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就业问题探析
2018-10-09王海波
王海波
摘要: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现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逆转也无法逆转。经济发展新常态会使经济增长由波动转变为稳定,社会保障由不完善转变为逐渐完善,经济结构由不合理转变为优化合理,会更大力度做到惠民利民。基于此,本文将对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的就业问题展开深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 就业问题 发展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5-0018-02
政治、经济和文化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经济是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经济不发达,那么这个国家的政治以及文化就无法发展。近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顾名思义,常态意为同以往一样的经济发展状态,新常态便是在常态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也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国家就业情况趋于严峻。接下来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就业问题进行讨论。
一、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历史必然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一直是以同一个发展速度,稳定前行。所以经济并没有过大波动,就业情况也较为乐观。然而经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古到今,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方式都是不断革新。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经济,不同的经济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如果经济永远不会改变,那么就会阻碍社会、国家的进步。所以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历史必然趋势。
(二)人口红利逐步消失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是毋庸置疑的人口大国。这也是我国前几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从事的产业以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为主,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国作为人口红利大国,毫无疑问地以此促进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实施了“计划生育”措施,严格限制人口,由此导致劳动力比重逐年下降。在市场上劳动力数量减少,则劳动力的成本与之前相比,便会增多。劳动力成本增多,最先受到影响的必然是国民生产总值,它呈下降趋势。
(三)经济方式转型迫在眉睫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资源大国。我们国家物资丰富,然而环境相对脆弱。我们国家前几十年的发展方式是粗放型,粗放型经济需要大量依靠投资以此驱动发展。也就是说,在前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都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全民生产总值提高的。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对能源消耗非常大,对环境破坏力也十分强。由此可观,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必然成果。
(四)其他原因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任何一个事物的发生都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所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原因以外,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说受到全球化经济的冲击,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引发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受其他国家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命运相连,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受大环境的改变,内外供需失衡等等。
二、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
(一)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
原有经济发展中,能源消耗过大,资源破坏严重,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然而,产业进行转型后,便会淘汰一批原有生产结构遗留下来的劳动力,这就导致了现当代社会中一部分人面临失业。
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过后,枯燥乏味或者带有一定危险性的体力劳动可以由积极产品代替,生产环节中所需体力劳动者越来越少,这些原有消耗产能的生产结构中遗留下来的工人无法快速适应转变后的工作,导致失业待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社会上闲散人员越来越多,易引起社会恐慌。而这些待就业者其实掌握着一些脑力劳动者所缺少的技术。
因此,可以借助我国国家政府,及时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第一,国家要对待就业者进行宽泛的再就业指导,使他们不仅仅只是掌握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全面掌握全面发展,以此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转化。使他们有更大的就业面,更为广阔的就业机会。第二,国家还要注重待就业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按照“大国工匠”的方向培养。所谓“大国工匠”,便是与“普通工匠”有所不同的。“普通工匠”只是需要简单的技术,而“大国工匠”不仅仅需要精湛的工艺技术,而且还需要科学文化作为指导。不仅要传承“工匠精神”,而且要践行“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发展“工匠精神”。第三,我国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向服务行业进行转化。向服务业进行转化,不仅仅是因为服务行业与其他新兴行业进行对比,较为简单,而且是因为服务行业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行业。在服务业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多就业机会,为更多的待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增长国民经济总值。例如旅游业的发展就可以带动餐饮业发展、航空业发展以及服装业的发展。而餐饮服装等产业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减少闲散劳动力,可以最大化地实现个人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
近年来,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比重越来越大。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对于大学生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现在的经济发展条件下,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年轻人为了祖国的事业付诸实践。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方面也存在问题。简而言之,可以归纳为六个字,那便是“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自己沒有实力去完成;然而对于那些简单的没有任何挑战性的工作,自己又不屑于去完成,不想“将就”,不想委屈了自己,认为那样便是埋没了自己的才华。就是这样的心理,导致了现当代大学生无法及时就业。
我认为,解决现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己。也就是说,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该积极主动地调节自我,参与到工作中。其一,大学生要树立劳动者就业观。转变经济结构之后,我们国家大部分工作由大多需要技术转化为大多需要人才和知识。这便为当代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许多的机会。大学生应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们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二,大学生应该树立主动就业的观念。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一味地等待。与其自己在家主动等待工作,不如主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把握就业的主动权。仔细规划自己的工作,确定自己对于工作的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为之奋斗。当代大学生也可以自己创业。虽然创业确实非常的辛苦,有一定的风险性。如若成功还好,一旦失败,大学生的身心受创。然而我认为,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最不应该缺少的就是拼搏的勇气和奋斗的信心。即使失败了,年轻也有从头来过的资本和信念。自主创业和创新创业都对我们现当代的大学生有一定的益处,除此之外,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工作多样化有很大的影响。其三,当代大学生就业平等的观念。每一项工作都是神圣的,都值得尊重。不能因为自己从事一份难度大或者是工资较高的工作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也不能因为有的人从事一份难度系数低或者是工资较少的工作就轻视他。工作并不分三六九等。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就业平等的观念。除此之外,我认为当代大学生最好可以从事基层工作,深入基层。因为基层才是最需要发展的。大学生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广泛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基层工作更需要人才,需要知识。我们国家也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调整,有相应的政策。例如大学生村官,就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深入基层,与基层人民一起劳动,让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基层的改变作出贡献。或者是各个学校开办免费师范专业,国家不收取任何费用来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学成之后,到各个偏远地区教书育人。因为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要想改变基层的经济发展状况,就一定要先改变基层的教育结构状况。
大学生在就业或者是创业的同时,一定要培养自身的一些能力。有了各种各样的能力,才有更多的机会就业,才有更好的创业方法。首先要培养实践能力,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大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学习,所以在步入社会之后,一定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社交能力的提升,以前的社交圈中,大部分都是老师同学,没有过多的利益冲突或者是矛盾,步入社会以后,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所以一定要重视社交能力的提升,这样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十分大的影响。除以上两点以外,当代大学生还要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社会这个大染坊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诱惑,大学生刚步入社会,对于很多的诱惑没有自制力,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一定要重视明白是非的能力的培养,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才可以保证在社会中立足。
三、结语
任何时代就业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不过如今,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就业压力比以往要更大一些。然而有压力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坏事,没有更多的压力就没有更多的动力。压力促进我们成长。正是因为有了压力,我们才更要提升自我,努力学习,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我们的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姚顺玉,黄英.新常态下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7):11+14.
[2]吴青松.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市场,2017(8):159-160.
[3]余琳.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就业形势及政策改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4):1-2.
[4]李继娜,杨红瑞.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分析[J].商情,2017(20):66+127.
[5]彭杉.关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就业形势及政策改革研究[J].现代商业,2017(7):61-62.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