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亲性光敏剂五聚赖氨酸酞菁锌的抗菌机理

2018-10-11刘大锋陈静怡黄明东

关键词:光敏剂菌体菌液

刘大锋, 袁 彩, 陈静怡, 陈 卓, 黄明东,

(1.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人们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耐药菌的出现,特别是“超级细菌”的出现,引起了全球的恐慌,寻找和研发新的抗菌药物已迫在眉睫[1,2].光动力抗菌疗法(photodynamic antibacterial chemotherapy, PACT)以具有杀菌速度快、多靶标性和不易产生耐药菌等优点,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抗菌方法[3,4].PACT以光敏剂(photosensitizer, PS)、光源和氧为基本要素[2,4].在光照下,PS吸收光子能量,并将其传递给氧分子,发生光氧化反应,通过Ⅰ型和Ⅱ型两种反应机制而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5-7].活性氧与细胞生物膜、大分子物质(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和各种亚细胞器等细胞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引起细菌坏死或凋亡[4-9].PACT在一些牛皮癣和硬皮病等局部感染区逐步得到了应用,但PACT仍然不是现阶段主要的治疗手段,抗菌光敏剂的开发依然如火如荼.

抗菌光敏剂的开发受制于对光敏剂抗菌机理的研究,例如光敏剂如何影响菌体表面电荷,损伤菌体壁,被菌体吸附的速度和定量等.对于这些机理的探索能够为光敏剂的发展提供指导.本研究测定了一种新型光敏剂ZnPc(Lys)5的抗菌机理,及其分别与过氧化氢(H2O2)和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polyhexamethylene biguanidine hydrochloride, PHMB)的联合抗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光敏剂能中和菌体表面负电荷而且破坏菌体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菌株: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

培养基:LB培养基.

试剂:氨苄霉素(碧云天生物技术公司),卡那霉素(碧云天生物技术公司),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PHMB, BEPHARM),过氧化氢(H2O2,西陇科学股份有限公司),流式细胞仪(BECKMANCOULTER),8-苯胺基-1-萘磺酸(ANS, Aladdin).

仪器:酶标仪(BioTek, USA),24孔LED平面红光光源(波长660 nm±25 nm,光剂量为2.55 J·cm-2·min-1).

1.2 光敏剂的合成与表征

光敏剂ZnPc(Lys)5的合成、纯化和特性表征的方法参考本课题组的文献[3,10-12].

1.3 细菌对光敏剂吸附动力学的测定

使用流式细胞仪荧光通道(APC-A750-A, ex=638 nm, em=780 nm±60 nm),测定菌体对光敏剂的吸附动力学曲线[13].分别向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8CFU·mL-1)液中加入光敏剂(1 μmol·L-1)后,离心、洗涤,重悬稀释50倍,用FSC-SSC使丢弃率小于2%.再利用SSC-H和APC-A750-A每隔30 s检测荧光信号1次.所有试验均设置3个独立的平行组.

1.4 抗菌活性的测定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用LB培养液梯度稀释光敏剂,测定其抑制细菌生长时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14-16],分别稀释为125~0.122 μg·mL-1的一系列梯度浓度.取900 μL含光敏剂的LB培养液,分别加入菌液100 μL(终浓度为2.34×106CFU·mL-1),以不加菌液和无光敏剂为阴性对照组,以加菌液而无光敏剂为阳性对照.在洗涤组,洗去溶液中未被菌体吸附的光敏剂;在未洗涤组,不做洗涤处理.各组均设置3个平行试验,孵育,光照(5 min,12.75 J·cm-2),37 ℃条件下培养16~18 h观察有无菌体生长.在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的组,方法如上,没有光照.以能够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抑菌光敏剂浓度为MIC.

1.5 生长曲线的测定

分别向生长至对数期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中(终浓度为2.34×106CFU·mL-1)加入不同浓度的光敏剂(终浓度分别为1/8、1/4、1/2和1倍的MIC浓度),以不加光敏剂的菌液为对照组.各组均设置3个平行试验,孵育,光照(5 min,12.75 J·cm-2),37 ℃和150 r·min-1条件下培养,每隔1 h测定600 nm处光密度(D)值1次,每次取100 μL菌液,连续测定12 h[10].

1.6 细菌对光敏剂吸附量的测定

菌液(108CFU·mL-1)经PBS洗涤和重悬后,与不同浓度的光敏剂(0.2、0.4、0.8、1.6和3.2 μmol·L-1)孵育后,洗去溶液中未被菌体吸附的光敏剂,于裂解液(0.1 mol·L-1NaOH/1% SDS)中裂解60 min[3,10,11].测定裂解后溶液的荧光值(ex=610 nm, em=680 nm).所有试验都设置3个独立的平行组.以光敏剂完全裂解的已知浓度与荧光值间的关系制定标准曲线,测定结果以每个细菌吸附光敏剂的分子个数表示.

