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内蒙古荒漠化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思考

2018-10-09张江宇

科技视界 2018年19期
关键词:荒漠化乡村振兴规划

张江宇

【摘 要】贯彻学习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精神,文章分析了内蒙古区域土壤荒漠化概况,提出治理措施,规划内蒙古荒漠化区域乡村振兴发展方向,为该区域的乡村振兴发展提出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乡村振兴;荒漠化;规划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9-023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9.105

The Reflection about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Inner Mongolia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Jiang-yu

(NO.9 Middle School of Baotou, Inner Mongolia, Baotou, 014010, China)

【Abstract】After implementing the Central Committees spiri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soil desertific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rea,puts forward the control measures,and plans the dire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ia desertification area,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Desertification;Schematization

0 前言

《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对当前和长远的农业农村工作作出总体规划,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要求,是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首要,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最后保护自然,加快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增富、生态美丽的统一。十九大报告中也重点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并对积极开展国土治理、建设生态屏障等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给出了指示。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未来20年我国农业将面临严峻挑战,耕地生态恢复是生态文明建设重中之重,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是乡村振兴计划的关键因素。

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礼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之一[1]。中国是世界上土壤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内蒙古的沙漠化(沙质荒漠化)以其发展迅速和面积扩大特点而引人关注。根据内蒙古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人类活动与范围及社会经济特征与其相互作用,许多学者通过近20年沙漠化研究的理论及实践,可将土壤沙漠化的理念概括为:土壤沙漠化是在气候为干旱、半干旱及少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该地区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行为与自然资源环境不匹配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土地退化[2]。内蒙古沙质荒漠化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发生及发展的,特别是以近一个世纪内发展速度达到最快。土壤荒漠沙漠化过程直接加剧了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降低乃至丧失了地区土壤的生产潜力,使自然环境逐渐恶化[3],不仅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也对该区域广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1 内蒙古地区生态情况

内蒙古荒漠区是中国最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地区之一,辐射较强,年辐射总量为140-160千卡/平方厘米。区域气候干燥,气温较高,温差较大,年降水少,地表径流少,同时地下水分布极不平衡。地面植被覆盖度小,风力强劲,物理分化现象十分显著,岩石可被破碎,出现崩塌脱落现象,山体与高原呈现了十分强烈的剥蚀过程,土壤土质粗粒化。基本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沙漠化扩展迅速

荒漠地区的土壤沙漠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为的不合理活动,比如:不合理开垦种植、过度放牧牲畜、过度樵采、挖掘药材等,导致植被被破坏,同时大量矿产开采 及开辟交通线使牧场被破坏等,从而导致区域不同程度的沙漠化。根据文献调查等,海渤湾一带的草原化荒漠化是由于修建包兰铁路和建设工矿城市使该区域植遭到破坏,导致沙漠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50 年代末期的4%发展到70年代的35%左右[4]。位于内蒙古阿拉善荒漠东部、巴彦浩特镇西北到锡林高勒盟之间的洪积平原草场,由于上世纪60年代过度放牧,沙漠化面积由1958年的12%增加到70年代的50%左右。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历史上曾被作为垦区,特别是在汉代为黄河水浇灌的良田沃野,由于土地不合理使用,导致现在土壤沙漠化[5]。还有阿拉善盟西部的额济纳河下游居延里城地区,是汉代、西夏及元代一个规模较大的农垦区,后经水系改道及当时人类不合理活动(如战争)影响,导致灌溉水源枯竭,田无逐渐荒芜,最终沦为沙漠[6]。

1.2 地下水资源滥用,灌溉方式不当

荒漠区域地下水约占总体水资源的三分之二左右,灌溉水源及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但灌溉方式粗糙落后、定额与实际相比过高,普通农作物每亩灌溉高达700-900立方米,效益又较低,造成水资源的极度浪费。同时,在开垦新地区前,无周密深入的地质调查,没有摸清地下水资源,缺少水平衡规划设计 。最后区域自由打井、缺乏控制,导致井网布局不合理,造成地下位下降。

1.3 生物资源严重破坏,荒漠草场退化

长久以来,畜牧业产业的发展不是以草定畜、根据草场实际负载能力来确定某一个地段放养牲畜的数量与强度,而往往是哪儿草好哪儿放,放养过度集中,导致草场退化;樵采牧区长期以来解决不了燃料问题,只能砍采天然生长植物,一般情况荒漠区每户每年使用2 吨梭梭柴,导致荒漠区原本不丰富的植被更遭到严重的破坏。近20年来阿拉善盟境内的梭梭林由于过多樵采已减少至原来的60%左右,要恢复其原貌相当困难;同时荒漠区域中名贵药材较多,如肉苁蓉、麻黄、锁阳、甘草等,由于盗采及不合理采挖现象严重,在破坏药材再生的基础上也造成了土壤沙漠化。

