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Logistic模型的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共生性研究

2018-10-10蓝庆新韩羽来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种群共生金融

蓝庆新 韩羽来

摘要:引入金融共生的定義,采用实证方法建立起Logistic增长模型,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共生性进行分析,经过统计计量的验证得出两者存在非对称性共生关系。接着介绍了两种金融形态现阶段共生发展实践的三种模式,最后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为传统金融互与联网金融共生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共生性;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Logistic增长模型

文章编号:2095-5960(2018)04-0035-08;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5-2018年,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配合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的逐步兴起,智能投顾、风险引流等功能逐渐进入了金融服务行业。面对着互联网金融蒸蒸日上的发展,传统金融的地位势必会受到挑战。从理论上说,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应该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在传统金融信贷资金充裕时,互联网金融信贷规模一般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与打压,反映为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缩量。然而,实际上两者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并不完全符合这种状态,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不断更新发展中越来越表现出相互促进、协同进步的融合状态。本文通过信贷数据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模型来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发展进行分析,通过实证得出两者的发展关系,并根据相互的贡献程度与计量结果,针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给出发展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金融行业互联网化的进程比中国要早很多,以美国为例,金融机构在数次金融危机的应对与时代变化中一直在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与支付便利化。Greenbaum 和 Haywood(1986)分析了人们的金融需求,认为经济时代变革使得金融需求变化,促进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随着万维网技术的普及应运而生[1]。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化使得满足金融需求的金融模式与金融机构快速产生,并进一步发展[2][3]。Catherine等(2006)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起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适度宽松的金融环境,不过同样互联网金融的灵活性也容易触发金融风险,引起金融危机,因而,需要监管机构的约束[4]。

关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共生性问题,我国学者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展开了研究。王欢、凌超(2017)[5]针对我国互联网信贷模式与中小商业银行的共生关系做出了自己的求证,彭迪云、李阳(2015)[6]提出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未来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带有良性竞争的共生发展。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并选取了Logistic增长模型进行分析。本文所选取的数据是中国传统金融系统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存贷额与互联网金融中最为有代表性的第三方支付金额等。通过全新的视角对两种金融发展模式的共生性进行初步判断,之后通过信贷规模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实证得出的参数验证两者的发展关系。

三、共生理论

共生是生物学中不同种类生物在生存过程中相互影响的种间关系,它是生活习性相同相生的生物种群在生存中出现的利害关系。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不仅仅会产生种间生存效应,还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单元与各体系之间的均衡力度,表现为生态系统更加平稳与单个物种的生存能力更强。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同自然界的种群关系相似,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共生关系。

本文就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共生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种族单元,存在共生关系。本文选取信贷规模作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种群密度反应指标,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得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环境容量,并以此来表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成长空间。通过归回分析与系数判断,分析哪些变量有助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环境容量的正向变化。接着,将两者信贷规模的数据代入,得到两者相互的共生度系数。共生度系数可以判断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发展中相互促进作用的强度。通过共生性分析,我们可以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成长发展中相互作用的关系、影响力的强弱做出判断。

(一)关系分析

通常,同处于相同经济系统的两个组织结构的关系有两种:互补关系和竞争关系。为此,我们分别对这两种关系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互补关系分析:互联网金融注重高效快捷、用户体验,与传统金融的稳定可靠、安全稳健确实有一定的正促进(丁莹,2015)[7]。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分析,可有效提高客户识别率,将频率高、碎片化的小额金融需求进行整合;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覆盖大量的长尾客户,扶持小微金融,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借款人选择策略,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让更多中小微客户获得金融资产收益的机会。这种互补关系也使得传统银行逐步改善客户结构,弱化了传统银行的亲周期行为,降低了传统银行由于业务集中于少数大客户而受经济波动影响的风险。

竞争关系分析:尽管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客户群体和业务范围上具有互补关系,但两者在金融体系中的经营领域和市场占有量等方面同时存在竞争关系。在存款方面,互联网金融对存款的分流迫使银行高息揽储,使得作为银行利润主要来源的净息差随着融资成本显著上升而不断地缩小;同时,银行的资金分布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扩大而进一步调整,使得净息差受到了进一步冲击。在信贷方面,近年来互联网融资发展迅猛,核心电商平台借助自身平台优势发展供应链金融,这种发展方式不仅能够大大降低成本,而且能够增强其对融资电商的控制力。在支付领域,社交网络能够很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加大了商业银行融资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移动支付打破了传统支付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了“7×24”、“黑加白”无限制支付,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习惯,选择互联网支付、移动端支付,这使得支付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

