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育美文 质高韵自成
2018-10-10高星华
高星华
纵观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考题更注重考查考生的人文底蕴、人文情怀、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责任担当等方面的素养。如北京卷的“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和“绿水青山图”,全国Ⅰ卷的“写给未来2035年的那个他”,全国Ⅲ卷的“三则标语”,浙江卷的“浙江精神” 等,考查考生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全国Ⅱ卷的“幸运者偏差”,上海卷的“被需要”,江苏卷的“语言”,天津卷的“器” ,都注重考查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考题形式,迎合时代创新意识,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又该如何实施?学生又该具备怎样的思维能力去应对高考作文?下面本人就结合今年高考作文题目谈一些自己的粗浅见解。
对高考150分的语文学科而言,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可以说从接触写作开始,各学段学生对作文都感到“头痛”,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真情实感,文章脱离实际,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绝大多数学生审题都可做到切合题意,但立意角度有偏差,行文思维不连贯,习作有东拼西凑之感,立意肤浅,缺乏思想深度,不会向纵深方向延伸,写不出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人生体悟的东西。文章就如同一潭死水,浅薄无味。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费力不少,效果甚微。那么根源在哪?如何改变现状?当然,这里面存在多种因素:有个人认知浅显,理解水平低的问题;有阅读少,文化文学素养积淀不足的问题;有缺乏生活体验,经验感悟匮乏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思维定式的问题。
面对写作材料时,如何让学生应对自如,文章如何做到立意深刻,更具深邃的思想性?本人认为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升华习作的思想深度。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学好它应具备两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一些同仁错误地认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其实不然,语言只是外在表象,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思维能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可见,培养思维能力,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才是关键。
几年前作文题目倾向于传统材料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直重技法讲授,总结归纳规律性的东西,重视模式化,写作的教学侧重理论指导,高分技巧等的讲解。过分追求作文的功利性,而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轻视思维引导,违背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只是强硬性把总结出的写作套路教给学生,学生照此流程规律去写作,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没有鲜活性,缺乏深度,没有思想性。但随着我国高考改革不断深化,迎合时代需求,倡导创新意识,作文题目也发生很大变化,话题、命题、传统材料形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材料作文成为时代的宠儿。它的特点是新、活,角度不唯一,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说是当下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思维是决定作文能力极其重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培养一种思维能力。思维贯穿写作的始终,它包括独创性、体验性、比较性、权衡性、辩证性、深刻性等多种品质。《语文课程标准》曾提出,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其实这就是对学生应具备的思维品质的要求。教者再神通广大,也无法教给学生人生经历、思想感受、认识见解,而这些正是学生靠思维品质来实现的。
下面本人结合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就学生在写作中应具备的思维品质谈几点想法:
一、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学生应具备思维的广度
近几年高考的作文特点是除了限制文本以外,命题指向性很广,试题以新材料为主,内容上兼具厚重感与灵活性,形式新颖而灵动,紧扣时代主题,弘扬传递正面价值观念。如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多方面思考。考生可通过逆向思维,形象思维来立意,如全面综合看问题,通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跳出思维惯性,从逆向思维挖掘被隐藏的事实等。天津卷的“器”,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在提供多向思维路径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思维梯度,需要考生具备想象和思辨能力,可多角度立意。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 绿水青山图”两题提供不同的写作材料,与国家、与时代紧密关联,要求考生进行全面且多方位的思考。这种作文趋向要求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思维的广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挖掘思考材料,让我们的立意独辟蹊径,思想深刻。
二、辩证思考,比较权衡,学生应具备思维的敏锐度
近三年高考作文题目更加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反向性、辩证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今年上海卷的“被需要”,江苏卷的“语言”,更多地考查学生的哲理思辨能力,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跳出絕对、片面思考问题的思维角度,学会客观、一分为二地分析解决问题,既要见树木,又要见森林,全方位思考,比较权衡,要通过想象和理解学会逆向思维,从而达到叙述或论证的深度与高度。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就应训练学生从狭隘和极端的思维中突破出来,辩证地看问题,让思维活起来,有敏锐度,进而使习作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更深刻的思想性。
三、纵深思考,打破常规,学生应具备思维的深度
所谓思维的深度,其实是指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果溯因等。学生的思维易受到生活常识的影响,常受制于所见所闻,再加上现在绝大多数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少,生活阅历匮乏,缺少亲身体验与感知,常以已有理论、常规思维去思考问题,缺乏对生活的观察、认识、感悟,更谈不上情感体验,因此就没有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到见解与思考。文章真正打动人的是深邃的思想,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认识,再美的形式没有丰满的血肉,也只是一具干尸。
如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试题以“世纪宝宝中国梦”为主题,精选几个历史年份的关键节点,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性时间和新时代的宏伟蓝图,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的成长历史背景和环境。考生要从个性体验角度去思考,我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经历过什么?我们与共和国还将经历什么?实现中国梦,与我们又有怎样的联系?我们每个人的使命与责任又是什么?身为时代的主人,我们应该做什么……这就要求考生纵深思考,从个人体验出发,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责任与担当,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新时代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历史使命,充分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要求,凸显时代主题。这一命题再次提示我们: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限制,与时代同步,与生活相连,融入情感体验,将思维向纵深拓展,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又一重点。
如今的作文教学是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再不是方法与模式的传授。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作文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都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具有广度、深度与敏锐度,观察多角度,分析辩证性,思考纵深化,力求使自己的作文不仅语言优美,形式新颖,更要主题深刻,内容饱满,思想深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升华习作的思想深度,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低谷,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