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习题变式教学提高高三物理复习效率
2018-10-09郑伟文
郑伟文
摘 要:本文从高三物理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如何综合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的三种习题变式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状况。
关键词:高三复习;物理习题;变式教学;一题多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3-6148(2018)8-0011-5
在高三物理复习课教学中,碰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懒得主动思考,过度依赖老师,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不会,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因此,如何去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笔者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实践,笔者认为,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是提高物理复习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是指在解决原型题的基础上,通过变换题中的初始条件、情境、模型、问题等要素,使问题的本质属性保持稳定而非本质属性不断变化,从而产生新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思考,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是孤立地去讲授某个知识点或某一道题目,而是以某个点为中心,通过拓展、延伸,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组块或归纳某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它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能够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更加透彻。由于这些特点,习题变式教学无疑具有更高的教学效率。习题变式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
1 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就是从典型问题出发,通过改变题中的初始条件、情景、模型等要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重新思考,灵活寻求解题方法,进而达到对问题全面、透彻理解的一种习题变式教学方式。它使一题变成一类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创新能力。
原型题:如图1所示,物块A、木板B的质量均为10 kg,不计A的大小,B板长L=3 m。开始时A、B均静止。现使A以某一水平初速度从B的最左端开始运动,已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3,地面光滑,g取10 m/s2。若物块A刚好没有从B上滑下来,则A的初速度是多大?
1.1 变更初始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一个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可能引起结果的显著差异,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环节一定要注意条件的变化,如果教师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一些典型的问题,变换条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比较异同,一定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变式一:在原型题中,如果地面是粗糙的,且B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若物块A刚好没有从B上滑下来,则A的初速度是多大?
点评:在原型题的基础上,改变一下初始条件,即地面从光滑变为粗糙,使木板的受力情况更为复杂,除了受到物块的摩擦力之外,还要考虑地面施加的摩擦力,另外还要考虑木板是否动起来。学生面对多个力的受力分析时,经常会遗漏某些力,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审题将更加严谨。
1.2 变更问题的问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变更问题的问法,也即一题多问。对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它能够让学生对问题形成完整的认识,实现知识、方法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变式二: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A以水平速度v0滑上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木板B上,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木板足够长。
(1)物块相对木板静止时的速度;
(2)从物块滑上木板到相对木板静止所经历的时间;
(3)从物块滑上木板到相对木板静止时,系统产生的热量;
(4)如果木板的长度为L,为了使物块不从木板上掉下来,木板的长度L至少多长?
点评:此题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学生必须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并灵活运用动量、能量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变更物理情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从原型题出发,通过改变题目设置的物理情景,形成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问题系统重新让学生进行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系列问题的基本特征和精髓,在不断的“同化”“顺应”过程中,形成知识组块、方法体系,让思维的深度、广度不断提升。
变式三:如图3所示,质量M=2 kg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推力F=6 N,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3 m/s时,在小车前端轻轻地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m=1 kg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小车足够长(取g=10 m/s2)。
