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型枕在神经科介入术后制动腰背部酸痛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2018-10-11,,
, ,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8例~16例,病死率超过40%,致残率超过33%[1],其中脑动脉瘤和脑动脉畸形是引发SAH的重要病因[2]。在脑动脉瘤病人和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的临床效果有较大差异,其中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开颅夹闭术的治疗效果,且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3]。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及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精度高,已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4]。由于术后需要制动患肢,病人术后常有腰背酸痛及伤口局部皮肤坏死的并发症[5]。病人在全脑造影术后及介入术后需要协助翻身,翻身对术后缓解腰背部酸痛及预防压疮有重要意义。R型翻身枕是用于保护长期卧床者、肢体活动受限或制动者、肢体感觉障碍等病人皮肤的完整性[6]。可有效维持侧卧位30°,预防压疮发生。枕头侧面呈直角梯形状,梯形上底宽5 cm、下底宽25 cm、高15 cm,枕头长50 cm,斜面与水平面呈30°角,且斜面为波浪状,状如“R”型。有研究表明,R型翻身枕移位率和变形率低于普通软枕,R型枕有效卧位保持率高于普通软枕[7]。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对全脑造影术后病人应用R型翻身枕翻身,缓解病人术后因手术肢体制动产生的腰背部不适,提高病人术后肢体制动期间舒适度,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2017年4月—2017年6月在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介入病房行股动脉穿刺造影和介入术后病人102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1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6岁;②体重≤100 kg;③行全脑造影或手术后;④意识清楚,能进行言语沟通交流,有应答能力,无认知障碍;⑤无腰背部疾患;⑥自愿参加者。
1.2 干预方法
按照抽签法将病人分至两组,如病人中途不愿意配合,即终止研究。
1.2.1 试验组
于术前1晚告知R型枕的使用方法且进行翻身训练。①病人于手术后回到病房,测量病人生命体征,安置病人平卧位,记录术中情况,并用记号笔标记压迫器位置。②术后2 h后病人清醒,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开始为病人于手术侧肢体垫R型枕,翻身时压紧穿刺点,向未穿刺侧翻身,护士一手托住病人背部,一手将R型枕30°侧插于病人腰背部,使病人背部躺于R型枕斜面上。保持床铺清洁平整。保持髋关节伸直,并记录病人腰背部酸痛评分,询问病人有无不适,观察压迫器情况。③术后4 h为病人撤去R型翻身枕,病人恢复平卧位,询问病人腰背部酸痛有无改善,观察压迫器情况。④术后6 h为病人垫R型枕,方法同前,并观察压迫器情况,协助医生拆除压迫器,询问病人腰背部酸痛情况。⑤术后8 h为病人撤去R型翻身枕,观察病人皮肤情况,询问腰背部酸痛的评分。
1.2.2 对照组
护士进行术后常规护理。①局部麻醉病人: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吸氧24 h,常规补液,嘱病人多饮水,以排出造影剂,嘱病人术后肢体制动6 h,绝对卧床24 h。术后每2小时摸足背动脉1次。②全身麻醉病人:每2小时检测1次意识和瞳孔,监测生命体征,吸氧24 h,保留导尿24 h,术后常规补液,于术后6 h嘱病人多饮水,以排出造影剂,嘱病人术后肢体制动6 h,绝对卧床24 h。术后每2小时摸足背动脉1次。
1.3 观察指标
①一般资料:包括病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平时睡眠习惯、疾病诊断,病程、麻醉方式、手术入路、手术方式、既往史及留置尿管等情况。②压迫器移位情况:术后及时标记压迫器位置,使用记号笔在压迫器周围画3条线,固定一个平面。③酸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评估病人术后2 h、4 h、6 h、8 h疼痛。0分表示无痛,1分~3分表示轻度疼痛,4分~6分表示中度疼痛,7分~10分表示重度疼痛。④压疮发生情况:在术后8 h观看病人皮肤状况,根据临床皮肤压疮分期,观察病人是否有皮肤压红。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病人腰背部酸痛评分为重复测量指标,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保证测量准确性和一致性,所有研究者均经过统一培训,合格后方能参与研究。研究者于术前1日或术日通过询问病人并通过查阅病例,收集一般资料;于术日,对病人进行疼痛评分和皮肤以及压迫器的观察。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分别为16岁~76岁(55.35岁±11.33岁)、16岁~76岁(51.86岁±13.85岁),其余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基本资料的比较 例(%)
