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万茂:我只是一个教育的服务者
2018-10-11文/
文 /
漫步在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和华茂国际学校,仿佛置身于大学的校园。草木苍翠,流水脉脉,洋气的教学楼、典雅古朴的美术馆、未来感十足的科技馆,端庄大气的校园环境与朝气蓬勃的华茂师生相得益彰。操场上,足球队的孩子们猎豹似地奔跑着,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感染着我们,生动地诠释了这所学校的活力。这片占地足有500亩的学校,如一方沃野,使梦想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
而这一切,源于一位老人徐万茂。他是华茂教育集团创始人,也是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常客。年逾古稀的他本该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每日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学校,为中国民办教育走向世界而殚精竭虑。在他的领导下,华茂教育集团的蓝图徐徐铺开。他以“重资产办教育”的气魄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也因此获得了2017年胡润终身成就奖,但他只说自己是教育的服务者。
情系教育,以教育为终生使命
徐万茂以实业起家,从一个小小竹编厂的技术员成长为如今的集团董事长。在他的眼里,其中的艰辛不值一提。如今,他专注于践行教育梦想,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源于他对教育的独特体验。这还要追溯到他曾经的一段经历。
徐万茂的祖辈重视教育,在那个家家户户都揭不开锅的年代,父亲毅然为他请了6年的私塾先生。父亲临终时嘱托徐万茂:不要忘记教育。这份沉甸甸的嘱托他一直铭记于心。一次,他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远远不及外国学生,好奇的他前往学校调研,发现学生根本就没机会动手创新。他尝试通过教具来改变现状,突破重重阻碍,历时八年,旨在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劳技教育用品“七色花”出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他领导的竹编厂也转型为文教器材厂。这一段经历让徐万茂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徐万茂坚持“企业跟着教育走”,以教育为终生的使命。20世纪90年代中期,房地产借势而起,华茂集团也面临重要的抉择:是投资房地产还是投资教育?而彼时宁波的鄞县正规划建造一座新县城,亟须公共教育配套。当所有人以为徐万茂要用政府拨给他的一块地发展企业时,徐万茂主动提出办学校。在一片反对和质疑声中,徐万茂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昔日风雨如晦的年代,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华茂是从劳技校园课教具起家的,要取之于教育,反哺于教育;何况从长远发展看,办好教育利国利民也利己。他力排众议,拿出6.5亿投资建设华茂外国语学校。在他的力主下,现代、典雅的华茂校园开始拔地而起。1998年,华茂集团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共建华茂外国语学校,并于次年秋季招生;不久,又创办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龙游华茂外国语学校。2015年,宁波华茂国际学校独立建校。
徐万茂深知,仅靠一流的硬件设施是办不出一流教育的。民办教育的方向在哪?这是始终萦绕在徐万茂头脑中的问题。他敏锐地注意到当下的教育过分注重应试,忽视学生创造力培养,忽视艺术美学熏陶,而在徐万茂看来,创新思维与艺术息息相关,艺术可以激发人的思维。于是,他另辟蹊径,从艺术教育入手,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他花巨资,请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设计建造了华茂美术馆,将手里数千件藏品悉数拿出,放在美术馆。
徐万茂认为,艺术教育不应停留在技艺的培养上,美育不是技能的手手相授,而是在可感的审美中完成心灵的涵养。言传身教者不一定是身边的人,一个大师的作品摆在那里,学生在欣赏和领悟后,通过模仿、学习和研究,同样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欣赏美术作品,就是在与大师对话,在一幅幅画中发现美,于无声处育人。徐万茂希望“学生个个懂艺术”,人人都有创新思维。
这座濒水而立的美术馆,一砖一石都透着传统江南民居的味道,其本身就承载着美育的功能。“美术馆不仅向学生开放,也向社会公众开放。”徐万茂说。有人来学校参观,如果没有听到美术馆“富丽堂皇”之类的话,他反而会很高兴,“我的目的达到了,我希望社会公众也能走进美术馆,与大师对话,关注艺术。”徐万茂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接触到美,又推动美育融入公众,其“馆校共育”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在徐万茂的努力下,美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独享,而走向了日常生活,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风物长宜放眼量”,与艺术教育同样重要的还有前沿的教育理念。2016年,东钱湖教育论坛落成,徐万茂力求打造教育界的“达沃斯”。在他眼里,“东钱湖教育论坛不是简单地搞几个会议,也不是一个会议开完就算了,而要深入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以教育理论研究推动教育实践”。徐万茂希望,把东钱湖教育论坛打造成世界级的教育论坛,成为世界教育人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国和世界人文交流基地,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技术和装备的展地,成为国内国际教育研究机构、教育社团组织高端的交流平台,能够吸引国内外教育学界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大师在此汇聚一堂、畅所欲言,让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在论坛上碰撞出炫目的火花。
