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引导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2018-10-10刘坤钱玉婷
刘坤 钱玉婷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多样性发展和社会阶层分化差异,大学生群体内部出现了分化,呈现出不同的群体。新形势下将分类引导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必须正视群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加强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关键词:分类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9.07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存在显著分化,根据不同类别大学生在家庭背景、社会阅历及思想状况方面的差异,对大学生开展分类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分类引导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成长环境,在思想素质、成才期望、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同时,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传入我国,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拓展世界眼光,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和经验,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影响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出现了偏差,少数大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分类引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确面对大学生在思想状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分化和差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1.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一个是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个是主阵地——辅导员等学生工作干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途径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采取班级集中授课教学,以教师讲授 为主,少数教师因为理论功底不深、联系实际不够、教学技术与艺术不精湛,教学效果不太好,思想政治理论的真理性、亲和力、感染力不明显。辅导员等学生工作干部开展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学生,深受大学生喜爱。但是近年来伴随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较多且存在不同类型的差异,辅导员等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相对不足,辅导员等学生工作干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兼顾每个学生,存在千篇一律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况,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对大学生的分类引导,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对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和需求创造条件充分开发,对消极不健康的个性和需求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正确引导,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克服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实现全面育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3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正确处理好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关系,一定程度上缺少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过去强调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忽略学生所处的经济社会生活和学生内在精神需要,不能实现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过于强调学生的普遍性对学生进行共性培养,忽略了学生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开发个性;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等思想品德的传授,忽略学生正当个人利益的维护和丰富情感的培养。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缺少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和真心喜爱,学生多是应付考试,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甚至产生了一些比较严重的后果,比如学生普遍关注与考试有关的专业知识,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片面,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将分类引导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主动回应大学生关切,主动满足大学生需求和期待,能够克服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人、缺乏人文性的弊端,真正做到以学生的生存、发展、自尊等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完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尺度,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大学生成长的“获得感”,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真正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 运用分类引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正视群体差异,这是运用分类引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95后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具有鲜明个性,高校辅导员应树立矛盾分析法的哲学方法,正视大学生客观存在的群体差异性,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发展需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把握群体分类的关键节点。新生入学之初,存在对大学生活环境的适应期,在这个短暂的适应期内,不同群体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容易表现出来,学习动机、关注热点、个性喜好、关系交际等显现出差异。第二,掌握群体分类的基本方法。新生入学之初,通过问卷、谈话、走访、座谈、查阅档案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分析和研判,了解学生的家庭、个性、学习、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对大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大学生入学一年后,根据大学生学习成绩、专业背景、思想状况、适应能力等差异,进一步对大学生进行分类引导。第三,熟悉大学生主要类别。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大学生活的适应能力,除了学习和生活正常健全的大学生外,还包括学习困难群体、家庭经济困难群体、违纪大学生群体、网络成瘾群体、人际交往困难群体、心理欠健康群体,同时,毕业年级学生根据其成才期望、就业目标等的差异,可分为就业群体、考研群体、出国群体。各个群体的大学生实际需求不同,需要开展不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2)进行针对性教育,这是运用分类引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成长要求和自身差异,学校应当结合大学生实际开展特色教育,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第一,从纵向角度,做好学生成长各阶段教育。一是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优良学风,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做好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正规的训练、严格的管理、系统的培养等多种手段指导和训练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引导一年级学生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学校校规校纪,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养成良好学习行为和习惯。三是做好党团建设。二年级学生要加强党团建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大学生活;党组织早发现、早培养,吸收优秀青年大学生入党,发挥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大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追求进步。四是做好专业教育。二三年级大学生尤其是三年级大学生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升专业素养,为进一步明确未来职业奠定基础。五是就业指导和服务。毕业年级大学生要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加强就业技能培养,做好专业实习工作,提高就业技能。第二,从横向角度,做好各类特殊群体大学生教育引导工作。对学习困难大学生群体,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通过共同自习、集中答疑方式,学生党员与学习困难学生“一帮一”朋辈帮扶,督促带动学习困难大学生进行学习。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不断建立完善“奖、助、贷、勤”等资助育人体系,积极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对违纪大学生群体,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校规校纪教育,引导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赢得学校师生认可。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要引导学会正确利用网络,将网络当成学习的工具,而非娱乐的玩具,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素养和网络心理。对人际交往困难大学生,要引导正确认识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技能,极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对心理异常大学生,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关注思想和生活状况,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3)加强社会实践,这是运用分类引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意,正确看到社会问题;运用和检验所学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积极承担社会責任,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做贡献。运用分类引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确定相关的思想引领主题,可以将社会实践课程化,设置一定学分,结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情况,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组织开展专业实习、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科技服务、挂职锻炼等各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活动,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渠道更宽阔的社会实践中来,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社会责任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能云.群体分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分类引导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7).
[2]杨华.分类引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27).
[3]谷学峰.辅导员视角下的大学生分类引导培养[J].高校辅导员,2014,(3).
[4]马博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5]方堃、麻旎.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模式探究——以华中师范大学团校“三个三培养模式”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6]余守萍.分类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举措[J].理论观察,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