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趣于弦,缘韵于声
2018-10-11景作人
景作人
在世界音乐史上,一个作曲家在短短数月间连续创作六十二首无伴奏小提琴作品,且每首都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巧和音乐性,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然而,有一位名叫林戈尔的作曲家就完成了这一壮举。2018年3月28、29日,在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一套连续四场、耗时十一个小时的“马拉松”式原创无伴奏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成功举行了。
这是一套非常规的音乐会,林戈尔所作的《六十二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由四川音乐学院及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三十位小提琴家联袂演奏,场面之壮观前所未有。
林戈尔是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位小提琴家。谈起此次创作,林戈尔直言他放不下对小提琴这件伟大乐器的挚爱,期待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实现为这件乐器奉献巨作的理想。这个愿望,最终在《六十二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中得到了实现。
林戈尔的这部作品共分为四部分:一、《琴思》(二十六首)。二、《琴趣》(十二首)。三、《琴韵》(十二首)。四、《琴缘》(十二首)。作品采用音乐会练习曲、音乐会变奏曲和音乐会随想曲的形式写成,是一套完整的、记述作曲家心中“思、趣、缘、韵”的情感力作。听完音乐会,我觉得作曲家在创作上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小提琴的歌唱功能。众所周知,小提琴是一件极富歌唱性的乐器,它的音色之甜美,表现力之丰富,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作曲家十分擅长以“咏叹”的方式来把握小提琴的歌唱性,以变奏的手法来深化情感,从而使这件乐器充分发挥出如泣如诉、情意绵绵、沁人心脾的效果。
我在现场听到,很多首乐曲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将一条富有民歌性的旋律,在小提琴的四根弦上自由流动,且通过把位的高低变化而不断呈示和发展。这种充分利用小提琴的音区、音域,将抒情化旋律进行深化处理的方法,直接反映出作曲家对旋律表现手法的娴熟掌握以及在小提琴身上的合理运用。
第二,技术的合理化与丰富化。写作小提琴音乐,掌握乐器的技术性能和表现性能是十分重要的。林戈尔曾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因而熟悉小提琴演奏技术是不言而喻的。从这场“马拉松”音乐会上的作品来看,他对小提琴新老技法的掌握烂熟于心,已经达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
音乐会中人们听到,林戈尔的每一首乐曲都有着技术上的专业特点。无论是练习曲,还是变奏曲和随想曲,作曲家对小提琴技巧的使用都显得丰富而合理,其中双音(三、六、八、十度)、和弦、分解琶音、复调、泛音、左右手拨弦等技法,不仅在多首乐曲中随处可见,且都运用得十分自然、流畅,效果非常突出。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六度双音的大量使用。人们注意到,在林戈尔的这套曲目中,几乎每一首都有六度双音,它们与乐曲中歌唱性的主题及各种技术组合相衔接,既体现出了音响上的丰厚效果,又加强了音乐上的表现力,且在一定程度上“隐约”表现了些许复调的效果。熟悉小提琴演奏的人都知道,六度双音的演奏具有相当难度,尤其是连续的、高把位的大小六度转换(小六度需要内外手指“挤”在一起),其音准和音质很难把握,如若作曲家写得不合理,演奏中必定会出现费力不讨好的效果。而林戈尔使用的六度双音,效果非常柔和丰厚,协调自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真正的“行家”笔法。
第三,乐风的表现和曲体的掌握恰到好处。林戈尔的《六十二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均为无标题音乐,尽管作品的曲境内敛,但寓意却十分明确。熟悉林戈尔创作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诗意盎然的作曲家,他的旋律中不仅拥有丰富的民歌素材,还有着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韵律。林戈尔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近年来共创作了四部歌剧(《卓文君》《薛涛》《杜十娘》《杨升庵》),每一部歌剧的音乐中都有着眷眷情思与乡音乡愁,这是他作为一位艺术家特有的内心惆怅与内心纠结的流露。如此的诗意境界,同样渗透在《六十二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中,且产生了同样的艺术聚变。人们从这套曲目中不难听出一位巴蜀川人内心割舍不断的乡恋情缘,感觉到在“思、趣、缘、韵”方面所蕴含着的无限诗情和丰富画意。
众所周知,创作小提琴独奏作品,特别是无伴奏作品,曲体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林戈尔在他的《六十二首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中,将练习曲、变奏曲、随想曲的曲体运用得相当灵活,很多地方都在基础和声的框架下,进行了大胆的旋律扩展和技巧变奏,如丁妮演奏的《悲切的中板》、袁源演奏的《机警的中慢板》、李开祥演奏的《亲切的中板》等,都有着大型随想曲的浪漫式展开手法。而一些年轻演奏家演奏的多首主题变奏曲,亦在曲体上有着鲜明的表现特征。
此次,“川音”教师和“川音乐团”三十位演奏家奉献了精彩的演奏。袁源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这次音乐会他出场最多,分别演奏了《琴思》中的《稍慢的中板》、《琴趣》中的《机警的中慢板》、《琴韵》中的《深情的中板》和《琴缘》中的《深情的中板》。袁源的演奏音色与技巧都很突出,风格上以浓烈和巧妙为主。
丁妮是“川音乐团”的首席,她的演奏气质好,技术娴熟。此次她演奏了《琴思》中的《热烈的快板》和《琴韵》中的《悲切的中板》。这两首乐曲充分展示了她沉稳的演奏定力和大气的演奏风格,尤其是《悲切的中板》,她的演奏恢宏庞大,幅度宽阔,浓郁的音乐与流畅的技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感染。
李开祥是“川音”管弦系主任,他在音乐会中也是两度出场,分别演奏了《琴思》中的《圣洁的慢板》和《琴缘》中的《亲切的中板》。李开祥不愧为名家,他的演奏经验丰富,技艺全面,一上台就带来了一种充满自信的“气场”。人们可以清晰地听出,他的演奏与年轻人的演奏有很大不同,音乐上的深刻、技术上的成熟、风格上的体现,都有着丝丝入扣、从容不迫的感觉。尤其是《亲切的中板》,其音乐的细腻和情感的浓郁,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炽热的的感觉,令人钦佩不已。
除此之外,青年演奏家王楚、王飞、赵子瑜、栗晋川等,也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对于一部新作品,人们总是寄予更多、更大的期望值,这是十分自然的。我本人除了对作品的全貌深表赞赏外,心中也产生了一些疑问。
一则,作为一部无伴奏小提琴独奏作品,这次呈现的版本稍显冗长,且每首乐曲之间的风格较为雷同(因几乎是同时创作),表现手法亦有重复之感。建议适当做一些精简,从中选出四十八首作为两套曲集,如此必会使作品更加富有特点和价值。
二则,整套曲目慢板和中板较多,精致的快板较为欠缺。在有些曲目中,缺乏慢、快、慢的曲式对比。
再则,技巧表现过于集中于左手(双音、复调等),缺乏右手清晰明快的技巧弓法(如“无穷动”式快速跳弓、上下连顿弓、上下抛弓等),致使音乐在表现上显得不够鲜活和灵巧,气氛上亦略感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