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能力国际比较研究”成果报告

2018-10-1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大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研究型创新能力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负责人陈晓宇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 题“高校创新能力国际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AIA120003),日前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推动文明进步和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当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90年代开始的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都解放了农村和城市的生产力,大大调动了社会生产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取得了持续的快速增长。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在进一步发展提高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自然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等突出的矛盾,过去经济建设中投资驱动、资源高消耗、污染严重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被证明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要建成中国特色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006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01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从国际经验看,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知识创新最重要的源头,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次占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总人次的 3/4 左右。在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迈向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校科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这些成果都为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高校发表的科技论文,被 SCI 和EI 收录的均占全国的70%左右。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方面,高校获奖项数分别占全国的 1/2、2/3、1/4 以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产出和获奖情况的优势更加明显。高校还以科研为重要途径,培养和凝聚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能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仅培养出一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尚未培养出菲尔茨奖获得者,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原始创新科技成果也不够多,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成果更是稀少。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构成了我国科技队伍和人文社会科学队伍的主体。据 ISI 统计我国科技论文总量已居世界第二。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方面取得了快速的提高,但与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的差距仍十分显著,如2016年中国论文高被引科学家有175名,其中中国大陆科研院所和高校为136名。同年,美国有高被引科学家1465名,其中高校约占70%。《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研究课题组“高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研究”子课题组的报告表明,制约我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 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 视;二是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持续稳定的支持体制和机制;三是大师级的科研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匮乏,导致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成果为数不多,创新能力有待大幅提升;四是国家科教分离、高校内部研究力量分散的体制性障碍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科研管理体制亟待改革创新;五是以数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不适应科学技术和学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亟需改革完善。总体上,我国高校创新能力处于从量的扩展向质的跨越的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成果质量等方面均有待大幅提高。同时,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并不高。

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创新能力强的国家,高校的创新能力十分突出,并且体现出以下经验和发展趋势: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基础研究是高校科研的重点和特色,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关系得到较好的处理;高校科研工作日益直接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 合、相互促进;政府经费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高校科研得到持续的、稳定的经 费支持;高校科研活动的组织创新不断发展,跨学科研究、协同创新、技术转让特色明显。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以及不同的高校所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由此产生的后果,凡此种种的横截面资料信息整合起来,可以为其他各种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国际比较的现实价值在于帮助理解本国国情,当我们观察和研究他国发展变革的历史时,也许就能获得解决我国当前问题的启示。当我们学习和探讨先进国家当前的最新动向和发展方向时,也许就能勾画出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了解世界主要国家高校在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和最新发展趋势,借以启发我国高校学术改革思路,丰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涵,服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蓬勃发展。

2.概念的界定

中文的创新一词,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 , 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中文的知识创新比较接近于英文中的科学创新(Scientific Innovation)、科学创造(Scientific Creativity)、科学发现(Scientific Discovery)或原创性(Originality),指的是知识和学术上的新发现。

2013年的一篇文献发现英语文献中对创新(Innovation)有40种不同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义,即:

创新,是指在经济和社会中生产或采用、吸收、开发一种能够带来增值的新事物;更新或扩大产品、服务或市场;开发新的生产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1]创新经济理论的创始人熊彼得在其重要著作《经济发 展理论》中指出,激进的创新塑造世界的巨大变化,而渐进的创新充满于变化的过程中。 熊彼得提出了多种类型的创新,包括:引进一种新产品或对现有产品进行质量改造;在一个产业中引进新的生产流程;开创新的市场;开发稀有材料或原料的新来源;改革工业组织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2005年发表的奥斯陆创新测量手册中将创新分为四种类型:产品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 新和组织创新。[3]