2.2 压迫器移位及皮肤压红发生情况
两组病人均未发生压迫器移位的情况,皮肤压红发生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皮肤压红比较 例(%)
2.3 腰背部酸痛评分结果
术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腰背部酸痛评分于2 h、4 h、6 h、8 h测量依次为(3.92±1.41)分和(2.75±0.89)分,(2.16±1.03)分和(3.55±0.99)分,(1.80±0.80)分和(4.96±0.99)分,( 0.75±0.03)分和(5.41±1.42)分。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检验,试验组使用R型枕,可以有效减轻病人腰背部酸痛(P<0.05)。详见图1、表3。
图1两组腰背部酸痛评分结果比较
表3 介入术后病人腰背部酸痛评分方差分析
3 讨论
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脑内动脉瘤破裂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危及生命,开颅夹闭或切除动脉瘤手术创伤大、风险高、病人痛苦大,介入治疗有住院时间少、创伤小、恢复速度快、死亡率低等优点,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心理与身体上的折磨与痛苦低于常规临床治疗,增加病人存活率,改善病人家庭的生活质量[8]。颅内动脉瘤中大约90%的病人可以通过栓塞术进行治疗[9]。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在颅内外血管狭窄、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以及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价值[10]。
3.1 R型枕对压迫器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经皮股动脉穿刺进行微创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术后需要加压包扎伤口。过去采用绷带加压包扎和沙袋加压包扎会增加病人的卧床时间[11],而使用DA-I-L型压迫器可以减少病人卧床时间,病人采用压迫器加压包扎需要十分小心,一旦压迫器移位就会引起伤口出血、渗血或者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甚至危害病人生命。本研究旨在改善病人术后不舒适,且不会对病人造成损伤。
3.2 R型枕对病人皮肤的影响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及营养紊乱,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和坏死,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2]。神经介入术后,病人需肢体制动6 h,绝对卧床24 h,病人由于害怕术侧肢体弯曲引起伤口出血,情绪紧张,不敢活动。有文献报道,当骶尾部受压8.0 kPa~9.3 kPa,肩部受压4.0 kPa~6.0 kPa,坐骨粗隆11.3 kPa~15.0 kPa,皮肤持续受压2 h即可发生压疮[13]。所以帮助神经介入术后病人定时翻身,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有文献报道,人体在侧卧位30°时身体受压面积最大,压力被分散,局部所受压力变小,不易发生压疮[14]。R型翻身枕的角度为30°,符合预防压疮的理念。病人术侧肢体需要制动6 h~8 h,一直处于平卧位会增加病人术后压疮发生率,而本研究使用R型翻身枕在病人介入术后2 h、4 h、6 h和8 h为病人翻身,本研究结果显示,制动病人使用R型枕翻身可以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P<0.05)。
神经介入术后病人由于肢体需要压迫器加压包扎6 h,制动6 h,并且绝对卧床24 h,病人因为长时间平卧会增加乳酸的堆积,引起腰背部酸痛感觉。使用压迫器进行加压包扎,会造成术侧肢体的活动受限,如果术后由护士协助病人翻身变换体位,不仅可以预防压疮的发生,也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腰背部酸痛情况。若使用传统枕头协助病人翻身,起不到支撑作用,不易保持髋关节伸直,但是R型枕形状固定,斜面与水平面夹角为30°[15],内芯为特制海绵,柔软、弹性足、质量轻、软硬适中,斜面波浪设计能够贴合病人躯干,垫于病人腰背部或臀部时,病人感觉舒适,且不易移位及变形,可持续支撑体位。本研究发现,使用R型枕可以有效缓解病人术后由于制动不能翻身引起的腰背部酸痛(P<0.05)。
4 小结
使用R型枕协助病人翻身并保持有效体位,可以有效改善病人腰背部酸痛,且不会对病人造成损伤,从而增加病人住院期间舒适度和改善病人住院质量。R型翻身枕价格适中,可以有效改善病人术后不舒适。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建议在今后研究中,采用随机化抽样,扩大研究范围,多中心合作使研究对象有较好代表性,使其研究结果可以推广使用。本研究术后观察指标较少,后续研究可以增加R型枕对病人术后尿潴留是否有影响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