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礼义序共筑孝义家
2018-10-09潘东峰
摘 要:家是社会的基础细胞,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世代传承,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家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这个大家庭里,学校是一个家,班级是一个家,年级组是一个家,不管是在大家还是小家里,家人们始终团结合作、荣辱与共。我们始终相信,在“孝义家”文化的培育下,一定能把学校打造成“活力之家”“和谐之家”“美丽之家”“特色之家”,真正成为让师生温暖、快乐的家园。
一、追寻学校文化之根:忠孝礼义序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前身是东明书院,原名东明精舍,创建于元初(1290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的核心办学哲学定为“孝义正学”:“孝义”放在前面,寓意我校的教育重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秉持地域厚重的孝义文化,教书先育人,育人在前,同时用良好的品格去指导、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方式。
忠——认真学习、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爱是忠的体现,爱国家从小事、从身边做起)
孝——孝敬父母长辈,维护家庭和睦,尊重老师,友爱同学,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礼——讲文明、讲礼貌,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懂礼的孩子。
义——心里装着他人,乐于为他人服务,做一个温暖而有正义感的孩子。
序——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做事有序、有方,做一个守规矩的孩子。
二、 打造学校品牌特色:“孝义家文化”的建设策略
一直以来,我们努力从四个方面建设“孝义·家文化”品牌:通过“家文化”环境氛围的创设熏陶人;通过“家文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润泽人;通过“家文化”培育活动的践行感染人;通过“家文化”评价机制的完善鼓舞人。
(一)久入芝兰,校园氛围熏陶人——“家文化”环境氛围的创设
我们的新校园是2016年5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的,因为搬入时间不长,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才开始启动,但“孝义·家文化”的内容已经得到了凸显。学校的整体建设布局与周边的郑氏宗祠、九世同居牌坊群等文化遗址群相呼应,建筑物外观体现江南民居特点,色调以黑白两色为主,给人清新典雅的感觉;每天有关《家训》《江南第一家》等歌曲总是会在耳边响起;校内“忠孝礼义序”的装饰随处可见,将郑氏家族的孝义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孝义·家文化”融入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自然得到熏陶。
(二)从新开始,让“家文化”温暖人——“家文化”课程体系的架构
1.开展学生“家文化”课堂
(1)班队活动,展合作风采。我校要求每个月开展的四节班队课中必须有一节是以“家风家训伴我成长”为主题的,同时经常邀请学校领导和前辈、校外人士进课堂,和学生们讲家规家训的重要性。
(2)精益求精,开发校本教材。从2017学年开始,我校在多次征集教材编写人员意见基础上,召开各学科组长会议,确立了各个年级相关学科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并选择校本教材内容以微课形式进行教学。
(3)“家文化”拓展课程的建设。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校的“家文化”课程建设,意在在开足开齐规定的国家性课程外,努力围绕我校“孝义正学”的核心理念,落实“修文端趣,孝义做人”的校训,努力将六大核心素养与我校的育人目标“尚书尚孝尚新,有礼有序有方”有机融合,开发融合国家要求与我校特色的“家文化课程”。
(4)兄弟互助,筑友爱新风。高年级的学生就是低年级学生的哥哥姐姐,他们的肩上也肩负着一个使命,那就是尽力为弟弟妹妹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学习,在他们不懂的时候高年级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六年级的五个班级与一年级的五个班级结成相对应的“家庭”, 每周的快乐阅读时间,六年级每班会派五个学生到一年级的对应班级讲故事,帮助他们解除识字的困难。大扫除的时候,六年级每班轮流派十五位学生到一年级的对应班级指导和帮助一年级的弟弟妹妹打扫。这些爱幼的行为,俨然成了学校的一种特殊教育——“兄弟教育”。
2.开辟教师“家文化”阵地
(1)年级部加强家的凝聚力。思考目前团队情况(年级部目标、口号、“三八”、工会活动、班主任会议、辩论赛等),锻炼培养后备力量。
(2)素养大赛,体现团队意识。青年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对青年教师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这支主力军的力量,2016年4月,首屆青年教师素养大赛拉开了序幕,每年一届。这是一场以团结的形式进行的比拼,旨在打造青年教师团队,夯实教学基本技能,提升青年教师的核心素养,感知郑义门的“家文化”氛围,为青年教师搭建自我成长与展示的舞台。
