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指数及其分型❋

2018-10-09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布里亚特头型鄂尔多斯

刘 璐 李咏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2)

鄂尔多斯部落在其民族强盛时期占据或涉猎鄂尔多斯地区[1]。鄂尔多斯蒙古族作为这一地区最后的游牧民族,自明中叶以来一直是蒙古族中一个重要的部落。人体头面部的测量及观察项目可以反映出头面部的形态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指标[2-5]。头面部测量指标的5项派生指数能够反映测量指标之间存在的关系。头长宽指数(length-breadth index of head)反映头长短的情况,值越大头越短圆;头宽高指数(breadth-height index of head)反映头的阔狭情况,值越大头越狭;头长高指数(length-height index of head)反映头的高低情况,值越大头越高;形态面指数(morphological facial index)反映面的阔狭情况,值越大面越狭;鼻指数(height-breadth index of nose)反映鼻的狭阔情况,值越大鼻越阔。近年来中国蒙古族部分族群体质特征陆续有报道[6-10],目前尚未见关于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指数的报道,鉴于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及地位的特殊性,故对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的5项派生指数进行了研究,以了解我国蒙古族头面部特征。

1 材料和方法

课题组于2014年9月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开展了测量工作,共测量鄂尔多斯蒙古族336例(男142例,194例) 20项头面部指标。被测量者年龄范围男性为20~80岁,女性为20~75岁,平均年龄男性为(47.32±14.79)岁,女性为(43.42±13.83)岁。在广场或街道采取随机抽样方法,询问其家系民族身份,世系鄂尔多斯蒙古族方可纳入被测量对象,并排除身体有残疾者。本研究在被测量者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进行。项目开展前,调查人员进行了专业化培训,统一测量标准。测量方法严格按照《人体测量方法》和《人体测量手册》[3-4]中相关规定进行。在Excel 2007中建立数据表,录入原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头面部5项指数值并进行分型判断。使用SPSS11.5软件对鄂尔多斯蒙古族等11个族群的头面部指标均数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指数及分型

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指数计算结果及分型见表1、2。

表1 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各项指数±s, mm)

*P<0.05,**P<0.01vsmale

表2 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面部指数分型(n, %)

按表1中的指数均数进行分型,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均为圆头型(头长宽指数)、中头型(头宽高指数)、高头型(头长高指数)、超狭面型(形态面指数)、中鼻型(鼻指数)。性别间u检验显示,形态面指数、鼻指数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形态面指数均值女性大于男性,鼻指数均值男性大于女性。头长宽指数、头宽高指数、头长高指数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表2)显示,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长宽指数男性、女性均以圆头型、中头型、特圆头型率高,这三种类型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宽高指数男性以阔头型、中头型率高,这两者出现率接近(P>0.05),阔头型率高于狭头型率(P<0.05)。女性与男性一致。头长高指数男女以高头型率最高,高于正头型、低头型(P<0.01)。形态面指数男性阔面型、超阔面型率高,两者出现率接近(P>0.05),均高于中面型(P<0.05)。女性以阔面型、狭面型、中面型率高,三者出现率接近(P>0.05),均高于超阔面型和超狭面型(P<0.05或P<0.01)。鼻指数男女均以中鼻型率最高,与其他4种类型出现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11个蒙古族族群5项头面部指数的比较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我国10个蒙古族族群5项头面部指数的比较见表3、4。

表3 11个蒙古族族群男性头面部指数的比较±s, mm)

**P<0.01vsOrdos Mongolia

表4 11个蒙古族族群女性头面部指数的比较±s, mm)

**P<0.01vsOrdos Mongolia

2.2.1 男性 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长宽指数大于云南蒙古族[12],小于布里亚特蒙古族[6]、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测资料)、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测资料)、阜新蒙古族(自测资料)。头长高指数大于云南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小于布里亚特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杜尔伯特蒙古族等7个族群。头宽高指数大于巴尔虎蒙古族,小于土尓扈特蒙古族[10]、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测资料)、郭尔罗斯蒙古族等6个族群。形态面指数小于巴尔虎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等8个族群。鼻指数大于布里亚特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土尓扈特蒙古族等9个族群。

