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10-09赵艳荣
赵艳荣
【关键词】 小学;班级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5—0035—01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助手和骨干,是沟通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是协调班级任课教师的纽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中流砥柱,他们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但班主任工作既繁琐又沉重,许多班主任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才能管理好一个班级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分数是学校和教师教学业绩的主要衡量指标,这就导致了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内在需求。班主任一直在做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确保班级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和让学生服从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害,使学生服从教师指挥,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
2.班级管理内容繁琐。作为小學班主任,有的班主任认为自己是整个班级的大家长,应以家长的身份进行管理。不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而是全方位看管,看管的内容过于繁琐,每天从早自习到放学一步也不离开学生。这样造成了班主任不信任学生,怀疑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对小学生的一切行为活动都采用命令主义,整个班级管理完全凭班主任一个人长久持续下去,就会形成班主任在时,小学生个个如“小绵羊”;班主任不在时,班级成了“大放羊”的状态。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自我国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事业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一些西方文化的融入,使得我国的社会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此外,伴随电子和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学生在接触了较多西方信息之后,自己的思想往往过于早熟,并且学生的思想在早熟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来自班主任的有效引导,导致小学内部的班级管理工作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 解决策略
1.加强良好的班风建设。首先,一个班集体只有具备明确的集体目标才能激起强大的奋斗方向和动力,班主任应该根据学校的校规和工作需要,结合本班级的具体实际情况,制订出每学期的班级奋斗目标,使学生明白前进的方向,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有序而高效,从而促进班级团结和上进。其次,树立好班主任的威信,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班主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指示结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时刻树立起榜样作用。最后,班干部积极配合班主任组织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
2.转变班级管理思想。班级管理的宗旨和根本目的应该是以班级为活动载体,提供和创造学生主动成长的机会,以此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去感知、体验、判断,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班主任理应成为新形势下学校班集体建设的引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必须摆脱陈腐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克服主观意志决定一切的偏向,实现两个看:一看时代和社会赋予教育的新的重任和要求;二看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的状态、变化和发展趋势,不断地创造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成为班级的主人,体现出班级教育的实效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抓好常规,养成学生自理能力。教育本身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教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通过班队课和晨读时间,让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文明语言、文明行为等活动。通过学习教育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文明、有礼貌、爱师长、爱学习、互相友爱等行为习惯,树立人人争做合格小学生的意识。加强学生队伍的管理,包括排队做操、排队上下楼、排队吃饭、排队放学、排队集会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的准备、上课集中精神听讲、自觉完成作业等。
4. 构建家校合作桥梁。教师和家长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构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新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想取得与家长的联系,只能通过家长会或家访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而且无法取得较高的效率。在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与家长的网络联系平台,例如建立QQ群,在群中与家长沟通交流,对学生在校情况和在家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