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式教学在建筑学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成果
2018-10-11马晓鸣赵艺源刘诗瑶
马晓鸣 赵艺源 刘诗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自从我校开始进行互助式教学实践以来,我校共进行了两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建筑设计是三个学科的基础,培养学生对基本空间的组织与设计能力,进一步推进我院建筑学、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互助式教学的深化和成果影响力。
2017年我校教师李寒老师发表的论文《建筑学与风景园林互助式课程教学改革》中谈到了,园林建筑设计课堂教学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之间应进行配合,并谈到了自然与场地相互融合一起,并注重人文精神和材料的结合。但这些只仅仅是前期的构想。在两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一些实践经验为本校及国内同类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内提供参照,将建筑学的系统培养优势转换为风景园林学科的教学基础,从而促进两个学科设计课的融合贯通。
1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点
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共选取几组学生进行互助式教学。选取的课程为建筑学二年级的上学期的小住宅课程设计,下学期的幼儿园课程设计;三年级上学期的山地旅馆课程设计,下学期的大学生活动中心课程设计作为主要的结合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方面我们选取了风景二年级的小品建筑与小游园、小住宅与生活庭院,三年级的幼儿园与游憩空间作为课程的结合点。旨在如何使建筑学学生在设计小住宅、幼儿园、山地旅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中能有有效的认识到风景园林专业预支配合的重要性,并且明确在建筑设计中应系统的考虑如何营造出适宜的景观环境,将风景园林的生态和美学理念转换、融合,植入至建筑学的设计理念中去。同样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建筑的功能空间如何协调排布。要学会有意识的培养对建筑的认识。
1.1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专业在前期场地调研过程中的结合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采用了一下方法:
(1)抽调每个专业十人左右为实验组,在课程教学中贯穿建筑学基本教学理念,即对尺度、规模、功能和空间的基本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大约两周左右的时间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别进行相关调研。在调研中建筑学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中要充分了解到小住宅的功能需求、家具尺度、外环境庭院需求、业主的定位需求等;幼儿园设计中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尺度需求、幼儿家具尺度等;山地旅馆设计中了解山地的特性、当地的地域文脉特点、旅馆建筑的特性、旅馆建筑所需的景观特点;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中了解大学生的运动、交往、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行为特点,如何在给定的项目地区将这些特点应用到建筑设计以及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去。并将这些资料进行整合,提取出较为精炼的部分为之后的设计提供基础材料基础。再次过程中两部分学生进行专业间的交流,共同完成各类分析图的绘制(如图1)。
(2)设计初期阶段强调与环境的结合,达到与环境融合的目的,以不破坏生态及原有风景为最低要求。这个问题在山地旅馆的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课程设计中选取的山地为甘肃炳灵丹霞风景区内的丘陵丹霞地貌,和陕西太平沟的丘陵地貌。两个地貌的共同之处为坡度在10~20°之间,植被较为丰富,并且存在较为优美的自然环境。因此如何利用山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原有的自然景观成为了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在建筑学同学调研学习如何利用山地排布建筑空间功能的同时,风景园林的同学就山地的地貌、植被状况、坡度大小、土壤水文状况以及基地原有的自然景观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双方学生对基地原有状况有着较为深入的探讨。为以后的设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图2)。
图1
图2
1.2 前期设计中两个专业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
前期设计中我们主要以徒手草图和“草模”两种形式来完成。建立由“场地——游憩——风景”的认知能力建构训练以及建立由“简单——复杂——整合”的综合能力培养训练。建筑学学生善于布置建筑功能空间形态,往往忽略自然环境设计,而风景园林学生对建筑的功能形态认识不足,但十分擅长完成各种小环境小景观。于是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第一步各自完成各自的初步构思,第二部将两个专业的图纸进行重叠。第三部再次深入讨论将两套方案进行有效的取舍,最终共同完成方案草图的绘制(如图3)。其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刘永德教授对我们进行了十分耐心的指导。并在学生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十分精彩的调整。
1.3 利用空间和景观搭配的手法进行课程设计
依托地域自然生态与文化环境特点,我们将最终的方案进行调整。这里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建筑学学生利用材料和造型的手法将建筑实体进行深化设计。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利用铺地材质、树种配置以及原有自然景观的利用进行精细化设计。并且两个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沟通在建筑的造型和景观配置的层次上都进行了有效的调整。成果要求中最终确定的方案不仅有建筑方案设计,同时应具备环境设计、植物设计、场地设计,使建筑与环境、地形结合后能成为可被观赏的风景(如图4)。
图3
图4
2 建筑学与风景园林专业获得的教学成果
历经两年的教学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每一次课程答辩都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在设计课程结束后,我们将优秀的学生作品挑选出来再次进行多次调整和修改,参加各项建筑类和风景园林类竞赛,并多次获取奖项。
2.1 完成的课程设计
两年的时间内我们共完成小住宅设计、幼儿园设计、山地旅馆设计、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共计四个课程设计。其中小住宅设计和山地旅馆的设计能够与最为突出的体现出两个专业的结合之处。其中卢同学的作品最为精彩,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结合的问题。整个景观系统十分完整。并且考虑到基地所在的西安属于寒冷地区,在建筑热环境设计上也能做到充分的考虑。能够较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要求(如图5)。
图5
2.2 获得的相关奖项
在两年的进程中我们指导的学生共获得九个奖项。其中在“园冶杯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获得二等奖的同学一位,三等奖两位,荣誉奖五位。一组同学获得“光明小镇-迳口社区改造提升设计竞赛”优秀作品奖并获得优秀作品奖。这组作品最终被选中最为实际项目进行建设,也印证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建筑学与风景园林专业互助式教学的必要性。
3 总结建筑学与风景园林专业互助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在方案构思初期产生的设计矛盾
在方案构思之初,建筑学学生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存在较多设计理念上的冲突,一个是注重功能形态,一个是注重原有的场地地形条件。在小住宅的设计中风景园林学生多喜爱在沿湖方向设计建筑小品,但往往忽略掉会对建筑的南向采光进行遮挡。建筑学学生在设计山地旅馆时常常以破坏原有基地的地形地貌外代价。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教师指导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取舍。以求满足双方的设计需求。
3.2 在方案后期产生的设计矛盾
方案后期设计中则需要引入文脉、材质、树种等方面进行设计,两个专业的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拿捏得住材质又忘记造型,调整完小的景观节点又发现对建筑物产生了不良遮挡或者是造成了不良的路径迂回。需要反复调整以求多方面平衡。
4 结语
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两部分学生均能够对对方专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建筑学学生能够认识到景观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二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建筑的功能空间在组织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专业性知识更加全面,协同配合能力大大加深。提高学生就业基点、增加更多就业机会。以及各种景观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建筑设计基本原理,掌握实体空间环境设计构思的专业基本技能。在此也大大增加了两个专业老师之间的配合程度,增加了学科之间的有效交流。
5 致谢
在此我仅代表我个人对我们两年以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出贡献的老师和学生进行感谢。尤其要感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学督导刘永德教授,感谢他以86岁的高龄依旧亲自为我们徒手绘制示范图例,并开展多次课堂讲座为我们进行指导。感谢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学院的林永乐教授,多次现场指导学生的设计。两位教授的指导令我们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