(二)共生性理论分析

在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共同发展中,无论是互补关系,还是竞争关系,都能将两者在金融市场中的相互作用体现出来。想要弄清楚两个金融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首先要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然后才可以判定共生系统类型,最后判定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共生系统可以产生共生的新能量、外部环境及进化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图1直观地看到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共生系统。

四、共生性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Logistic增长模型是生物学中常用到的模型,它描述了一种种群增长规律,该种种群最初是以加速的方式增长,当其增长到某一阈值时,增长速度就会开始递减,最后增长速度降为零,停止增长。同时, Logistic增长模型还经常用来证实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互补、竞争)关系。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该模型,来尝试说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按照Logistic增長模型,核心逻辑在于我们挑选出可能会影响环境容量的质参量,如对方的种群密度、GDP、利率等。然后,我们通过对传统金融的环境容量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环境容量对质参量进行回归,来确定兼容性质参量对两者的影响是否同向。接着,分析回归中种群密度的参数大小,以此来判断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种群密度对对方环境容量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

1.种群密度的设定

首先,我们用最具代表性的银行业信贷规模来界定传统金融,即金融机构本外币收支情况中的各项贷款余额;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模式选择实现资金融通功能的P2P平台的信贷规模作为参考参数。图2显示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具体的种群密度,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种群密度自2008年起逐步上升,表现出一致的增长规律。

(三)共生性检验

通过公式(3)和(4),可以得到结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种群密度会影响对方的环境容量。因此我们对两者的环境容量进行拟合,结果如下。

如表2的计算结果所示,以拟合度标准为依据来判断,在三次曲线中,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环境容量与它们的种群密度拟合效果最好,在置信度为99%的情况下成立。

由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同处于相同的国民经济体系,外部因素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种群密度和环境容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在外部环境中选取影响较为广泛的收入、利率和价格水平来研究其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环境容量的影响。其中GDP代表国民总收入,物价水平度量指标以2008年为基数。对各年度物价水平按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率逐一计算,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环境容量的回归模型可以在公式(3)和(4)的基础上得出:

由表3所示,我们可以得到两者的质参量兼容、共生作用显著的结论。从外部因素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传统金融的环境容量来说,收入水平二次方、利率一次方及物价水平一次方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环境容量来说,收入水平一次方、利率一次方及物价水平一次方等参数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选择信贷规模作为质参量带入前文推导的共生度公式,可计算得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共生度的结果。从上述计算结果得出结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存在着质参量兼容,所以可能存在相关关系,即δAB> 0,δBA>0,由于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大小不同,所以我们需要继续分析两者的共生度系数。共生度系数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种群密度密不可分,计算结果见表4。

从上述计算结果得出结论:种相关关系是正向的,即δAB> 0,δBA>0,由于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大小不同,所以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具有正向非对称共生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关系的大小与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种群密度密不可分。由于传统金融种群密度较大,因此传统金融对互联网金融的共生度δBA较大,而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金融,种群密度较小,因此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共生度δAB较小。

五、共生发展实践分析

通过实证分析可知,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具有正向非对称共生关系,在“互联网+”环境的渗透下,我国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共生。实践中,在发展中相互促进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非对称性互惠共生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分别为紧耦合模式,松耦合模式与引进模式。

紧耦合模式: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银行通过独立发展或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成为集银行、互联网金融、其他业态为一体的金融集团并以其中一种业态为主、其他业态为辅的方式,构成自循环的综合生态圈。紧耦合模式标志着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开始深入对方领域,打造全新产业链。这样的碰撞将会出现更多的金融创新,整个金融行业的结构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巨大变化。银行集合线上业务之后会呈现出线上线下密切结合的双重功效,不但可以简便快捷地完成金融服务,还可以提供更为细致用心的线下帮助。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与传统的银行保险合作扩大自己的资金来源渠道,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业务。在紧耦合模式中,双方都开始尝试向对方的业务领域做出试探,不过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资本积累不足而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成本高昂,本身风险较大,很难成为金融行业整合的主流趋势。

松耦合模式:松耦合模式下的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以一种合作、联合开发的方式融合。二者依靠此模式相互渗透、优势互补,通过资源共享来打造可体外循环的生态圈,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中信银行与百度、腾讯两大网络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就是松耦合模式的典型代表。2013年,中信银行宣布与腾讯合作,搭建网上融资平台,成功发放了首笔网络贷款。