1.7 电动电位测定

菌液(108CFU·mL-1)经1mmol·L-1KNO3(pH 6.2)洗涤和重悬后,与不同浓度的光敏剂(0、2、4、8和12 μmol·L-1)孵育,洗去溶液中未被吸附的光敏剂,得含有光敏剂的菌液1 mL后,即刻在室温下测定菌体表面的电动电位[17,18],每组试验共有10个平行组.

1.8 细菌细胞壁受光敏剂影响的测定

用PBS将生长至对数期细菌洗涤,并重悬至D600 nm=0.1~0.3后,与不同浓度光敏剂(0.4、0.8、1.2、1.6、2.0、2.4、2.8、3.2、3.6和4.0 μmol·L-1)混匀并孵育.对照组、光照组和暗处理组均加入终浓度为5.65 mmol·L-1的荧光探针8-苯胺基-1-萘磺酸(ANS).在光照组里,光照(5 min, 12.75 J·cm-2)后加入ANS;在暗处理组,加入ANS和光敏剂,而仅无光照;在对照组里,无光照无光敏剂.每组都有3个独立的平行试验.连续测定ANS荧光值(ex=380 nm, em=520 nm)至稳定.

1.9 单用抗菌剂时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用LB培养液梯度稀释抗菌药物.对于光敏剂分别稀释为125~0.122 μg·mL-1的系列梯度浓度;对于H2O2分别稀释为2.6 g·L-1至5.1 μg·mL-1;对于PHMB分别稀释为125~0.122 μg·mL-1的系列梯度浓度.测定方法同1.4试验部分,以能够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其MIC[14-16,19].

1.10 抗菌剂联合抑菌效果的评价

在96微孔板中,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光敏剂和PHMB对细菌的联合抑菌效果,向微孔中分别依次加入50 μL光敏剂和50 μL PHMB,保持从上至下每一横行PHMB浓度分别为16 MIC、8 MIC、4 MIC、2 MIC、1 MIC、1/2 MIC、1/4 MIC、1/8 MIC;从左至右每一纵列光敏剂浓度分别为16 MIC、8 MIC、4 MIC、2 MIC、1 MIC、1/2 MIC、1/4 MIC、1/8 MIC,向每一微孔中加入菌液100 μL(终浓度为2.34×106CFU·mL-1).以不加菌液、PHMB和光敏剂为阴性对照;以加菌液而不加光敏剂和PHMB为阳性对照,各组试验均重复5次.混匀,孵育,光照(5 min,12.75 J·cm-2),于37 ℃条件下培养16~18 h观察结果,分别检测光敏剂和PHMB对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联合抑菌浓度,以能够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联合用药浓度为其联合MIC.联合抑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FIC)的效果评价:FIC=MIC甲药联用/MIC甲药单用+MIC乙药联用/MIC乙药单用.判断两抗菌剂联合抑菌效果的标准为:FIC≤0.5时,具有协同作用;0.5

1.11 数据处理

所有试验至少有3个平行组,所得数据使用mean±SD方法处理,且使用Origin 8.5和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处理.利用软件DPS v7.0和SPSS 19.0做差异显著性分析,P<0.05表示显著相关性,P<0.01表示极显著相关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ZnPc(Lys)5合成与表征结果

光敏剂ZnPc(Lys)5分子因有1条五聚赖氨酸链(图1a),而在中性溶液中带有5个正电荷,利用反相柱C18高效液相色谱纯化,由100% MeOH/TFA所筛选,得到高纯度的光敏剂(图1b)[12].在DMSO溶液中,该光敏剂的UV/Vis吸收波普在678 nm处有1条Q带,而在610 nm处有一条弱带(图1c)[3].光敏剂单线态氧的量子产率值为0.63±0.02[12].

a:分子结构;b:在C18 HPLC反向柱中纯化(纯度>95%);c:1 μmol·L-1 ZnPc(Lys)5在DMSO溶液中的UV/Vis吸收波普.图1 ZnPc(Lys)5的表征Fig.1 Characteristics of ZnPc(Lys)5

2.2 细菌对光敏剂吸附动力学结果

P<0.01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图2 细菌对光敏剂ZnPc(Lys)5的吸附动力学曲线Fig.2 Binding kinetics of ZnPc(Lys)5 on bacteria

由细菌对ZnPc(Lys)5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图2)发现:大肠杆菌在第3 min时即可达到对光敏剂的饱和吸附,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却在第5.5 min达到对光敏剂的饱和吸附(图2).因此,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比,大肠杆菌对该光敏剂的吸附速率更快.在以下试验中,ZnPc(Lys)5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孵育时间分别是3.0和5.5 min,以达到对该光敏剂的饱和吸附效果.

