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良好语言环境 提高幼儿表达能力
2018-10-10董林萍
董林萍
【关键词】 幼儿;语言环境;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倾听
【中图分类号】 G6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6—0123—01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勇于表达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所以幼儿园应该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展语言内容,增强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为幼儿的口语发展提供支持和引导,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
一、耐心+鼓励,让幼儿想说
幼儿讲话时教师要耐心听不要敷衍,让幼儿感到自己是被尊重和认可的。教师的一份耐心给他们说下去的希望,教师的一份尊重会给他们说下去的勇气,教师的一份认可会给他说下去的动力。所以当幼儿有了说的希望、勇气和动力时,那么“想说”就不再是难题。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没有“错误”可言的,有的只是他们的“尝试”和“创新”。只有尝试了,才会获得正确的表达方式。鼓励性语言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據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用鼓励、互相鼓励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幼儿树立信心,产生想说的欲望。如: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以奖励贴、拥抱、送大拇指、鼓掌等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以点带面鼓励其他幼儿也积极上台发言。幼儿不爱说话的原因有很多,如性格内向、胆小、紧张等,在这些幼儿面前,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动作、眼神、表情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帮助他们放松心情,使他们产生“想说”的愿望。
二、机会+倾听,让幼儿敢说
在生活中有些幼儿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些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如:可开展“故事会”、“说一说”、“谈一谈”等语言活动,让幼儿将自己身边熟悉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语言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同时也为培养幼儿倾听习惯提供帮助。“想要说先会听”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更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教师的倾听是对幼儿肯定和鼓励的一种方式,能使幼儿有话“敢说”。比如:幼儿表达不完整时,教师可以再次重复前半句,然后轻轻地对他说“你能不能把这句话说完整。”鼓励幼儿说完整的话,当他说完整后予以表扬。当幼儿表达的和问题不相符时,教师可以说:“你的想法真奇特,你再仔细听一听想一想还可以怎么说?”教师再次重复一遍问题,从提供机会到鼓励幼儿进行思考最终敢于表达。“敢说先于正确”,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是幼儿走向正确表达的前提。同时,幼儿说话的态度会使幼儿在敢说、爱说中获得发展,从而成为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人。
三、引导+激励,让幼儿会说
激励性言语是通过肯定、赞许、表扬和鼓励等方式激发、鼓励幼儿不断进取的语言特征,它具有引导和激励功能。对于幼儿表达能力的要求不仅仅是要他说,更重要的是会说,也就是把要说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得生动、形象。随着幼儿的生活经历日渐丰富,他想说的话就越来越多,但往往词不达意或逻辑不清,这就造成语言不完整或者不准确。当幼儿词不达意或语句不太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或刻意加以纠正,应避免挫伤幼儿说话的积极性。比如:在幼儿回答问题出现说一半说不下去的现象时,教师可以蹲下来拉着他的小手,用肯定的眼神看着他,引导鼓励幼儿把话说完,并予以肯定。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可请他们做小班长,并提出要求。比如:为幼儿分发东西、当教师的传话筒、让他们为教师和小朋友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多方面引导和培养幼儿。教师的激励能让幼儿从被动变成积极的参与活动,教师的激励要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抓住不同的闪光点,利用这一优势使他们树立信心,得到发展。
总之,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个丰富多维的过程,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需要教师一步步的指导和引领。可通过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途径,为幼儿创造一切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会说,加深其对语义的理解,促进其口语能力的提高,并能够健康发展,使得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