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油气增产蹄声阵阵
2018-10-10李月清
每一年的领导干部会议,是一首变与不变的协奏曲。改变的,为之期待。过去的半年,工作重心在哪里,取得了多少成绩?未来的半年,将在哪里发力,又将有哪些新展望?
与近年来上游资源效益开发、理性供给不同的是,今年工作会议将国内上游增产放在突出位置。
王宜林董事长感叹地说:“目前国家油气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石油对外依存度逼近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接近40%。对中国石油而言,在国家需要石油的时候产量上不去,还谈什么高质量发展!要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抓住有利时机,坚定实施资源战略,加大投资支持力度,编制实施国内上游业务加快发展规划,全力以赴增储增产增效。”中国石油总经理章建华强调指出,要认真分析国内资源基础、现状和潜力,抓紧编制实施上游业务加快发展规划,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全力稳油增气提效。
国内石油增储上产持戈试马、蹄声阵阵。
2017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4.2亿吨,同比增长10.2%;原油加工量5.68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8.4%,比上年度提高3个点。天然气进口达到95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7%;表观消费量239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38.4%,比上年提高3.8个点,资源约束越来越严峻。
起始于2014年的国际油价寒冬期,令全球油企感到透彻骨髓的寒冷。为了应对低油价,全球大石油企业开始收缩上游投资,推迟新项目运作,缩减高成本地区勘探规模。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也在油价下跌声中大幅压缩资本支出,实施效益开发战略。为渡过难关,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关闭小营、义和庄、套尔河、乔庄4个开发效益较低的油田。整体关停油田,这在胜利油田50多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2016年,我国原油产量首次主动调减到2亿吨以下,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年产量超过千万吨的最大降幅。产量调减背后,形成了保供思维和市场观念的碰撞,前者认为国内至少要守住2亿吨原油自产底线,这条底线也是石油安全的红线;而后者认为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既然在国际市场购买原油比国内市场自产原油便宜,干嘛还大费周章、不计代价开发国内原油资源。目前我国油田企业所采用的稳产、高产措施所发生的费用几乎占到操作成本的30%-40%。但在低油价条件下,这种不计成本的开采无疑于竭泽而渔。就像油气储量不等于产量一样,油气产量也不等于效益。油气储量资产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在不同条件下随着产品(油气)价格和开采技术变化,储量资产会发生增值或贬值。在价格严重低于价值的时候,降低生产成本最直接、最显著的方式无异于控制产量,因为那些毫无效益的产量已成为企业效益流失点。
今年布伦特油价冲破70美元/桶,达到3年多以来国际油价最高点。而我国油气上游业务发展却呈现“一高一低”态势:“一高”是指国内石油净进口量逼近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逼近7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一低”是2017年国内原油产量降至1.92亿吨,是2010年以来最低点。国际油价上升、国内产量下降、石油对外依存度刚性上升,都刺激国有石油企业加大上游勘探开发力度的决心。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现有条件下,想迅速增加原油产量难度很大。
但在贸易摩擦升级、地缘政治动荡加剧、石油安全系数不断下降面前,立足国内增加国内油气产量的政治意义,超过了面向海外效益开发的经济意义。无论是保供派还是市场派都发现,在油气勘探开采上,既要看到石油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商品,又要看到它还是一种具有政治和金融属性的特殊商品,其产业仍是一个高度计划性的产业。对其安全既不能反应过度,但也应该保持高度敏感。尽管现阶段油气勘探开发如同“滚石上山”,但作为国有大型能源企业,首先应将国家能源安全放在第一位。
于是,在此次工作会上,国有三大石油石化企业在统筹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前提下,确定了国内勘探开发业务“优先发展”战略,油气上产号角吹响,蹄声阵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