2.3 抗菌活性结果

通过对光敏剂抑制菌体生长时MIC值的测定,来检测光敏剂抗菌活力的大小.向菌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光敏剂,孵育,在洗涤组,洗去未被菌体吸附中的光敏剂;在非洗涤组,保留未被吸附的光敏剂.经光照后,温育培养.在洗涤组中,光敏剂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MIC值分别为25.31和6.33 μmol·L-1,在非洗涤组,MIC值分别为1.58和0.79 μmol·L-1.而对于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组,氨苄霉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时的MIC值分别为7.57和484.65 μmol·L-1,卡那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金大肠杆菌生长抑制的MIC值分别为201.13和201.13 μmol·L-1.结果表明,与抗生素相比,光敏剂对细菌生长时的抑制能力更强.此外,与未洗涤组相比,洗涤组光敏剂抑制细菌生长时的MIC值明显增大,其原因可能是:(1)溶液中的光敏剂而后又被吸附到菌体表面;(2)活性氧在菌体表面破坏而产生一些孔洞,被菌体吸附或未被菌体吸附的光敏剂通过这些空洞进入细菌内部,造成对细菌更大的损伤作用.

2.4 生长曲线测定的结果

测定没有光敏剂和含有不同浓度光敏剂菌液的D600 nm值,比较细菌的生长曲线.向菌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光敏剂,孵育,光照,每隔1 h取100 μL菌液测定.结果显示:抑制细菌的生长曲线具有光敏剂的浓度依赖性(图3).对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相同的时间时,随着光敏剂浓度的增加(从0至1倍的MIC),测得的D600 nm值减小.并且与光敏剂浓度1/8 MIC和1/4 MIC、1/4 MIC和1/2 MIC的D600 nm之间的差值相比较,没有光敏剂和光敏剂浓度1/8 MIC、浓度1/2 MIC和MIC时的差值更大,表明光敏剂五聚赖氨酸酞菁锌具有理想的抗菌效果.

a:金黄色葡萄球菌;b:大肠杆菌.P<0.01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图3 不同浓度光敏剂处理时细菌的生长曲线Fig.3 S.aureus (a) and E.coli (b) growth curve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S

2.5 不同细菌对光敏剂的吸附量

P<0.05具有显著相关性.图4 细菌对ZnPc(Lys)5的吸附Fig.4 Adsorption of ZnPc (Lys) 5 by bacteria

P<0.05具有显著相关性.图5 ZnPc(Lys)5在洗涤之后对菌体表面电动电位的影响Fig.5 ZnPc (Lys)5 influence on the electric potential of the bacteria after washing

向菌液中加入不同浓度光敏剂,温育,洗涤,裂解于0.1 mol·L-1NaOH/1% SDS中60 min后,测定每个细菌吸附光敏剂分子数.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光敏剂浓度从0.20 μmol·L-1增加到3.16 μmol·L-1,每个细菌所吸附的光敏剂数量也逐步增加(图4).每个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吸附的光敏剂分子数从(0.64±0.05)×105个升至(8.66±0.44)×105个;而对于大肠杆菌,光敏剂的分子数则从(0.41±0.05)×105个升至(5.36±0.21)×105个.试验结果表明:在光敏剂浓度相同时,对于每个细菌而言,金黄色葡萄球菌吸附的光敏剂分子数量比大肠杆菌的多.可能因为,与大肠杆菌表面的脂多糖相比,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的磷壁酸具有更多的负电荷数量,从而能够吸附更多带有正电荷的光敏剂分子.试验结果与光敏剂抗菌活性的测定结果相符合,也与陈卓等的试验结果(每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吸附大约105个光敏剂分子)相一致[3].

2.6 光敏剂增加细菌表面正电荷

在中性溶液中,菌体表面带有负电荷,而1个ZnPc(Lys)5分子则带有5个正电荷,因此可以通过静电作用而被吸附到菌体表面.菌液(108CFU·mL-1)与不同浓度光敏剂混匀,孵育,洗涤,测定菌液的电动电位.结果显示:没有加入光敏剂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的电荷量分别为(-32.93±1.02)和(-28.3±0.51) mV;随着光敏剂浓度的增加,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的电荷数也逐步增大(图5).因而,结果表明,光敏剂能有效地中和菌体表面的负电荷数,此结果与细菌对光敏剂吸附量的试验结果相吻合.

