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放扁舟去江天自有涯

2018-10-09周小华

广东教育·高中 2018年7期
关键词:实词虚词代词

周小华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鄰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 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 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 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 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试题特点】

1. 选文特点:文章节选自《晋书·鲁芝传》,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价值导向,选文精粹,以文化人。全文五百多字,却呈现了鲁芝不平凡的人生,他清忠履正、宽厚为政、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沉毅刚正。选文以先贤优秀的传统美德,凸显了他的精神垂范,有着当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考查,既是一种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亦是对考生的文化熏染和精神浸润。

选文沿用了前几年全国高考卷常考的传记类型,文字不长,内容浅显,结构清晰,但事件略显复杂,所以,在阅读时,要认真理清事情脉络,弄清人物间的关联,特别要关注重要事情的节点。

2. 考查分布:(见下页表1)

3. 试题难度:沿袭了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的命题特点和方向,试题平稳,难度适中。

4. 整体评价:用一句诗来评价今年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稳放扁舟去,江天自有涯。”命题方向、难度系数都很“稳”,但又“自有涯”,从内容上,“立德树人”的价值不变,文化导向非常明确,且充分地体现了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的考查,彰显了高考试题的文化传承与现实意义。

【试题剖析】

整体阅读,梳理情节,把握内容为做题首要。情节梳理从四“W”入手,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理清脉络,注重事件转换节点,命题者往往在这些节点上设置陷阱以混淆是非。阅读文本时,注意圈画,以在做题判断时,节省时间,提高命中率。

第10题,选C。考查点: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析:试题设置了两个易错点:“芝坐爽下狱”和“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突破方法:1. 文意断句法。“坐”的意思为“因为,因……触罪”,这句话的意思为鲁芝也因曹爽而触罪,被下狱,论理当死。从整体而言,若断在“爽”后,未能表达完整文意,故“芝坐爽下狱”句内无需断开。2. 结构断句法。“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之中“口不讼直”与“志不苟免”均为主谓结构,句式对仗,意思为不争辩是非,不改变志节。以此可以推断,“志”前要断开。

第11题,选C。考查点: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

解析:试题设置了一个易错点:“践阼”的文化含义。

突破方法:熟记文化常识,厘清易混点。C中“践阼”: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后引申为即位、登基。但是,“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过度延伸,也为错误。

第12题,选B。考查点:对文章内容概括、分析和理解。

解析:試题设置了一个易错点:复杂事件之间的节点。

突破方法:1.理清脉络。每个人、每件事间的逻辑关联要梳理清楚,注重复杂事件间的节点,复杂事件背后的人物关系;2.透过事件,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等;3.关注陈述对象。通过这三点即可准确做出判断。B中“蜀地饱受侵扰”错。找到选文答题区间“郡邻于蜀,数被侵掠”,陈述的对象为“天水”,此句的意思为“天水接邻蜀地,多次被蜀国侵扰”。此题的错误类型为张冠李戴。

第13题,考查点:文言文句子翻译。

解析:试题1设置的采分点为:“以”、“叛”、“以为”、“先驱”,主要考查的是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试题2设置的采分点为:“以”、“履”、“素”、“作”和定语后置句式,主要考查的是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用法和特殊文言句式(定语后置)的判定与翻译。

突破方法:掌握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且能够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进行推断;掌握120个实词和一些高频率出现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熟练掌握语法分析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字形推断法等;掌握常见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和推断方法,主要是结合语境,通过观“形”和释“义”进行判断。

(1)难点剖析:“诸葛诞以寿春叛”,“诸葛诞”为主语,“判”为动词,作谓语,以此推断“以寿春”为介宾结构,即推断“以”为介词,作介词时,常见意思为“用、拿、凭、依据、按照、凭……身份、由于、在、从、和(跟)”,根据语境,可推断为“凭借”的意思;“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中关键是“以为”意思的推断,“以为”常见意思:认为、以(之)为(把……当作),根据语境、文意推断为“以(之)为(把……当作)”的意思。

译文: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员作为先锋。

(2)难点剖析:“以”,根据语境推断为“因为”的意思;“清忠履正”,清即清廉,忠即忠诚,正即端正,难点在“履”,其本义为“鞋子”,活用为动词是“踩、踏”的意思,引申为“行为”;“素”常见意思“白白地、平素、向来、平常”等,根据语境,推断为“一向、向来”之义;“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这里有两个难点:一个是“为”的用法推断,究竟是介词还是动词,若要准确推断,须从“作”入手,“作”,动词,“建造”的意思,进而推断出“为”的读音为wèi,介词“替或给”的意思,根据上下文,推断“为作屋”应为“为(之)作屋”,中间省略了“之”;另一个难点为“屋五十间”,相较而言,难度会低一些,可推断出它为定语后置,即“名词+数量词”类型,正常语序为“五十间屋”。

译文:皇帝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备考启示】

2018年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从命题趋向、选文特点、试题设计等给2019年高考备考有诸多启示,具体如下:

1. 勤读涵泳,培养语感

文言文阅读备考往往会很重视“言”,即重视字词本身的意义及作用,但“文”也不可忽视,要真正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需“文”“言”并重,以“文”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以“言”提升理解的准确性,为“文”的品鉴奠基。