(3)师徒结对,尽显互助情深。一个家庭里会有哥哥或弟弟、姐姐或妹妹,教师之间也是兄弟姐妹关系。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就是大哥哥和大姐姐,年轻的新教师理所当然就是小弟弟和小妹妹,爱幼护幼就是哥哥姐姐们伟大的使命。“江南青蓝,携手共绘宏图”是团体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徒弟敬奉茶、师傅回赠礼、共签授徒书,简单的“三部曲”体现了一个家的团结一心。
3.举办“家文化”少年宫
2016年开始,学校努力提升课程发展空间,开发了更多、更新、更有趣的课程,打造了特色化的校园“家文化”,比如“江南小导游”课程,招收四、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领略千年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美丽的风光,让学生用智慧、才艺和自信,有组织、有计划、有方向地打造孝义文化传承品牌,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我校生根、发芽、开花,也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江南第一家”的大家风采。还有“郑义门话剧团”课程,本着“走进郑义门、演绎郑义门、发扬郑义门”的宗旨,以郑义门优秀故事改编为表演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团员们优秀的心理素质和锻炼他们的组织与人际交往能力为目标,并从中发现与培养表演等方面人才。
(三)家校共建,精彩活动感染人——“家文化”培育活动的践行
自2007年起推行孝义教育以来,我们不断地推出新举措,让学生浸润于“孝义·家文化”中。例如每年开学典礼,学校举行了新生“入孝礼”,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每个人胸前都贴有“孝义贴”,他们在六年级哥哥姐姐的带领下步入会场。“生我者父母”,新生鞠躬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教我者老师”,新生向老师敬茶,并接受老师的启蒙教导。通过“入孝礼”这个简单的仪式,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的理念在学生们稚嫩的心中播下了种子。
与此同时,我校还推出了“十大习惯养成记”“尊师爱生践行记”“入队有序锻炼记”“文明出行坚持记”等一系列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懂礼貌的同时,能做到井然有序。
(四)多措并举,孝义之花鼓舞人 ——“家文化”评价机制的完善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孝义教育特色,我校把育人目标提炼为“忠孝礼义序”五个字,以此来制定和完善“孝·义家文化”的评价机制。我们的评选主要有四项:
1.“孝义之星”评选
2017年起,我们的“孝义之星”由原来的班级推荐改为人人参与,也就是前提条件定好,人人都可以来争当“孝义之星”,注重过程性评价,分“孝义行动之星”“孝义最美之星”“二十佳孝义之星”,其中规定获得“孝义之星”称号是我校各种评优评先的前提条件,而“二十佳孝义之星”是学校授予学生的最高荣誉。评选过程包括家庭自薦、同学互评、邻里参与、教师把关四个环节。评比标准强调,学生的优秀不仅体现在学校里的良好表现,也体现在回家之后;不仅是学业上的优秀,也要在行为举止上成为表率。
2.“文明班级”评选
传统评比是依据每周的三项竞赛,包括纪律、勤学和卫生。我校评比的是有礼、有序、有方,将“孝义·家文化”紧紧地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这样的评比也更能体现学校的特色教育。
3.“家风家训好家庭”评选
“家风家训好家庭”评选不仅仅是自评学校的评,还要采纳邻里评、社区评,结合多元的评价,最后由学校给出总评。由学校领导出面与县文明办、乡镇进行沟通,落实评选制度。
4.“最美家人”评选
学校每年结合元旦汇演对评选者进行隆重表彰。
另外,“礼仪之星”的评选每月一次。当月的好习惯、好礼仪能认真做到并时刻践行的学生,经班主任、老师和同学考核,就推荐学校的“礼仪之星”评比。
三、结语
今后,我校将继续紧紧依托“江南第一家”的地域文化优势,让“孝义·家文化”教育活动继续向家庭、社会进一步延伸,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合,打亮打响“孝义·家文化”学校特色品牌,帮助学生拥有“忠孝礼义序”的品质,真正成为一个“有礼、有序、有方”的人。
我们还要通过“孝义·家文化”进一步丰富我校的文化内涵,提升我校的文化品位;通过“孝义家文化”培育,实现我校“以德树人”的育人根本目标;通过“孝义·家文化”全面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魏 健.“融·和”文化引领学校民族特色建设[J].中国民族教育, 2015(1):48-49.
[2]牛玉祥.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靠特色打造教育品牌[J].基础教育参考,2011(3):75.
[3]徐儒宗.儒学治家的典型——论郑义门的孝义家风[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1):8.
[4]潘东峰.孝义家训传承 弘扬孝义文化[J].教书育人,2016(1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