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探析
2018-10-10殷静
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是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也是社会的需要。幼儿教师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建议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幼儿多方面协调发展为核心,促使幼儿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和崇高的思想品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重要意义;渗透途径
作者简介:殷静,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幼儿园教师。(甘肃 庆阳 745700)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1-0126-02
一、幼儿教育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幼儿教育作为人类启蒙时期,也是塑造健全人格、养成优秀思想品德的重要阶段,应该重视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在幼儿教育中要渗透德育,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学前教育重点培育的目标。
幼儿阶段是塑造人格健康及形成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德育不仅能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并且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时期,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促进力,培养、熏陶幼儿,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健康宝宝。
二、幼儿教育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措施
1. 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阶段孩子对父母十分依赖。在幼儿时期,孩子无法准确判断事物的好与坏,会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家长的一些行为方式。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父母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幼儿持续地感受道德的熏陶。在平常的生活中,家长还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向幼儿灌输正确的道德教育,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孩子的生活当中,让孩子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例如,不能浪费粮食,理解农民伯伯的不易及食物的珍贵;家长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帮助小伙伴解除困难、学会关心长辈,等等。家长要鼓励幼儿多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因此,幼儿园和家长要协调一致,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
2.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客观环境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幼儿园与家长都要意识到环境对幼儿的影响,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提供有利于幼儿的成长条件,促使幼儿的健康发展。幼儿园要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幼儿自觉地去模仿、学习,以此来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受年龄、认知感受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幼儿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幼儿园应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活动题材,以游戏、故事贯穿整个活动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德育常識,做个懂礼貌的乖宝宝。幼儿通常喜欢做游戏,老师可以通过和幼儿一起做游戏的方式来向孩子们传递情感、传授德育知识。例如,在社会活动“小熊请客”中,笔者巧妙地告诉幼儿在生活中的两种角色——客人和主人,创设两种情境:一是客人到主人家做客时,要准备礼物,准时前往,进门时要向主人问好,未经主人的允许不得随意翻主人的东西,离开时要向主人说“谢谢”“再见”等礼貌性用语;二是主人角色,邀请客人来做客,客人进门时要说“请”,有礼貌地给客人倒水、谈话等,客人离开时要说“欢迎下次再来做客”“再见”等礼貌性用语。又如,在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中让幼儿学习以下知识点:一是鸡妈妈保护了小鸡,小鸡要知道感恩;二是如果玩游戏时产生矛盾,应该相互说“对不起”“没关系”等;三是让幼儿了解民间游戏中的传统美德。
(2)在节日主题活动中渗透德育。例如,清明节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祭祖、烈士扫墓等活动来弘扬孝道、传承革命先烈的民族精神;端午节的时候,可以给幼儿讲屈原的故事,引导幼儿分享粽子等节日美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重阳节时,组织幼儿亲手制作一些贺卡等精美礼物送给长辈、亲人、小伙伴,使幼儿接受尊老爱幼教育的同时给身边的人分享快乐;还有妇女节、儿童节、父亲节等比较浓厚的氛围,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来开展一系列的品德教育活动,让儿童在轻松、欢快的节日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上下学时老师和家长的客气交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小朋友的心理。例如,笔者所在的班级里有一名叫欢欢的小朋友,入园第四天回家后高兴地告诉妈妈:“老师特别喜欢我!”欢欢妈了解后才知道,原来自己每次来幼儿园时总是笑着和老师交谈。此外,笔者还表扬了欢欢:“欢欢吃完香蕉后,主动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小欢欢,帮助垃圾回家的你,真的很棒!”看似简单的交流,但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后来,笔者发现已上中班的欢欢仍然会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把玩具放回原位,还会帮助别的小朋友收拾学具等物品。又如,在生活中,还要让幼儿学习交通规则,让幼儿知道绿灯行、红灯停、黄灯亮了等一等的规则,引导幼儿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到讲文明、守规则。这些点滴的行为规范影响幼儿的日常生活,可以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在家园共育中强化德育。幼儿时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和家长都有责任,双方要积极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品德。例如,针对每学期开始幼儿入园的大好时机,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幼儿园就开展为期2周的“开学第一课”活动,让幼儿学习幼儿园里的礼仪:上下学时要对父母和老师问好,说“再见”;要与小伙伴好好地一起玩儿,不能抓、咬、挠小伙伴等,这些小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知识,需要家长配合,才能实现家园共育。又如,笔者所在的班级里有一名叫乐乐的小男孩,上下学因害羞不愿和老师说“早上好”“再见”,每次都看着父母向老师问好,直到第53天放学时,乐乐突然对笔者说:“老师,再见!”这就是家园共育的收获。幼儿的一日活动都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彼此之间加强联系,家园共育推动幼儿们更好的健康成长。
4. 在整合社会资源中丰富德育内容。整合社会资源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教育方面,让幼儿感受到爱心的力量。带领幼儿走进孤儿院,让孩子们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或食物,和孤儿们一起做游戏、表演节目,开展对小朋友的募捐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让幼儿关注社会、关心生活,让他们了解生活的同时可以轻松地融入社会;二是借助本土的文化熏陶进行德育,如环县元宵节的“社火”表演、皮影戏、香包民俗文化节等。通过这些本土化的活动,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总之,一个人性格塑造的重要阶段就在幼儿时期,这也是影响其树立正确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幼儿德育的重要性,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德育,并联合幼儿家庭的力量,让德育更好地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每时每刻。笔者认为,只有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三方共同的努力下,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才能将幼儿培养成高尚品德的人,进而达到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浅谈如何提高幼儿生活经验讲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
[2] 孙春荣.《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发前后中国幼儿德育的比较[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3] 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4] 田景正.基于生活哲学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 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