另辟蹊径,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民办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当下的教育市场上,公立学校依然备受青睐,民办学校如何突围?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是差异化的社会,民办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创办特色教育,创新管理体制,走有别于公办学校的差异化道路。
“一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文化,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特色,一个班有一个班的文化。”徐万茂认为,民办教育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品牌。为此,华茂教育集团秉承“承认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的十六字办学理念,承认、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办学之路。在分类上,学校开设了艺术、体育以及新高考的七选三等20多门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分层上,实行分层教学、分层备课、分层评价;分项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人文社科社团(如文学社),科学创新类社团(如航模、建模、学科类竞赛),传媒艺术类社团(如合唱社、管弦音乐社团),体育竞技社团(如足球、篮球、乒乓球),多彩的社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有差异,老师亦是如此。“共性教育是偷懒的,只有特色鲜明的教学才能培养个性鲜明的学生。”徐万茂不赞成一个老师三年包教到底。他认为,教师的资源应该是共享的;一届学生由一个老师从高一带到高三,学生只能接受一种思想,而多个老师的教学,彰显不同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教学风格,会给学生不同的影响。他提倡走班制,避免师生形成定式和依赖,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受益终身。对此,华茂国际学校校长叶斌解释说,比如布置作业,同一个主题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阅读资料,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并且动态调整差异化标准,在平时记录、观察,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
徐万茂主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为什么要让一张考卷决定学生的未来?”学生的精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现在的闪光不代表未来的成功。因此,他要求华外的二十年校庆要邀请全体学子返校共贺,而不仅仅是那些优秀的学生代表。
谈到教学模式的改革,徐万茂颇为感慨:改变教师的想法是最难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老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了,课堂上45分钟完全属于老师,没有一丁点时间留给学生。所以徐万茂更欣赏有开拓性的老师。他提出,拿着一本书不肯放、照本宣科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共性发展中个性的部分,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华茂外国语学校致力于挖掘学生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专长,对于美术、音乐、传媒等方面有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将其编入艺术特长班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注入活力。
在徐万茂眼中,教育没必要搞得太复杂,也不能搞机械化生产。为此,他提出深化课程、课时、课堂的“三课”改革,优化教风、学风、班风“三风”建设。在他的倡导下,华茂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突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要求;二是校本课程特色化,着力打造双语教育、艺术教育和社团特色,实现特色强校目标,合理配置课时,构建生本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在教风建设上,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和谐共进的教师团队,强化双向选择、团队作战和团队考核;做实备、教、批、辅考等教学常规,向常规要质量;统一思想,弘扬正能量,同时颁布了《华茂外国语学校教师十条禁令》,引导教师爱岗敬业、爱校如家。在学风班风上着力于通过学生会和团委建设,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强化学生自律意识。
从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徐万茂的华茂教育集团成为素质教育真正落地之处,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成长通道。不过,他的“野心”还不止于此。
面向国际,培养全球视野的学生
“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开放。”徐万茂很早就意识到“走出去办学”的重要性,当年那个四明山上敢想敢闯的小伙子,正是看到了国际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广交会上亮出极具中国特色的竹编工艺品,打开了外贸出口的大门。徐万茂的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感,在教育领域,他产生了“办立足本土的国际化教育”的想法。徐万茂对此这样解读:教育要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华茂的学生要学习中国本土的文化,心系祖国,服务祖国,这是教育的根本性大问题。