2.2.2 女性 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长宽指数大于云南蒙古族,小于布里亚特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杜尔伯特蒙古族等5个族群。头长高指数大于巴尔虎蒙古族[11]、云南蒙古族[12]、青海蒙古族(自测资料),小于布里亚特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阜新蒙古族等7个族群。头宽高指数大于巴尔虎蒙古族、云南蒙古族、青海蒙古族,小于土尓扈特蒙古族、杜尔伯特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等6个族群。形态面指数大于青海蒙古族,小于布里亚特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杜尔伯特蒙古族等7个族群。鼻指数大于布里亚特蒙古族、土尓扈特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等7个族群。

综合男性女性结果,鄂尔多斯蒙古族男性、女性头较长、较低,面较宽,鼻较阔。

2.3 蒙古族11个族群5项头面部指数均数的聚类分析

本研究选择了包括鄂尔多斯蒙古族在内的11个族群头长宽指数、头宽高指数、头长高指数、形态面指数、鼻指数共5项头面部指数均值进行聚类分析。这11个族群为鄂尔多斯蒙古族、青海蒙古族、阜新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杜尔伯特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土尓扈特蒙古族、云南蒙古族、锡林郭勒蒙古族[13]。

图1 11个族群男性聚类图

图2 11个族群女性聚类图

结果(图1)显示,11个男性族群分为3个大组。鄂尔多斯蒙古族、青海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聚为第1组;阜新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杜尔伯特蒙古族、土尓扈特蒙古族聚为第2组;云南蒙古族、锡林郭勒蒙古族聚为第3组。女性聚类结果(图2)与男性大致相似。总体来看,鄂尔多斯蒙古族5项头面部指数接近于青海蒙古族、巴尔虎蒙古族。

3 讨论

3.1 遗传因素是影响头面部特征的主要因素

云南蒙古族与其他10个蒙古族族群头面部特征差异较大,反映了其远离北方草原在中国西南地区长期生活中,与西南少数民族发生过一定的基因交流。东北地区蒙古族(阜新蒙古族、郭尔罗斯蒙古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杜尔伯特蒙古族)聚在一起,表明这些族群的头面部遗传特征的接近。

鄂尔多斯蒙古族、巴尔虎人蒙古族、青海蒙古族聚在一起,反映了最初这3个族群的族源、遗传因素对蒙古族头面部特征所起的长期稳定作用[7]。

3.2 鄂尔多斯蒙古族、巴尔虎人、青海蒙古族的族源分析

公元十四世纪,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卫士们,改自己“艾马克”(部)的名称,始称鄂尔多斯部,是全蒙古六万户之一的鄂尔多斯万户。鄂尔多斯一词意为汗的殿宇、陵寝之地。鄂尔多斯部的祖先来自诸多氏族: (1) 兀良哈人。兀良哈人13世纪在肯特山孛儿罕哈里敦一带居住。15世纪,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兀良合人,随漠北的八白宫一同入驻宝日陶亥。(2) 成吉思汗亲军。成吉思汗去世后,总数为一万人亲军守护成吉思汗墓地和祭祀宫帐,并世代相传,成为鄂尔多斯部的祖先。(3) 成吉思汗同一氏族的黄金家族。15世纪鄂尔多斯部进入河套时就有包含一部分黄金家族人。1649年(顺治六年),清朝实行盟旗制度以后,鄂尔多斯各旗札萨克均由黄金家族的后代世袭。这样以来,在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越来越多,在鄂尔多斯人中蒙古贵族占一定比例。(4) 成吉思汗身边的一大批将领的子孙成为鄂尔多斯人的一部分。清天聪9年(一六三五年)鄂尔多斯部内附归清,各授札萨克,共六旗(后在雍正9年增设一旗,计七旗),所部六旗自为一盟,称伊克昭盟。

