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人力资源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分析

2018-10-11邹曼娜高贵森

大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企业教育

邹曼娜 高贵森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大背景下,高校应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培养一批具有强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基于企业人力资源视角,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情况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四个方面来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探究高校该如何与企业对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2014年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在2015年初我国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李总理又再次强调“大众创新创业”。[2]“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态势对中国新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只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靠创新力量,才能应对当前国内外的各种经济环境问题。

高校既是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必须由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专业人才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一、企业对人才创新创业素质的要求

(一)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战略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管理活动来确保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目的在于实现个人、企业和社会三方利益的共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劳动力,说白了就是“人”。乔布斯作为“苹果”公司的CEO,掌管着“苹果”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一系列大小事务,而苹果产品之所以能在全世界首屈一指,都离不开乔布斯先生的领导。如果1996年乔布斯没有回归苹果公司继续担任企业领导人,苹果是否还会有现在的发展就不得而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的加入,苹果公司才从当初的没落到现在的繁荣。一个好的企业员工正如乔布斯一样,关系到企业的存亡。由此可窥,企业的每个员工都与企业的兴衰紧密相连,都将给企业带来或大或小的价值,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二)企业人力资源视角的人才观

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企业倾向于招收具备相关经验的人才。可是这些人员毕竟只占少数,更多的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但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很少完全符合企业所需的各方面条件,那就需要企业的HR进行甄别,挖掘其潜在的价值。人事部门一般会从以下三个部分考察应聘者。

第一,个人品质素养。良好的道德品格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也是在企业做事必须具备的基本准则。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修养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进而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此因素位列企业招聘的第一要点。

第二,自身能力水平。这里所提到的能力包括很多种,表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人不可能每个方面都做到完美,企业只会运用相对评价来考量你的能力,而专业能力是企业考查的关键,因为这关系到应聘者能否胜任相应职务。

第三,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隐形的品质,无法量化评价。但是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创新品质,思维决定想法,也决定看待世界的角度。创新思维有助于促成企业的创新点,有助于加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利润。

(三)创新创业素质对企业的重要影响

创新创业人才所具备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因素。创新素质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其能够主动攻克工作上的难关。可以说,薪金在某些时候并不是唯一的激励因素,让员工在工作中充满活力与激情,才是实现企业发展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应该上升到每一个员工、每一个部门的精神层面,企业应该用创新的行动、创新的思维来改革企业产品与活动。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模式固化

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差异性,所以对人的培养也应实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侧重于结果而忽视过程,中小学通常主要关注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则过多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对个人能力培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不少大学毕业生缺少相关的工作经历和上岗操作技能,不能很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偏向性,任一专业的基础知识都是学校开设此专业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过分偏向于专业教育容易导致人知识的单一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通识教育正是在考虑专业需要的基础上对其他知识的获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但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相对比较固化,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尚没有大的突破。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停留在表面上,仅靠举办一些相关的比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并没有深入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所需的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使其了解创业知识、尝试创业过程,从而具备企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和素养。高校应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长远性规划,而不是仅仅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短期性项目来期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课题组通过电子问卷形式对江西A大学大一到大四共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70份,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等学科。

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3.46%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深究其原因,可能与学校相关教育体系不健全相关。单从创新创业教学方面来说,创新创业教师少,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有深入见解的老师更少。高校开设课程数量不多,教学内容相对宽泛,只对理论知识进行大致讲解,缺乏高深性。教师教学上对社会前沿问题敏感度低,不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局限于书本内容,缺少实践教学。高校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术研讨会、讲座稀缺,邀请创业精英,行业领袖来校交流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有偏差

大学生最终会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建设社会的中坚力量,而在企业中,大学生也会作为人力资源的储备力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是否有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关系到企业、社会能否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创业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从事职业。当人们对事情感兴趣时,才有动力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与挖掘,才能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突破。乔布斯努力创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是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体现。所以,高校要对学生个人兴趣进行选择性培养,并从个人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还有29%的调查者认为创业只是进行开创性工作,这只是对创业狭义上的理解,而创业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创业者对自己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只有大约4%的人选择并不了解创业的基本概念,说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具备基本成效但还需深入进行下去。

