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男人 大丈夫

2018-10-11张和西

老友 2018年9期
关键词:抚州住院妻子

张和西

胡智民,东华理工大学一位年过八旬的退休教师,用真情、真爱,用男子汉大丈夫的责任与担当,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精心陪伴身患重病的妻子程士宜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演绎了一段人世间最美的爱情故事。

祸从天降倾其所有

早年的胡智民远在四川工作,每年只有一次探亲假。程士宜一直在抚州工作,含辛茹苦抚养三个儿子。1980年,胡智民调回抚州地质学校(东华理工大学前身),夫妻才得以团聚,这年他47岁。由于聚少离多,在小孩的心目中,父亲显得非常陌生,印象非常模糊,而对母亲却感情十分深厚。

尽管夫妻分居两地,但胡智民与程士宜非常恩爱,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尤其是调回抚州后,两人同在学校工作,经常出双入对,朝夕相伴,家庭生活幸福、温馨。

2008年,不幸降临到程士宜身上。这一年,程士宜下肢感到麻木,采用中医方法治疗后,病情越发严重,最终双腿瘫痪。看到妻子痛苦的表情,胡智民带着程士宜到大儿子工作地南京进行治疗,被医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这是一种免疫系统的疾病,属于世界十大医学未克难题之一,至今找不出具体病因,只能采用激素治疗方法。

多发性硬化病的特征是不断地复发,每次治疗后,机体的免疫功能都会下降,脊椎炎症会逐渐向上移动,导致腿脚、上肢瘫痪,并衍生许多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褥疮、浮肿等。这无疑是一种不治之症,患者只能束手无策。

为了争取更好的治疗条件,延长妻子的生命,胡智民决定陪伴妻子留在南京治疗。虽说儿子已成家,但初到异地创业,房子小,又生有孙女,临时借住尚可,长期居住实有不便。怕给儿子添麻烦,夫妻俩便决定在外租房。因经济条件所限,他们只好选择地处偏僻、房价相对便宜的房子:两间平房加起来只有十几平方米,一间睡人,一间做厨房和卫生间,算是“定居”南京。夫妻俩一住就是七年。

在背井离乡的日子里,胡智民定期陪老伴到医院检查、治疗,在“家”则帮助老伴做恢復性按摩和体能锻炼,使老伴的病情得到较好的控制。他们为此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夫妻俩每月退休金一共才5000元,每月房租就高达2000元,再加上请钟点工500元,还有一大笔用药目录之外的医疗费用不能报销,以及租车、饮食等其他开支,常常入不敷出。两位老人省吃俭用,最终还是花光积攒了几十年的积蓄,成为校工会每年生活困难补助对象。

不离不弃艰难陪伴

2015年9月,程士宜坚决要回抚州,说是落叶归根。其实真正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经济压力过重,无法坚持下去;二是孙女在成长阶段,不愿意影响儿子一家正常生活。遵照妻子的意愿,胡智民带着程士宜离开南京,返回抚州。

在南京,送妻子到医院检查、住院陪护等重体力活还有儿子帮忙,回到抚州,一切都要胡智民独自承担。照护病人不外乎三项内容:一是料理病人的一日生活,二是提醒或帮助病人定时用药,三是病情发作及时送医就诊。这对年轻人来说也许不在话下,但对年近八旬的胡智民来说,每一项都不轻松。尽管如此,胡智民对妻子不离不弃,真情陪伴,用爱一次次地温暖着程士宜的心。

就在回到抚州的第三天,妻子突然高烧,住进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头一个晚上因为打点滴,程士宜每隔十几分钟就要下床小便,一趟又一趟扶着上卫生间,整个晚上胡智民都没有合过眼。

在家里,胡智民是家庭主妇、保姆、家庭医生。他每天早早起床熬粥、烧汤,到学校食堂买馒头、包子等。安顿好妻子之后,他抓紧时间上街买菜,而且是快去快回。除料理妻子的一日三餐外,胡智民还粗中有细,在长期的护理中久病成医。他专为妻子建了一本病情记录,密密麻麻详细记录着妻子每次用药的配方、剂量、注意事项等,他坚持每天给妻子打胰岛素,换褥疮药,既当医生,又当护士。