2.7 光敏剂对菌体细胞壁的影响

借助荧光探针8-苯胺基-1-萘磺酸(ANS)测定菌体壁的受损程度.ANS的荧光在水溶液中被猝灭,而在疏水环境中则表现出较强的荧光强度(ex=380 nm, em=520 nm).当菌体的细胞壁受损后,荧光探针ANS会进入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环境中,而表现出荧光增大的现象.向菌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光敏剂后,再加入ANS荧光探针,孵育.在光照组,需要光照后,再加入ANS,以避免其被活性氧所破坏而导致荧光降低.通过荧光值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随着PS浓度从0.40至4.00 μmol·L-1的升高,在光照组的荧光值也逐步增大.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值从1 173 a.u.±23 a.u.逐步升高到2 279 a.u.±31 a.u.;而对于大肠杆菌,荧光值则由1554 a.u.±35 a.u.升高到2587 a.u.±67 a.u.(图6).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光敏剂浓度的增加,细菌细胞壁的受损程度也增加.

P<0.01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图6 在光照时,ZnPc(Lys)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和大肠杆菌(b)细胞壁的影响Fig.6 Effect of ZnPc (Lys)5 on the cell wall of S.aureus (a) and E.coli (b) during illumination

2.8 抗菌剂单用测定结果

在抗菌剂单用时,H2O2和PHMB抑制大肠杆菌生长的MIC值分别为41.07 和7.81 μg·mL-1;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的MIC值分别为20.54和7.80 μg·mL-1.与阳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比,阴性菌株(大肠杆菌)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外膜,而此外膜可减少抗菌药物对细菌的伤害.因此,大肠杆菌比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剂表现出更强的耐药性.

2.9 抗菌剂联合抑菌测定结果

因为ZnPc(Lys)5带有正电荷,且是借助ROS达到杀菌目的,所以评价光敏剂分别与H2O2和PHMB的联合抗菌效果,以确定活性氧或正电荷在PS抗菌中的分别作用.测得光敏剂分别与H2O2或PHMB的联合抗菌作用结果(表1),发现光敏剂和PHMB对大肠杆菌的最低联合抑菌浓度分别是0.98和3.91 μg·mL-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0.24和1.95 μg·mL-1(表1).从而可知,对于大肠杆菌,1≤FIC=1<2,光敏剂和PHMB表现出相加抗菌作用;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FIC=0.5≤0.5,光敏剂和PHMB表现出协同抗菌作用.结果表明正电荷的引入没有促进光敏剂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却促进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表1 药物最低联合抑菌浓度Table 1 Minimum combined bacteriostasis of the drugs μg·mL-1

同理可知,对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光敏剂和H2O2均表现出协同抗菌作用,因而H2O2能够增强光敏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生长作用.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随着光敏剂浓度的增加,菌体对光敏剂的吸附量增大,菌体表面的电动电位也增大,从而对菌体壁的破坏程度也逐步增加.通过对联合抗菌效果的评价,H2O2与光敏剂具有协同抗菌作用;PHMB和光敏剂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协同抗菌效果,而对大肠杆菌具有相加抗菌效果.

在ZnPc(Lys)5的杀菌过程中,通过静电作用被吸附到菌体表面.光敏剂经光照后产生ROS,在细菌表面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可能会破坏菌体表面而形成一些孔洞;此外,光敏剂也可能穿过这些孔洞,进入细菌内部,从而增强了对细菌的灭活作用.

根据文献报道PHMB因富含正电荷而具有高度表面活性作用,易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而粘附于带有负电荷的细菌表面,损伤细菌细胞膜,改变细菌渗透性,最终使细菌破裂而死亡.在PHMB和ZnPc(Lys)5的联合抑菌中,对大肠杆菌具有相加抗菌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协同抗菌作用.因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所以大肠杆菌的外膜的可能会使ZnPc(Lys)5分子快速地进入或者通过外膜,与PHMB不能相互影响抗菌效果,使ZnPc(Lys)5和PHMB相互独立地发挥抑菌作用[21,22],从而表现出对大肠杆菌的相加抗菌效果.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较厚(15~80 nm)[23],使得ZnPc(Lys)5和PHMB可能都聚集在菌体表面[24],发挥协同的抗菌作用[20-22].

猜你喜欢

光敏剂菌体菌液
菌体蛋白精养花鲢高产技术探析
多糖微生物菌液对油菜吸收养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响
一、二代光敏剂光动力疗法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应用*
光动力治疗中提高光敏剂靶向性的研究进展
Bonfire Night
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通过吸光度值测定菌液浓度的方法研究
具有生物靶向和特异性激活光敏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菌体蛋白水解液应用于谷氨酸发酵的研究
黄芩苷对一株产NDM-1大肠埃希菌体内外抗菌作用的研究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C51-17株在疫苗效力检验中保存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