巴尔虎人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巴尔虎旧称巴尔忽部。作为一个著名的部落名称,巴尔虎至今已经有1300 多年的历史。巴尔虎蒙古人与布里亚特人一样,祖先也生活在贝加尔湖周边。因其部族原在内贝加尔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从事游牧和渔猎生产而得名。古代巴尔虎是丁零民族群体中的一员。唐朝的时候,巴尔虎成了薛延陀汗国的一员。公元745年,巴尔虎人被逐渐融合到统一的回纥汗国中。成吉思汗13年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招降,其地成为术赤的分地,是蒙古“林中百姓”的一部分。元朝灭亡,巴尔虎人被分成两部分,西部的巴尔虎,兴盛时有数万之众,游牧于青海湖四周,最后除少数一部分融入留在青海的蒙古人中外,大多退回漠北,归入喀尔喀蒙古,成为漠北喀尔喀的属部。1732年,清政府为了加强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将275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在今陈巴尔虎旗境内。1734年,清政府又将在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2984人名巴尔虎蒙古人迁驻克鲁伦河下游和呼伦湖两岸即今新巴尔虎左右两旗境内。巴尔虎定居呼伦贝尔已有270多年了,已成为呼伦贝尔的主要居民。中国的巴尔虎人的先民曾先后生活在西伯利亚、青海、喀尔喀蒙古、内蒙古诸地域,经历了由突厥部落向蒙古部落的转变,与周边的很多民族、种族发生过长期基因交流。1734年新巴尔虎大规模移入呼伦贝尔后,巴尔虎已成为呼伦贝尔的主要居民。巴尔虎定居呼伦贝尔的历史,无疑是整个呼伦贝尔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的巴尔虎人聚居于呼伦贝尔草原。

青海德令哈地区蒙古族属于蒙古族和硕特部。和硕特蒙古的祖先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贝加尔湖西南、我国北方额尔古纳河下游和海拉尔河下游呼伦贝尔草原及科尔沁草原等广大的森林地区。最初和硕特部著名的科尔沁部的一部分。公元15世纪初,和硕特蒙古西迁进入新疆,加入厄鲁特蒙古(清称卫拉特、卫拉特蒙古)联盟。1637年,和硕特部固始汗率军进入青海,控制青海区域。1641年突袭西藏。在西藏,他确立了五世达赖和其师傅四世班禅等格鲁派领导的统治地位。另外,固始汗将8个儿子留在青海,护卫汗国,史称八台吉。经历了顾实汗、达延额齐尔汗、达赖汗、拉藏汗四代人的经营。1717年,准噶尔汗国军队发动突然袭击,南下翻越昆仑山脉,攻入拉萨,杀死了和硕特汗国最后一任君主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灭亡。和硕特蒙古进入青海、统治青藏高原,它改变了原来青海一带的蒙古各部纷争的局面,统一了青海地区。

鄂尔多斯部中的兀良哈人是13世纪在肯特山孛儿罕哈里敦一带居住古老人群。巴尔虎人部族原在内贝加尔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起源,两者都是起源于蒙古高原北部,这是鄂尔多斯部与巴尔虎人头面部指数接近的原因。巴尔虎人曾游牧于青海湖四周,一部分融入青海蒙古人中,这是青海蒙古族与巴尔虎人头面部指数接近的原因。

猜你喜欢

布里亚特头型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走进通用技术中纺院
高速列车头型的谱系化预测与设计
布里亚特方言的发展进程
桩基托换在鄂尔多斯大道桥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某轻型客车行人头型碰撞保护研究
呼伦贝尔布里亚特蒙古族文化的变迁
锐意改革 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高速列车头型多目标气动优化设计
呼伦贝尔布里亚特蒙古族文化变迁研究
鄂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