华茂外国语学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他们以“双语课程”为特色,实现小班化授课。双语课程是华茂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亮点,是课程转型升级的产品。在华茂外国语学校,双语教育不仅是语言课程,更是文化。它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致力于锻炼培养学生合作、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等能力,以期培养学生兼具东西方文化之长,成为对事情有洞察力和决策力的独立的人,使他们在成年后不仅能走出去,更要能回得来,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他人,用中国人的力量去影响世界。这是华茂教育集团着力打造的教育特色和品牌,也是徐万茂培养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教育实践之一。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一般的双语班每班有40多个学生,一周英语课不过3~4节。华茂的双语班性价比高,小班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开口说的机会。双语班每年都要排着号报名,还不一定能排上。”
华茂国际学校地处开放型城市宁波,他们紧跟宁波改革开放的步伐,呼应城市国际化的要求,引入“十五年一贯”的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国际文凭课程)项目,成为目前浙江省唯一一所从IBPYP到DP课程体系的学校。华茂国际学校有130多个老师,54位外教,学生760余名,其中外国学生约300人。“国际学校的IB课程,立足本土,是国际学校自己研发的知识产权项目。”华茂国际学校叶斌校长向记者强调,“中国的学生要具有中国心、中国魂,要对自己的国家认同,外国的学生要对中国和自己国家的认同。”叶斌表示,华茂国际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能和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人平等地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拥有文化自信。
华茂国际学校的课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如在IBPYP感知中国文化的课程中,以“我们如何表达自我”为主题,延伸体验“艺术家有特别的方式表达自我”,通过阅读齐白石、冼星海、马良等艺术家的海报,欣赏《清明上河图》、福建土楼等艺术作品,通过参观华茂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直接感受大师的创作,或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大师亲自授课,聆听大师的教诲,最后安排学生创作自己的书画作品,以表达自我。学生的中国情怀不是空洞的,而是建立在对中国全方位、多维度的理解之上。
开放包容是国际教育本土化的另一个特点。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共同对学生负责。学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很“接地气”,叶斌举例,课程摒弃了枯燥的说教,采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英文版)、学习毛笔字、认识圣人先哲等软性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学中他们特别强调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强化互相认同学习的过程,逐步树立文化自信。叶斌强调,学校为国际学生提供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的机会,而不是建立几堵围墙进行“圈地”。老师在工作中有成就感,学生在学校里有幸福感。
徐万茂打破了传统国际学校“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着意营造中外学生友好和谐的氛围。国际学校一名匈牙利学生,在来中国之前,认为中国人“有陋习,态度不友好,歧视外国人”,在这学习3年后,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主动提出回匈牙利要宣传中国。叶斌告诉笔者,这里的学生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有文化自信,有一颗包容的心,无论是否是中国国籍,都具有国际视野。
胸怀世界,放眼未来,徐万茂以长远的眼光,前瞻性的布局推动教育事业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着眼未来,做独一无二的教育
做教育,徐万茂依旧埋头苦干,不理会外界的喧嚣。有人说徐万茂太傻,可徐万茂初心,更大手笔地投入教育。华茂外国语学校的校长况文鹏尊敬地称徐万茂为“老先生”。况文鹏曾经是广东省几所民办学校的带头人,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回忆来华茂教育集团应聘的那一天,他仍难掩激动:“我只跟董事长谈了几个小时就决定在这干下去了。徐万茂董事长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办学理念与我对教育的思考不谋而合,华茂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在况文鹏眼中,走出校门的华茂学子是“双眼放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创新性,有思想,会主动学习,有社会担当和责任感。
华茂的学生是阳光的,自信的,他们心怀感恩,有团队精神。徐万茂认为,团队精神是最重要的,“学生不要只顾自己低头思考”,徐万茂如是说。他对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不局限于升学和就业,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现在教育越搞越大,越做越大,到处在办学校、做基地,而华茂教育的定位是未来教育,我们不能停留在现在,必须研究未来的教育。要依据教育规律设计未来教育,以教育串联产业。我们的教育梦想是独一无二的。” 对星辰大海的向往,必须脚踏实地的付出行动。“不是用嘴巴讲讲,每一个问题都要去做”,徐万茂教育改革的魄力不减当年,投资规模更大、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华茂未来教育小镇”的宏伟构想历经十几年的酝酿,正在落地实施。他说,教育是漫长的工程,华茂教育不以年为计算单位,而是以代来计算。
峥嵘岁月,商场上硝烟弥漫的往事早已远去。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以“教育的服务者”自谦,在谈办教育时他总是神采奕奕,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单纯,一种坚定,一种情怀。这是他对教育痴心不改的初衷,是他对“百年华茂”的成竹在胸,还有他对国家复兴、民族昌盛的期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