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8-10-10翁银华
翁银华
摘 要: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为例,探讨了“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运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5-047-1
微课是指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
一般而言,一节地理微课通常只对应于某一种微课类型,但也可以同时属于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微课类型的组合,如合作探究类、提问讲授类等。值得注意的是,地理微课的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选择,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为例,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微课运用就有所不同。现将本节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自学——导练——三清”三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阐述如下:
在新授课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包括:1.了解城市功能区概念,掌握城市功能区分布特点,分析结构模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2.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绘制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3.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本节课紧紧围绕这三个学习目标,充分利用教学用书、自制的微课、网络、实地调研等课程资源,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依托QQ群和互动应用软件这两个交互平台,设计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活动主要分为课前学习、课堂交流展示和课后延伸三大部分。
为此,学生的课前预习包含三项任务:一是观看微课《城市功能区》和《城市功能区影响因素》,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二是小组合作,绘制南京市某地区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三是若有疑问,在群里留言。这一任务紧扣前两个学习目标,重视双基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课堂部分主要分成四个环节:微课学习情况反馈、交流体会、探究应用、反馈练习。微课反馈环节主要解决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的作用这一难点;交流体会环节主要展示学生课前绘图的部分并进行集体拼接整合,形成南京市完整的地图轮廓,在此基础上交流各组绘图体会和课堂上的新发现;探究应用环节通过观看微课《地理空间结构的模式》分析南京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展望南京未来城市发展框架,从而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后的反馈练习部分,完全借助设计好的作业系统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QQ群或扫描二维码进行网络连接,点击进入之后,按照作业要求完成练习,然后直接点击提交。最后一道综合题则是通过拍照上传QQ群来完成。这样做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能方便教师通过自动统计结果一眼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课后延伸部分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南京——古都的记忆》来进一步了解地域文化额的影响,并且师生可以在线答疑交流。
从课前到课后,微课的学习贯穿始终,较传统教学而言,这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各种网络技术、平台与地理教学进行融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轻松、快樂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让学生接触到了现代科学技术,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科技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应用的方法和技能。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始终是主角,教师仅仅充当幕后导演,指引学生步步前进,这无疑彰显了生本教育的理念。
微课在复习课中的运用同样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仍以《城市空间结构》这节课为例。本节课首先是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内容是两张导学:课前复习资料和学习任务单。课前复习资料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测试要求、复习基础知识、感悟高考试题和熟悉家乡——南京。学习任务单布置了两大任务:名城深探究和设计你心中美丽的南京。
课堂上,教师根据导学内容,以游戏抢答和碎片整理的形式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了全盘梳理。在此基础上开展学习任务单中的两大任务:任务一,以东京、东欧某城、香港、新加坡四成的空间结构为例,探究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共同特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与常规模式图的差异以及是否合理,既引导学生“求同、存异和找茬”。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播放微课《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学生回顾四种模式图,接着学生针对四个城市进行集中讨论其存在的异同和实际差异,并分析原因。最后,教师播放微课《城市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和《新加坡的成功规划》,引导学生对所得结论进行理性的总结、归纳、提升和应用。任务一结束之后,第一张复习资料中,学生按要求要在课前熟悉南京城,在此基础上来完成第二个任务单——设计你心中美丽的南京。此时,老师给出两条指导线索:一是根据所观看的微课设计南京城市远景空间发展结构图;二是根据南京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规划。学生在讨论中进行设计,也在讨论中结束了本节课。
这节复习课中,微课的作用主要是服务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总结提高。以微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转换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加深记忆。同时,教师在运用微课的过程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活用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微课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属性是为教育教学服务。因此,教师要时时考虑到:怎样的微课才能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怎样的微课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怎样的微课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这样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微课的制作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定成.高中地理生本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01(07).
[2]刘旭林.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