2 治理措施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管理的具体措施上:(1)在农牧交错区域,针对该区域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较为分散等特征,以生态户为基础,采用天然封育,改变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壤利用结构方式,同时扩大林草用地比重,重点集约经营水土条件相对较好的土地,最后采用营造防风沙林带 、林网或沙丘表面种植固沙植物 、丘间地营造片林等措施;(2)在草原放牧区,除了合理确定牧区草场载畜量,建立人工草地放牧和饲草基地外,还应结合配置水井,确定放牧区域密度,同时修建牧道等;(3)在干旱区,以内陆河流域为主要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管理,确定合理的用水计划,同时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内部护田林网,建造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及绿洲外围沙丘固定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3 乡村振兴规划

3.1 建设有机种植生产基地

有机农业是所有能够促进环境、社会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综合系统。这些系统利用当地土壤肥力当做成功生产的关键因素,同时尊重植物、动物和景观的自然能力,达到完善农业和环境等各方面质量最优的目标。有机农业通过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和药品,大大减少了外来物质的投入,相反而利用了强大的自然规律来增加农业生产和抗病能力[7]。内蒙古荒漠区域长年撂荒闲置,人为干预少,空气质量好,在农业种植上也避免了土壤遭受农残及化肥污染的破坏。而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时只需根据《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检测农地灌溉用水和农地土壤质量(特别是当水、土受到污染时),水质标准要达到相应种植作物要求,同时土壤不得低于国家Ⅱ级标准。如周围潜存大气污染源情况下,必须要依照《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9137-88》标准对附近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因此,荒漠区域符合建设有机种植生产基地条件。

3.2 建设有机养殖生产基地

过程中以生态工程学原理为建设指导,借鉴我国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中有机养殖项目成功模式,进行符合当地自然、社会和环境条件的有机养殖生态工程系统的规划设计;最后选择有机养殖生产基地主要家畜品种,制定各种防治措施以及基地生态保护与景观建设规划,打造内蒙地区有机养殖生产基地。

3.3 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在“旅游+生态”投资导向的指引下,做好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维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再结合区域内优越的气候、河流、森林、湿地、山地、湖库等生态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研究及开发多样类型的生态旅游产品。可开发地质旅游、探险旅游、森林旅游、户外运动、避暑旅游、森林保健旅游、养生旅游、乡村休闲、民宿体验、露营旅游等产品。在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点集群,共同构建体系完整、功能齐全、类型多样的内蒙古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3.4 建设农业产业与农业创新示范基地

依托技术优势,结合该区域生态资源和区域一二三产业,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调整方向建立固定性、综合性性质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将农、林、水、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集为一体,以技术推广及农业科研教育等为主要抓手,资本集中投入,技术集中开发,同时指导和武装农民,现场帮助操作,充分展示和发挥示范基地的生产作用及开发模式效应,直接将农业科技和生产对接起来。最后,通过这种特定区域基地的示范和生产过程检验,又可改进及提出新的技术,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农牧业相关高新技术,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4 总结

因自然环境约束和农业生产力结构的失衡,导致大面积土地荒漠化,产业结构单一且不成规模,经济发展缓慢。然而,内蒙古荒漠区域长年撂荒闲置,人为干预少,自然环境优美。在农业种植上也避免了土壤遭受农残及化肥污染的破坏,种植农作物天然无害,市场价值相比普通农作物较高。荒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技术上可解决当前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关键难题,同时可以进一步优化环境,为以农业为主的多元产业发展提供条件,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打造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仅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民回乡创业,增产增收。并可为内蒙古人民及中国提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供给,进一步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物质需要。综合以上,内蒙古区域乡村振兴计划可从荒漠化治理开始,积极的开展生态修复才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张计琛,刘志,赵晓英,等.内蒙古地區土地沙漠化及荒漠化防治[J].内蒙古草业,2008,20(4):37-39.

[2]刘志,赵晓英.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J].内蒙古草业,2009,21(2):27-30.

[3]王涛,吴薇.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J].自然资源学报,1999,4:355-358

[4]刘慧娜.乌海市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5]春喜,陈发虎,范育新,等.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与环境变化[J].中国沙漠,2007,6:927-931.

[6]景爱.额济纳河下游环境变迁的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1:22.

[7]席运官,钦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理论与方法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56-60.

猜你喜欢

荒漠化乡村振兴规划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