产品创新:新的或显著改进的产品或服务。这包括技术规格、组件和材料、产品中的软件、用户友好性或其他功能特性的重大改进。

流程创新:一种新的或显著改进的生产或交付方法。这包括技术、设备和 / 或软件的重大变化。

营销创新:一种新的营销方法,涉及产品设计或包装、产品置入、产品促销或定价方面的重大变化。

组织创新:商业实践、工作场所组织或外部关系中的一种新的组织方法。

在众多的西方研究文献中,创新主要与生产、市场和产业相联系。与此相关,高等学校创新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以及高校参与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然而,创新概念的本意既有革新、新产品、新市场的含义,包含知识应用的活动,也有创造、原创的含义,包含知识生产的活动。作为以知识生产和传授为核心业务的高等学校,其主要使命均与创新密切相关。高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高等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持续不断地为社会经济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毕业生,间接地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在高等学校里,学者的科学研究探索和发现是人类社会新知识新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高校的科研是推动社会创新和发展的知识源泉;高校科学研究的成果通过研发过程进行产品化市场化,也可直接转化为社会创新产品。综上,本研究对高校创新能力的考察,将聚焦高校的传统核心职能,从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三方面进行,并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角度考察对高校科研生产的影响。

该研究采用如下的概念框架:

图1-1 研究概念框架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从知识生产、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进行高校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研究,主要采用定量为主的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

首先,研究的第一部分从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角度分析高校的科研生产效率。该研究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用数量化的实证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国家高等学校在国家知识生产和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同高校在知识生产方面的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该研究的第二章在国家层次上,利用量化的回归分析,进行了包括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研发机构、高校以及非营利独立研究机构等不同科研主体投入产出效率的国际比较研究。使用数据分别来源于 OECD StatExtracts 数据库、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 数据库以及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

该研究的第三章从院校层次分析了我国高校的科研产出效率。数据来源主要为教育部出版的《全国高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在此 基础上,结合了 Web of Science 提供的 SCI-EXPANDED、SSCI 和 A&HCI 数据。研究 使用索洛残差法估算 1991-2012年间我国各高校论文发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 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对我国高校论文增长的贡献。

该研究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介绍国际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经验,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国内与国际经验。第四章介绍了当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重点总结了欧美研究型大学在调整培养目标、提供整合教育、加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联系及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做法。在教学环节方面,本研究重点进行了小班研讨课教学的国际比较,第五章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新生适应教育和学生实习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附录中还介绍了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斯坦福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案例。

该研究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纳入高校创新能力的概念范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首先,人的创新能力评价本身是一个具有相当理论和技术难度的跨学科研究问题,目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教育学的实证研究文献距离构成普遍认同的成熟理论和技术还有相当距离。其次,高校教育系统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支持环境等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等的影响作用也是一个尚未打开的黑匣子。国际实证研究文献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尚未纳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值,测量的难度可能是重要原因。然而,即使在实证研究中并未充分回答相关问题的前提下, 全世界的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在一些公认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普遍 在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其中很多经验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以及高等教育教 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研究的第三部分是通过案例分析法探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研究第六章和第七章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参与区域创新的案例研究,第六章分析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四所研究型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分析了影响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第七章分析了中国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同济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参与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案例。

该研究的第四部分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角度探讨高校学术队伍建设与高校创新能力,尤其是科研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第八章基于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数据(上海交大学术排名 ARWU)和46所美国研究型高校 10年的面板数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NCES),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变化对科研产出带来的影响。第九章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这五所世界一流大学为例,从人才定位、终身教授评审过程和评审要求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筛选机制。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该研究的主要发现及政策建议包括:

1.通过41个国家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从研发经费的出资主体来看,政府研发经费的论文产出效率高于企业经费,而企业研发经费的专利产出效率高于政府经费,呈现出不同的研发出资人需求目标的不同;从研发经费的承担主体来看,在论文产出方面,高校的效率最高,政府研究机构次之,企业研发机构最低,而在专利产出方面,企业研发机构最高,政府研究机构次之,高校较低。

该研究结果对我国政府研发投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基础研究主要依赖于政府投入,高校是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且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研究产出效率高于政府科研机构。但是我国政府在研发经费资金来源中占比偏低,高校占研发经费 的比重过低,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发展。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我国在财政预算,尤其是中央财政预算中应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同时在管理渠道上给予高校以应有同 等待遇。