重病患者住院是家常便饭,回到抚州的两年,程士宜先后8次住院,每次送她住院是胡智民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他们家住四楼,起初程士宜还能艰难迈步,只要找个邻居帮忙一同搀扶下楼,再叫辆的士,就可以顺利送去医院。之后,由于程士宜双腿瘫痪,无法行走,加上身材高大和长期采用激素治疗,体重剧增到180多斤,每次住院至少需要6个人才能抬下楼。胡智民无可奈何,遇到这种情况,他只好一次又一次向学校离退休工作部门求助,请他们组织学生或保安帮忙把妻子从四楼抬下来,出院再抬上四楼的家。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虽经多次住院治疗,但程士宜的病情越发加重,双腿瘫痪,大、小便全要靠胡智民帮助完成:将妻子扶着坐起来,用尽力气“搬”下床;歇一会儿,一鼓作气“搬”到卫生间坐便器上;再一鼓作气“搬”回床上。如此反复,每日多次,每一次都是对毅力和体力极限的考验。这多亏了胡智民人高马大,力气又大,不然根本无法想象。

最后时光爱的奉献

2017年6月,程士宜最后一次住院。入院时,各种并发症已无法控制,褥疮溃烂露出了骨头,医生只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移腿部的皮植背部的皮,先后两次下病危通知。

对于胡智民来说,最大的痛苦是眼看着爱妻病情逐渐恶化,而自己又无能为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其所能,精心陪护,不让妻子在孤独无助中带着遗憾离开。妻子嫌医院食堂饭菜不可口,他就每月花1500元请钟点工在家做好,每天中、晚餐送到医院;妻子爱干净,坚决不用纸尿裤,他便顾不上自己年迈的身躯,每天坚持在病床与卫生间之间来回“搬运”,为此还每月花4800元请了一名护工打下手。为了不使妻子感到寂寞,他日夜陪伴左右,白天一个方凳坐在病床边,累了、困了趴在床沿打个盹,晚上一张行军床紧挨着病床睡,随时听候呼唤。

守夜是最煎熬的,胡智民的大儿子(曾先后6次从南京赶回来尽孝)讲述了自己的亲身感受:老人病房五张床位一字排开,一到晚上,全是老人们的痛苦呻吟声,身在其间根本无法入眠,简直要精神崩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智民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苦苦守护,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儿子看到父亲如此艰辛,倍感心疼和自责,多次主动替父守夜,并劝父亲回家住,但无论怎样苦苦相劝,胡智民就是不愿意离开,他说:“在家睡不着,在医院更睡得着。”儿子向父亲建议:“我们不在时,让护工一个人值夜。”但这遭到胡智民的拒绝,他对儿子说:“你妈晚上需要我在旁边,她才睡得安心,我不能离开。”其实胡智民心里清楚,妻子随时都有可能离世,他是担心妻子临终时自己不在现场,没有把妻子送到终点,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无尽的煎熬,使一个原本有几分帅气的壮老汉完全变了模样:腰弓成了“7”字,行动迟缓,视力极差,脸无血色,经常低血糖引发头晕,给人风吹就会倒下的感觉。2017年11月,胡智民终于累倒了,肺部感染引起吐血,住院治疗半个多月才康复。即使住院,他也放心不下妻子,医生只好在阳台上加一张病床,让夫妻两人同住一间病房,日夜相伴。此事,胡智民一直隐瞒,儿子事后得知责怪道:“您和母亲双双病倒,这种天大的事怎么也不告诉我们?”胡智民说:“我早就有思想准备,如果万一不行了,大不了和你母亲一起走,何必影响你们的工作?”

2018年元旦,程士宜安然离世。临终前,她握着大儿子的手交代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儿子照顾好父亲,把父亲带到南京去。这是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最后牵挂,是对丈夫十年来无微不至、真情照料的感激。

胡智民面对身患重病的妻子,勇敢承担起责任和义务,从71岁到81岁,整整十年,倾其所有,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生死相伴,不仅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爱情的真谛,更对“男人”“丈夫”的含义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猜你喜欢

抚州住院妻子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Task 10
十九大后江西第三“虎”肖毅落马
我胖吗
风,沙哑地
怀才不遇
新时期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研究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妻子的发型
第二个妻子,第二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