引进模式: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通过引进对方核心技术、业务模式等,在基本不改变自有业务范围的前提下,优化流程,提高经营水平,提升营运效率,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形象。各家银行对已有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不断升级、改造,意图将PC端和移动端的产品打造得更加贴近客户生活。引进模式对行业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传统金融行业是否了解自身需要的互联网技术或者是否了解哪一种线上经营方式最适合自身的未来发展是问题的重中之重。

六、建议与对策

根据前文实证分析可知,我国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存在正向非对称性共生关系,两者在中国金融市场实践中的发展通过紧耦合、松耦合及引进模式表现出来。那么如何优化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共生关系,提高金融系统的运作效率,使两者能够以更好的共生状态继续发展?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出对策。

(一)尝试搭建互利共生的金融环境

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的商务模式是针对人们在新型经济结构与新的生活方式下的新需求,主要类型有快捷支付、便捷借贷、直投理财等以提升资金融通效率为主要目的的金融商业模式。在网购销售额持续增长时代,消费者的信用贷款线上额度授予成为主流增长爆发点。不过这需要监管机构的信贷控制和相应法规及时跟上。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在互联网时代与时俱进地更新金融法制环境与经营逻辑,为金融创新发展提供开阔地。

(二)完善线上金融监管体系

完善的线上监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基石。监管体系的设计应围绕安全和效率原则展开:(1)安全原则,互联网金融不得触碰非法集资和资金池的监管红线,遵从包括《巴塞尔协议Ⅲ》在内的国际主流监管框架,维持经济稳定,维护公众信心,设定最低资本要求,加强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2)效率原则,监管层应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打破垄断,促进资金自由流通,减轻“金融抑制”。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在我国形成独立业态,是由于“金融抑制”严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与民间资本盈余不能通过银行很好地匹配。不过由于目前在消费者服务与便捷借贷方面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所以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而,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寻求创新的同时,监管机构应该规范互联网金融业务,这样才可以有效降低和避免隐含金融风险。

(三)建立适合中国金融环境的共生模式

我们对两者在现阶段的三种模式分别提出建议。在紧耦合模式下,传统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迎合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趋势,应当给予下级分支行适当的自由发展空间,将传统银行业务的化链式结构向新兴企业多采用的网状结构进步;其次升级业务体系,实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在线有机结合,放开平台引入公众参与,使产品具有在网络上的自然繁殖能力,打造“智慧银行”。

在松耦合模式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共生首先应把握好合作尺度,彼此选择需求、理念匹配的对象合作,注重深度合作,深入对方领域;其次是通过共生达到数据、平台、客户共享的目的,将互联网信息流、物流,与银行资金流结合形成“三流合一”;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生命周期显著低于傳统金融企业,传统金融与其的合作存在期限、不确定性的潜在风险,因此松耦合模式是当前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共生的最优选项。

在引进模式下,传统银行应着眼于风险管理,引进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建立内部风险计量模型,并且引进搜索引擎技术,动态从各有效渠道自动搜索风险全息数据;然后制定精准营销综合方案,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准营销为目的追踪客户的行为习惯和活动轨迹;最后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做法,打造更加贴近企业日常运营和人们生活娱乐需要的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Greenbaum.S.C,Haywood.Secular change in the Credit&Banking;[J].Journal of Money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1986,5:571-603.

[2]罗长青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1):54-58.

[3]穆丽丹·哈德斯沃娃,熊熊,张学锋.基于古诺均衡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博弈均衡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6(9):138-142.

[4]Catherine S. Weir, James N. Anderson, Mervyn A. Jack, On the role of metaphor and language in design of third party payments in e Banking: Usability and quality[J].Human-Computer Studies,2006,64:770-784.

[5]王欢,凌超.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区银行发展策略研究与分析[J].上海经济2017(1):111-117。

[6]彭迪云,李阳.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共生关系及其互动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3):133-139.

[7]丁莹. 我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5.

Abstract: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ymbiosis of Internet Finance and Traditional Finance, specifie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s of Finance Symbiosis, and then builds a Logistic Regression to clarify the asymmetric symbiosis. This paper also improves the research by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troducing three kinds of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symbiosis, based on which the paper gives some advi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ymbiosis of Internet Finance and Traditional Finance.

Key words:symbiosis; traditional finance; internet finance; logistic regression

责任编辑:张士斌

猜你喜欢

种群共生金融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中的“率”和“速率”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