2.该研究利用《全国高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的历年数据和相应的 Web of Science 提供的 SCI-EXPANDED、SSCI 和 A&HCI 数据, 使用索洛残差法估算1991-2012年间我国各高校论文发表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科研成果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投入科研的人力和经费规模扩大导致,科研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未大幅度提高。

以上研究结论的政策参考意义包括:第一,面向更高水平的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我国高等学校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切实提高科研产出的效率。第二,上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英文发表效率的提高,一定范围内伴随着中文产出效率的下降,显示出中英文产出之间可能存在替代或分流效应,片面追求国际发表的政策需要反思和调整。第三,英文科技论文的产出效率可能已进入平台期,暗示未来科研产出规模竞赛的意义可能逐渐减弱,需将关注重点转移到产出的质量和影响方面。

3.本科人才的创新性是社会不断变革的人力资本基础;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也一直是研究型大学追寻的理念。目前欧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重点围绕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展开全方位的制度革新。包括:第一,调整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对“人”的教化,加强非认知能力的培养。第二,设置组织保障,促进“研究性资源”的共享,提供整合型的本科教育经验。第三,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根本上解决生源问题。第四,加强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中国研究型大学要改革本科教育,必须要理解大学在国家这个特殊的巨变时期所肩负的责任。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面临着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等多重变革,这个变革时期互相交织着突出的社会矛盾,知识经济的发展模式,一体化而又动荡的国际局势,这些决定了研究型大学必须要承担着教育个体、科学研究、以及传承人类文明三个方面的责任。

4.欧美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育是拆除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壁垒的重要环节。该研究从教育理念、教育形式和内容、时间和空间、适应主体等多个 维度对代表性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和实习教育两个实践教育制度进行 了深入梳理。在这些案例中,美国全人教育的哲学和经验教育等理念得到了突出系统 的贯彻。

以上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对我国的本科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欧美研究型大学在过去几十年里创新本科人才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但是并不局限在课程教育, 而是以一种“更为广泛的视角”审视本科教育,进行了综合、深刻、具有开拓性的本科教育改革。反映了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对知识变革、社会变革、经济变革的积极应对。

5.该研究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文献分析,并通过案例研究探讨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四所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机构有效性的成因。文献研究发现:大学特征、宏观政策以及研究领域等其他因素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而案例分析发现,案例院校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目标、人员素质、利益分配、校内外环境等是影响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保持工作效率的成因。大学鼓励创新的做法包括高层的支持、专门化的机构、定向的项目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以上案例经验对日渐重视成果转化的中国高校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6.该研究分析介绍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演变过程显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制度化和合理化进程,本研究从内外部兼容性、营利能力、制度化水平等几个维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进行分析,对目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实践具有参考价值。同济大学的案例研究发现,在政府、高校和企业结合的模式中,除了过去文献中提出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三螺旋模式之外,还可能存在先自下而上,后自上而下的政府延迟主导模式,为我国产学研结合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7.本研究基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数据和46所美国研究型高校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高校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以及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 发现,高校科研产出除了受到外部经济环境、高校类型、人员规模、工资水平等因素 影响外,还可能受高校教师队伍的岗位、合同、职称、性别/种族结构的影响。其中,全职教师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辅助人员的增加有利于高校科研产出数量与质量的提升。非终身教职体系教师的聘用并未如预期那样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产出,助理教授得益于能够在科研上集中精力而产出较高,传统弱势群体教师比例的变化并未系统性地影 响高校产出。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发挥教师资源的比较优势,为教师提供充分的辅助支持,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8.该研究以美国五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制度为案例,从人才定位、终身教授评审过程和评审要求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筛选机制。讨论了世界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严筛选”的特点,在筛选决策主体、筛选手段、筛选投入和筛选评估等方面对我国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有所启示。

注释:

[1]Edison, H., Ali, N.B., Torkar, R. Towards Innovation Measurement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2013,86(5), 1390–407.

[2]Schumpeter, 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34.

[3]OECD, Oslo Manual: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 3rd Edition, 2005.

猜你喜欢

研究型创新能力研究
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