高考备考要保持文言文文段阅读的习惯,做到每日一读,每次15分钟,选文以叙述类文段为主,可从经典文学、史学(如《论语》《二十四史》等)中精选。保持“勤读”习惯,“文”“言”的敏感力才会逐渐增强,语感也将随之增强。

2. 夯实基础,注重积累

学会分类积累,理清知识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虚词积累:掌握18个常考的虚词,学会推断方法,特别是结构推断法、位置推断法。18个虚词意义用法庞杂,要清晰、高效记忆,最好的方法从词性入手,构建思维导图,理清各类词性与用法的关联。如:虚词“其”,词性主要有: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代词主要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副词主要有表推测、婉商、祈使和反诘语气;连词主要有表假设、让步、选择关系。以此,就可以构建一个清晰的思维导图,易于熟练掌握。通过对近五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分析,找出各虚词的考试高频词性与用法,在复习中,有意识强化它们,加强高考备考针对性。

实词积累:主要掌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三大类。

词类活用:掌握词类活用规律,通过语法结构进行推断;熟悉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词类活用主要有六大类: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数词作动词。用思维导图画出知识类型和知识规律。

一词多义,主要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梳理记忆,一要规律性记忆,找到内在规律,如“被”字,本义为“被子”,“被子”有“盖”的功能,作动词为“披”“覆盖”,引申为“遭遇、遭受”。形成意义关联,易记且不易忘。二要侧重性记忆,每个实词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即易考义项,如:“坐”,重点意义有“座”“因为”“触罪、触犯”。从历年高考语文试题来看,高频出现的有:被(遭遇)、病(担忧、责备)、曾(竟然)、乘(登上)、除(台阶、授官)、辞(辞谢、计较)、殆(大概)、当(判罪)、度(估计)、故(原因)、固(本来)、顾(回头看)、归(出嫁)、过(拜访)、疾(嫉妒)、见(表被动、“我”)、克(能够)、期(约定)、穷(困窘、穷尽)、少(轻视、稍微)、胜(承受)、适(刚刚、出嫁)、孰(谁)、属(嘱咐、劝酒、掌管、等)、数(屡次、计算)、率(一概、一律)、素(平素、一向)、徒(白白地)、亡(丢失、没有)、微(如果没有、偷偷地、悄悄地)、相(观察、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谢(道歉、告诉)、幸(皇帝到某处、侥幸、幸而)、许(答应)、阳(通“佯”)、遗(赠送)、易(改变、轻视)、阴(暗中)、造(到、往)、知(主持、通“智”)、卒(终于、通“猝”)、坐(因为、触罪)。

另外,文言文备考还需要分类积累其它高频词:1.与政事相关实词,如:诣(到,去)、劝(鼓励,奖励)、课(考核、督促)、按、案(巡视,考察,核实)、白(告诉,报告)、让(责备)、多(赞扬)等。2.官员调动升迁词,如:表授予、提升的:征、辟、荐、举、引、简、铨、起、拜、除、授、擢、拔、主、秉、典、知、守、尹等;表降职、罢免的:贬、左迁、谪、罢、免、黜、废、放、出等;表调动的:迁、徙、调、转、补、改、出等;表兼职的:兼、领、判等;表代理,暂时担任的:署、权、摄等。

古今异义积累,除课本上常见的,还需积累以下常考古今异义词:秩(官俸、十年为一秩)、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對(回答)、檄(文书)、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僭(超越本分、过分)、孤(幼年丧父)、贷(宽容)、狱(官司、案件)、与(赞扬)、尤(指责归罪)、按(考察)、赡(富足、供养)、典(主持)、令(美好)、执(捉拿)、谢(道歉、推辞)、寻(不久)、雅(平时)、遽(急速、就)、折(驳斥、指责使之屈服)、第(次第、官宅)、存(拜访、慰问)等。

特殊文言句式积累:常见的有六种:3(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3(“一前两后”),重点关注“一前两后”,即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掌握宾语前置,必须清楚,只有两种词后可接宾语,即介词和动词,故宾语前置可分两大类:介词的宾语前置和动词的宾语前置。用公式表达为:

介词的宾语前置:代词+介词+动词+名词/代词;

动词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动词;否定词+代词+动词;名词/代词+“之”或“是”+动词。

同样,其它句式也可用公式表达,清晰明了,易于记忆,易于理解。

3. 着眼文本,整体把握

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一般为浅易的人物传记,阅读时要关注字词句,更要关注文章整体,理清文章涉及的人事和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等,阅读时须整体把握。首先是粗读,集中精力浏览,以意逆志,以意会之,梳理事情的前因后果;其次是细读,结合上下文,推断关键词的意思,突破阅读的难点;最后,带着题目或问题精读研读,深入复核,确保阅读及做题的精准性。

4. 采分精准,规范答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相对稳定,对于每一种题型常见的出题方式、易错类型、突破方法要了然于胸,对于客观题,要熟知常见的推断方法,提高命中率;对于主观题,主要是翻译题,落实到点,实词点、虚词点和句式点,翻译时,字字落实,另外,翻译要紧扣文本语境,才能做到翻译精准。

通过对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的剖析,结合近几年高考文言文命题的趋势,2019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备考,需要从“文”到“言”,“文”“言”相生,注重积累,把握规律,才能达到良好的备考效果。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实词虚词代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人称代词专练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