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与“乐”
2018-10-11黄烁
黄烁
“悦”,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愉快,喜悦。简单的解释就是:快乐的,让人心情愉悦的。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不仅让自己享受在愉悦中,也可以给别人带来乐趣和启发。
“乐”,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此句选自《礼记·乐记》,这是我国汉学音乐理论中最早的对音乐的诠释。在这本书中还有对“乐”的进一步说明:“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里的物,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他所经历的事物变迁。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人的心就会随之而变化,“乐”就是把这样的变化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这也是“乐”表现的最原始的方式。由此可见,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是生活状态的写照,更是心灵状态的表达。所以,心灵与音乐是相互依托、相互影响,从而相互升华的。
现在很多钢琴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孩子不喜欢弹琴,每天在家里练琴时都要跟父母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有些孩子甚至会在与父母争吵之后,有要砸掉钢琴的念头。可想而知这样的心情是何等糟糕,这样的心灵状态演奏出的“音乐”又会是怎样的。当今,很多家长都是抱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希望通过让孩子们学习钢琴,来引导他们进入音乐世界。但在学习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孩子会因为练琴的辛苦,或是家长们过高的期望以及不够科学的教育方式,渐渐远离了钢琴,甚至讨厌、憎恶钢琴。如果不改善这样的状态,即使孩子们每天都在弹琴,他们的音乐也只能是机械的、无感无心的,表达出的也只能是厌恶。所以,建设好孩子们的心灵状态,帮助他们与钢琴之间建立一个亲密和愉悦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
曾经有这样一个男孩子,小学三年级,内向、乖巧、谨慎、不愿言表,但聪明、善良、敏感。在父母的要求下,他开始学习钢琴,但他并不喜欢音乐,或者说还未对音乐产生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萌生了想让孩子进入专业学校学习的想法,故求助于专业老师,但因为孩子本身不喜爱钢琴,老师拒绝了这样的要求,建议父亲要先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开始。学习音乐是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快乐和一个更丰富的世界。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地学习并成长,只是有时某些“远大的计划”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忘记了这一点。所以,家长一定要小心,在孩子对音乐还没有足够的兴趣之前,过早地让孩子进入专业化的训练,一定会让他们无法承受练习中的辛苦和枯燥,结果适得其反。喜爱是最原始的动力,没有原动力做基础,任何训练都会是机械的、被动的,甚至是徒劳无功的。
为了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起初,老师除了教授几种训练手指的基本练习以外,几乎放弃了全部有技术难度的曲目。老师从音乐本身出发,引导并教会孩子用耳、用心去感受和欣赏音乐,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并根据他想象出的声音和音色,提出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让他把感受到的美尽可能地表达出来。慢慢的,孩子开始感受到声音带给他的欣喜和乐趣,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逐渐敢于去表达他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其间,老师要求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大量地浏览世界钢琴名曲,并要求他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喜爱的乐曲。这样他不仅有了想去听音乐的欲望和习惯,而且对自己演奏的乐曲也越来越了解和喜爱,表达起来也就越来越顺畅。后来,孩子会开始尝试去练习一些老师并没有布置但他自己喜欢的曲子,并自得其乐。当老师觉得孩子已经能够在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时候,开始加入一些较有难度的技术性练习,在保持孩子兴趣的同时,加强他的技术能力。这是培养孩子兴趣、建立孩子与音乐之间美好关系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要选择孩子们力所能及并且旋律优美易懂的乐曲。同时,还要训练他们会听,能听辨出美的声音和一些表达不同情绪的音色,并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想象模仿出自己想要的声音。
