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活动设计实现“教”“学”融合

2018-10-10王玉红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活动设计,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促进数学思考。文章主要从联系学生生活、融入教学过程、设计多元活动等方面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作者简介:王玉红,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教师。(江苏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彼此交融、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促进目标达成、提升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积极地开展数学活动,激发探学兴趣,引发参与热情,促进数学思考,发掘创造性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良好习惯;其二,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对教学的内容、媒体、方法、环境等进行优化,以增强教学效果。

一、联系学生生活,培养参与意识

数学活动教学具有系统性,各要素之间彼此协调,致力于同一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比优化,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如果只关注其中的部分要素,势必会造成教学活动失衡,如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媒体的呈现,以炫彩的效果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刺激,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重形式而轻内涵;部分教师重内容的讲解,忽视了方法的诱引启发,走入重教轻学、忽视生本的困境,过于强调某一要素,忽视诸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会给课堂带来负面的影响。

数学融入人类发展、社会生活之中,彰显巨大的价值,教师的活动设计要突出数学化,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创造性地活动,成为新知的缔造者。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抽象概念的形成依赖于具体的生活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所熟知的内容为支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数学活动,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能反过来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笔者以数学童话故事《三角形家族之争》进行导入,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兄弟都认为自己的内角和是最大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的过程,感受思考探索的乐趣。笔者让学生先拿出身边的三角板,算一算每个三角板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从特殊走向一般,猜想并验证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多少,再引导学生分组探索,用量一量、撕一撕、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最后再让学生借助三角形已知两个角求出第三个角。

小学生的发展不是依赖于机械地灌输,而是与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在实践探索中获得体验,从而获得身心的发展。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保持愉悦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学习,只有全身心地融入活动之中,才能获得提升、形成智慧。

二、融入教学过程,灵活处理内容

教师要进行前端分析,才能因情预设,提高实效。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数学教材、教辅资料分析教学内容,把握知识与技能间的联系,从而确定教学起点。教师要客观分析学情,通过问卷调查、测验提问等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据此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以自己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考,更不能强加于学生身上。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明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个体差异,分析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明确设计课型,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加工处理,使之转化为一系列目标明确的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时,笔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通过拖动1张长方形图片得到4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将其与原图对比,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学生发现,如果将图片的长拉长,图形会被瘦;图片的宽拉长,图形就会扁。只有将图形的长与宽同时拉长、缩短,图形才不至于变形。笔者呈现长9厘米、宽6厘米的图片,并将之放大成长18厘米、宽12厘米,让学生将这幅图与原图进行比较,然后说一说它的长与原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即放大后的长与原长的比为2:1,宽的比也是2:1,此时笔者指出,长方形是按原图的2:1放大的。通过放大后的图片与原图的长与宽进行对比,能从“比”的角度感受图变化。

三、设计多元活动,促进自主建构

1. 有意让学,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要尊重生本,不一讲到底,要有意识地“留白”,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参与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主动思考,以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学习活动,还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法,为学生留足探索时间。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要借助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圆柱体的侧面积提出自己的猜想,笔者引导如下:“如何求圆柱的侧面积?它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如何求?试着借助手中的圆柱研究一下。”各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沿圆柱的高将侧面剪开,发现它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圆柱底面的周长、侧面的高,面积就是底面周长乘高。可见,教师要善于让学引思,为学生留有充分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交流的过程,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开放内容,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相融相生、密不可分,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要将学生的经验与内容结合起来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笔者讲解了射线的概念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射线现象。生1指出:“宇宙中两个星球的线可以看作是射线。”笔者适时引导:“它有几个端点?射线应该有几个端点?”生1纠正道:“太阳射出的光线是射线。”生2认为手电筒的光线也是射线,笔者继续追问:“手电筒照出来的光,端点在哪里?”生3认为大树也是射线,它扎根于土壤,无限向上生长。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射线现象,将所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3. 强化交流,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建构。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交流等活动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其中既有自己的自主思考,也有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组间的交流,小组成员之间彼此沟通、相互启发,共同探索数学奥秘。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情境,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特长均衡、组长轮换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要鼓励他们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4. 更新工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能为抽象的知识与直观的事物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能促进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转化,让数学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线段、射线、直线”一课时,笔者提出問题:“射向月球的激光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地球、月球)如果没有月球的阻挡,这束光会怎样?(继续延长下去)”教者用Flash动画演示延长一段,“还能延长吗?(能)”……课本上创设的情境有时候操作性不强,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还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于生,为学生提供操作、思考、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发现、操作的乐趣。教师要优化活动设计,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自主探索活动,从而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生本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松林.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框架——一个活动理论的分析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

[2] 孙海民,刘鹏飞.以活动理论审视学习活动[J].中国电化教育,2015,(8).

责任编辑 易继斌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