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股东上市前瓜分9成利润
2018-10-11唐郡
唐郡
海底捞同店销售增速回落、翻台率下降、净利率下降等情况也表明,其一直追求的高效率或已见顶。
赴港上市揭开了海底捞的另一面。
9月3日,海底捞终于通过聆讯并更新了聆讯资料。今年以来,海底捞新开95家餐厅,并关闭6家餐厅,当前共有362家餐厅,扩张步伐更趋迅猛。
另一方面,海底捞同店销售增速回落、翻台率下降、净利率下降等情况也表明,其一直追求的高效率或已见顶。
扩张才是“硬道理”
扩张,是海底捞当前第一要务。
上半年,海底捞同店销售同比增长率为6.4%,在2016年和2017年,该项数据分别为14.1%和14%;整体翻台率为每天4.9次,同比下降0.1次/天。值得注意的是,其2017年新开餐厅平均翻台率为4.2次,同比下滑0.6次/天,嚴重拖累综合翻台率。
此外,公司上半年整体经营毛利率和净利率双双下降,前者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后者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
海底捞解释称,毛利率和净利率的下降主要是受新餐厅开业前成本影响,该等成本通常于开业前3个月产生,而此时餐厅尚未开始产生收入。
事实上,海底捞的效率已经远超同行。以翻台率为例,定位为快餐火锅的呷哺呷哺(0520.HK),其上半年综合翻台率仅每天2.8次,历史最高记录也不过每天4.2次,与海底捞相去甚远。
但上市前夕,海底捞曝出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虎嗅撰文认为,该事故的根源就在海底捞对“效率”的追求上,对极致的效率的追求,让员工不得不选择走一些“捷径”,而这将影响到服务甚至产品的质量。
海底捞的效率已达巅峰,规模扩张自然是支撑估值的最优选择。
资料显示,今年以来,海底捞新开餐厅95家,与2017年全年新开餐厅数量98家相当。截至9月3日,其拥有与运营的餐厅数量达362家,包括位于内地的331家和位于台湾、香港地区及海外其他国家的31家。
从地域上看,海底捞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张远快于一线城市,下沉策略成效明显。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底捞位于一线城市的餐厅78家,同比增长36.84%;位于二线城市的餐厅153家,同比增长61.05%;位于三线城市的餐厅85家,同比增长117.95%。
随着餐厅数量扩张,其营业收入也快速增长。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73.43亿元,同比增长54.4%;税后净利润6.47亿元,同比增长17.04%。
上市前夕分掉9成利润
迅速扩张需要大量资金,海底捞表示,预计2018年每家新开餐厅的资本支出介乎人民币8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其2018年预计新开餐厅180~220家,目前已开95家,接下来的资本支出至少需要6.8亿元,加上员工支出等开支,其资金需求量不可小觑。
本次IPO筹集的资金中,60%将用于为2018年至2020年的部分扩张计划提供资金。除此之外,海底捞的运营资金来源将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和银行借款。
不过,市界发现,海底捞用于扩张餐厅的资金来源中,似乎并不包括经营利润。聆讯资料显示,海底捞上半年派发股息8880万美元,合人民币5.84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90%以上。也就是说,在公司规模扩张的关键时期,海底捞竟然将9成利润用于分红。
2015年至2017年,海底捞分别派息2700万元、10.14万元和7.52万元,占当年净利润比重分别为6.57%、103.68%和62.98%。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海底捞累计净利润为32.31亿元,期间累计分红18.82亿元,分掉了近6成的累计净利润。
不过,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无法享受到如此慷慨的分红,因为上市后的海底捞不打算维持高分红策略。公司董事表示,以后可能将不时拿出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20%派发股息。
(来源:市界 ID:newssee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