点评:此题由于涉及到多个物体、多个过程,还要对小车与物块共速后是否发生相对滑动这一临界问题进行分析,情景更为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4 变更物理模型,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对于物理综合题,学生普遍有一种畏惧心理。其实,综合题很多都是组合题,它往往是由几个简单的物理模型组合在一起的。为了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可以在原型题的基础上,逐步添加一些物理模型,把它拓展成综合题,让学生意识到综合题并不神秘。在解决综合题的时候,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物理模型来考虑,降低解题的难度。通过组合─分解这样的训练,学生更好地掌握综合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提高他们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变式四:如图4所示,固定的光滑平台上固定有光滑的半圆轨道,轨道半径R=0.6 m。平台上静止着两个滑块A、B,mA=0.1 kg,mB=0.2 kg,两滑块间夹有少量炸药,平台右侧有一带挡板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小车质量M=0.3 kg,车面与平台的台面等高,小车的上表面的右侧固定一根轻弹簧,弹簧的自由端在Q点,小车的上表面左端点P与Q点之间是粗糙的,滑块B与P、Q之间表面的动摩擦因数μ=0.2,Q点右侧表面是光滑的。点燃炸药后,A、B分离瞬间A滑块获得向左的速度vA=6 m/s,而滑块B则冲向小车。两滑块都可以看作质点,炸药的质量忽略不计,爆炸的时间极短,爆炸后两个物块的速度方向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且g=10 m/s2。求:
综上所述,要使滑块既能挤压弹簧,又最终没有离开小车,P、Q之间的距离L应满足的范围是
0.675 m 点评:此题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物理模型,将原来相对简单的问题演变成一道力学综合题。其中,有A和B构成的反冲模型,A在竖直面做圆周运动,B与小车组成的物块-小车模型,B与弹簧组成的弹簧模型,等等。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用到动力学知识、能量知识、动量知识,还有临界问题的分析等等,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就是针对同一个物理问题,从不同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求解的一种习题变式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它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题的效率。 题目:变式二中的第(4)小题。 分析:物块A滑上木板B之后,物块A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木板B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要使物块恰好不掉下来,则滑到木板最右端时刚好共速,设共同速度为v,由系统动量守恒mv0=(m+M)v求出v,接下來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求出木板的长度L。 将速度v代入上式可求得木板的长度L。 点评:针对这一典型的力学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采用处理力学问题常用的各种方法进行求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比一味地实施题海战术要有效得多。 3 多题归一 多题归一,就是把表面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习题归成一类,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出同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的一种习题变式教学方式。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发现,有些问题表面看似不同,但实际上它们隐含的物理模型或涉及的知识点是一样的,因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就具有共性。多题归一可以实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即学生通过掌握一般解法达到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目的。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通过模式认知,快速复现这类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迁移并应用。 原型题:如图6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以速度v1与质量为m2的静止小球发生弹性碰撞,设两小球碰撞后速度为v'1、v'2,求碰后二者可能的运动情况。 分析:学生对这一模型比较熟悉,已经知道: ①若m1=m2,则v'1=v1,速度交换; ②若m1 ③若m1>m2,则v'1>0,主动球继续前进,v'2>0,被动球向前。 题1:质量为M的小车静止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小车的上表面和圆弧的轨道均光滑,如图7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以速度v0水平冲向小车,当小球返回左端脱离小车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小球一定沿水平方向向左做平抛运动 B.小球可能沿水平方向向左做平抛运动 C.小球可能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平抛运动 D.小球可能做自由落体运动 分析:小球水平冲上小车,又返回左端,到离开小车的整个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相当于小球与小车发生弹性碰撞。借用上题中的结论可得:如果m 题2:如图8所示,两根间距为l的光滑金属导轨(不计电阻),由一段圆弧部分与一段无限长的水平段部分组成。其水平段加有竖直向下方向的匀强磁场,其磁感应强度为B,导轨水平段上静止放置一金属棒cd(有一定的电阻),质量为2m。另一质量为m的金属棒ab(有一定的电阻),从圆弧段M处由静止释放下滑至N处进入水平段,圆弧段MN半径为R,所对圆心角为60°,求:cd棒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大? 点评:以上几个问题看似不同,但本质一样,都可以看成是碰撞模型的应用。碰撞不应仅仅局限于两物体直接接触的“碰撞”,实际上,物体间通过相互作用使各自的动量发生变化都可以看成“碰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快速发现题中隐含的物理模型,进而利用该模型的解题方法快速、准确地进行求解。 教学实践表明,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是高三物理复习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掌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恒.中学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探究[J].物理教学,2011(10):14-17. [2]林胜锅.用“变式”训练提高总复习效率[J].物理教学,2010(4):52-55. [3]周刚.变式经典例题,提高教学质量[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42(10):35-37. [4]陈金华.高三应用变式练习的课例分析——一节公开课的形成与反思[J].物理通报,2008(5):35-37. [5]余雪妹,于海波.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物理复习课变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物理教师,2009,30(12):43-46. (栏目编辑 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