有了这样的进展,老师和父亲都非常欣慰。父亲欣喜之余,再次向老师提出了尝试考学的要求。老师有些为难,因为一来时间非常紧迫,再者要参加考试,对作品完成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管是技术,还是对音乐的理解、表达,都与业余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一下子提高那么大幅度的要求,首先孩子会非常难适应,同时老师也很担心他刚刚培养起的兴趣会被这么大的压力击垮。老师建议先跟孩子本人商量一下。然而,让老师非常惊讶的是,原本不太喜欢练琴的孩子,居然主动表示他想尝试参加考试,不管付出怎样的辛苦。老师被他的坚决所打动,决定帮助他。为了考验他的决心,老师提出每天必须坚持二十分钟的长跑,此外,除了完成学校的功课外,必须保证四到六个小时的练琴。孩子答应了。就这样一周、两周、一个月……孩子坚守着对老师的承诺。慢慢的,所有的考试曲目已初见成效。
但接下来遇到了关键性的瓶颈,那就是必须在技术和音乐细腻的认知、把握上有一个质的提高。所有的标准已经不再只是对和错,而是好和更好。人都是有惰性的,碰到困难都会本能地逃避,何况是孩子。在不停提高要求的情况下,孩子在体力、耐力和精神的承受能力上受到了极大的考验。父亲开始着急,脾气变得暴躁,对孩子也失去了原有的包容和忍耐,经常和孩子发生争吵。孩子对老师说:“平时爸爸对我非常好,总是很有耐心、很温和。但一到练琴的时候,爸爸就变得凶神恶煞,永远都在批评我,永远都说我不好。”老师问父亲:“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还想练琴吗?你还觉得音乐是快乐的吗?你一定会认为,都是钢琴才使我从乖孩子变成了坏孩子,你还会对钢琴和音乐存有一丝好感吗?”父亲深思了很久,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谢谢老师,我明白了!”
从此,父亲大大地改变了他的方法,慢慢恢复了他的儒雅,开始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孩子的心情,用孩子容易明白和接受的方法帮助他。在孩子觉得疲劳的时候,父亲会鼓励他说:“爸爸知道你已经累了,你真的是很棒,坚持了那么长时间!练琴是件磨练人意志的事情,你再尝试下,能不能再坚持十分钟?这是最关键的十分钟,人的意志力的磨练就是靠着这十分钟的坚持,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爸爸相信你一定可以!”孩子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和鼓励,信心满满地接受了对自己的挑战。就这样,孩子集中精力练琴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练琴变成了他们最能深入沟通的时间。有一天,父亲很感慨地告诉老师:“今天在跑步的时候,孩子问我,爸爸,如果今年我沒有考上,明年可不可以再试一次?”到这里,我们还能相信,这是从一个曾经完全对音乐没有兴趣、不要练琴的孩子口里说出的话吗?这个故事还在继续中,我们很难猜测这个孩子的未来是怎样的,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他是否能进入音乐专业学校学习,音乐一定会成为他永远的朋友。当孩子碰到困境想要放弃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信任、理解、鼓励和支持。
我们不难看出,在以上这个实例中,有三个重要人物——孩子、父亲、老师。故事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分别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悦”的培养。第一阶段,是从孩子对音乐的不悦、无感开始,“悦”的初级培养;第二阶段,是“悦”的深入培养,让孩子开始在音乐中得到乐趣;第三阶段,是“悦”的加强培养,让孩子更深入地从音乐中获取乐趣、吸取营养。在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悦”的培养过程中,老师和父亲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都是不一样的,老师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根据他们所处的不同阶段,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知和判断,并制定适合他们自身情况的学习计划。家长对于整个计划的实施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就是态度。尤其是在第三阶段,要多鼓励孩子,多从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大家都需要清醒和冷静,尤其是父母们,别忘了我们最想给孩子的是什么。其实学习本身就是很快乐、单纯的,就像人的成长需要很多营养,这营养不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丰富和满足。一个人一旦学会了愉快的学习,就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吸取不同的营养,他的人生一定是多彩和丰富的、快乐而不寂寞的。所以,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家长们是需要大智慧的。让我们因为帮助孩子与音乐之间建立美好的关系,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与亲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