权威教育家,发现、宣传教育家办学、教育家成长先进典型,举办中国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推进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实验基地建设,成效斐然。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未来教育家》给人的一个强烈印象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在每个栏目的字里行间跃动,令人情不自禁地受到教育和鼓舞。”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我已经喜欢上了這本新潮而厚重,充满激情而又自觉担当使命的杂志。”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说:“应时代而生的《未来教育家》,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素材、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内涵,告诉我们‘未来教育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及其鲜活的特征。”

刘堂江是我非常敬仰的乡贤,他对家乡的事总是有求必应。他曾先后邀请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敢峰,冯恩洪,李希贵,李镇西等当代教育名家及人才学家王通讯、教育记者李树喜到武宁县讲学。近年来,他又促成建立赣派教育家成长研究南昌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他还邀请柳斌为由我主编的《武宁县教育志》题写书名、题词,为这本书增色不少。

刘堂江在北京工作几十年,但始终情系桑梓。20世纪90年代,他任《人民教育》总编辑时,与江西教育期刊社合作隆重推出长篇通讯《百花洲上百花开》,报道南昌市百花洲小学素质教育先进经验,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引起轰动。2002年,他作为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的顾问,牵线搭桥在九江建成一所田家炳中学。近年来,他又先后打造了多个赣派教育家成长研究基地,为推进江西教育家成长搭建平台。

猜你喜欢

教育家教育教师
颜回之乐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琴童》顾问阵容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阅读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