(四)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从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调查可看出,针对“您毕业后会倾向于创业吗?”这个问题,64%的被调查者“有想法,但要视情况而定”,5.6%的被调查者表示“准备创业”,明确表示“不打算创业”的被调查者约占26%。可见,在国家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还不是很强烈。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来有很多,如家庭背景、自身能力、个性特质等。调查发现,大学生毕业后不打算自主创业的原因主要是打算考研(16.67%)、资金不足(14.81%)、经验不足(11.11%)、没有想好做什么项目(10.49%),等(图2-1)。

图2-1 你不打算自主创业的原因是什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还在探索阶段,未形成自己完备的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科之间横向联系较少,学生无法通过现有的专业学习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创新创业教育在形成阶段,学校之间彼此跟风活动的现象严重,缺乏学校自身特色。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数量较少,且大多以公共课、选修课或讲座形式授课,学生很难在这样的教育教学中学习到实际的内容。教学方法依旧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方法授课,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锻炼自主创新意识的机会,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分离。这些都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无法顺利进行,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过程中无法取得较大进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较为短暂,创新创业型教师则更是十分缺乏。师资结构分配不均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状况联系紧密,而各大高校普遍缺乏社会兼职教师,授课老师多为学校的专任教师或者行政工作人员。而兼职教师往往实践经验丰富,对于企业运作具有较全面的了解,可为学生提供行业相关的新消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业积极性与创新意识。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

高校应按照国家教育目的规定,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师的教学目标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教学中;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大学教育的情境中。[3]

在入学初期,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普及化教育,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让他们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与兴趣。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培育创新创业品质。入学后期,按照行业标准要求学生,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的契合度,教学内容符合社会现状,贴近社会前沿。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对学科热门问题进行讨论、探索,设立包括创业创新课程在内的专业课程群。同时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主修制与选修制、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固定学年制与弹性学年制、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等各种教学形式的流畅互通。[4]

(二)与企业联合,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教师数量少,对社会前沿问题敏感度低,无法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需求。高校要想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有所进展,需要教师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创业、经营和管理经验。

首先,高校应引进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少,高校应大力聘请相关专业教师资源,补足本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教师空缺。改善教师人才激励制度,加强高校聘请条件的吸引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有顺序的。前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后一种需求。对这种需求的渴望会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后将不再是一种激励的力量。由此可知,高校引进教师人才也需掌握人力资源的需求层次,才能采取合适的激励方式让其产生前进的动力。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聘请一支由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界成功人士和精英创业者组成的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讲座,并为专职教师进行短期企业实践、搭建实训平台,构建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5]

其次,对各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将双创教育与通识教育进行融合,让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进行初步了解。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则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不同专业之间区分度高,统一培养不利于其个性的发挥。所以应对各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益于教师本身对创新创业领域的探索,利用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精进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研究和探索活动,加强教师之间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经验交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专业教育中灌输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并从财力、物力上支持创新创业教师,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积极性[5]。

(三)建立企业—校园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双创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螺旋式前进上升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

首先,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强化“第二课堂”教育。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以训练专项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以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为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渠道。“第二课堂”以灵活的组织形式、繁多的活动种类、强调学生主体性等特点成为“双创”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其他学科、专业交流多,知识范围得到扩展。运作过程中,工作分配有条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凸显团队精神。“第二课堂”与社会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化程度,为学生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创设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来实现“环境育人”的功能,达到“第一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效果。

其次,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少社会实践,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感知,自主创业途径少,创新创业能力不高,所以创业难度很大。通过企业支持,帮助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创业条件,如创业知识培训、专项技术指导、相关法律咨询、设施设备供给等便利,以帮助处于起步阶段的微小型企业规避行业风险,尽可能多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高大学生创业存活率,使其能在实践中学习总结经验,以便日后能借助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独自在市场中立足。

注释:

[1]孙春艳. 中国进入“创时代”[J]. 商周刊,2015,(6):7.

[2]方圆妹. 基于“五进”活动的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D].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3]卢宝臣.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40-141.

[4]李世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5][6]刘伟,邓志超. 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 教育科学,2014,(6):79-84.

猜你喜欢

大学生企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企业
企业
企业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