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路径研究*
2018-10-09王丹,关莹,贾倩
王 丹,关 莹,贾 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5)
0 引言
由于建筑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和建筑工人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等原因,建筑施工事故发生概率和伤亡人数高于其他行业[1]。众多建筑施工事故调查结果表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致因因素之一[2]。因此,深入研究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对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施工中建筑工人属于半封闭在项目工地上,建筑工人只是随着工地位置变化而移动,这就导致建筑工人与外界接触少,更多存在于自己的小群体中。同时,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人力资源情境不同于西方工具理性式情境,建筑工人之间的小群体结构是否存在着行为互相影响值得关注。目前,学者对员工不安全行为研究多聚焦于从个体、组织和系统3个层次进行,从群体层次对其研究的关注度低,而且偏重于定性分析,比如许正权等[3]证实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联系性,这会促使个体行为状态产生连锁反应;Centola[4]研究得到人的行为与信息传播方式相像,可通过一定的社会接触在人群中传播;韩豫等[5]从群体角度对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传播过程进行定性分析等。相关研究证实了群体因素是员工行为影响因素之一,但对群体间行为传播关系和行为互动涉及较少,难以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个体行为多变性与难控性的黑箱问题。
如何从群体视角,构建建筑工人间不安全行为互动关系模型,探索建筑工人间不安全行为分布特征、传播规律和内在属性,成为解决不安全行为传播的重要内容。为此,基于社会实体间行为互动关系,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并对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利用网络参数特征的分析深入挖掘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结构的潜在特征,对不安全行为传播问题的研究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因此,尝试利用社会网络理论探究不安全行为在群体中传播的关系,能够验证在建筑施工时不安全行为传播中主要传播对象的存在、主要传播对象对群体其他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以及找到控制不安全行为传播的解决办法。
1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分析
1.1 建筑工人群体特征分析
建筑工人群体的不安全行为传播是指对于在班组这样特定范围中的建筑工人受到他人不安全行为影响,在行为传染和自发作用下形成的群体性行为动作。可以看出,在不安全行为传播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交互关系。在建筑施工班组中存在诸多真实关系,如老乡关系、师徒关系和亲友关系等。在这背后还存在虚拟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建立于真实的人际关系,也有可能来源于某些行为、某些工作中因需要而构成的相互“合作”、“帮助”的关系等,这些关系都能够成为不安全行为传播媒介。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不安全行为在群体关系中的传播形式,见图1。
图1 群体中不安全行为传播形式Fig.1 The form of unsafe behavior in groups
1.2 社会网络结构分析
Steven把网络分为规则网络和复杂网络2种,将复杂网络又分成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自相似网络[6]。其中,小世界网络是复杂网络中最具特性和拓展属性结构的网络,并在诸多领域得以应用。例如,计算机病毒的传播网络、科学家合作网以及全球交通信息网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是能够解决小世界网络理论的一种常见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一种注重关系与结构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网络分析中认为“社会网络”是由作为节点的社会实体及其间的关系构成的集合,其中“社会实体”可以是个体、群体或组织等;其间关系就是社会实体之间的联系[7]。近些年来,来自社会与行为科学界的多位学者对社会网络相关知识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产生兴趣,原因有:对社会实体本身属性已不再过度关注,对社会实体间关系以及对这些关系的概念和模式产生好奇;对社会网络的分析又未将社会实体与其间关系完全分割开来,反而必须存在这2种研究对象,社会网络分析将社会实体与其间关系用网络模式表现出来,分析社会实体的特征与其间关系。基于此,社会网络分析能够直观表达出社会实体在社会网络中所处地位以及对于社会网络的掌握程度[8]。
1.3 理论模型构建
不安全行为在班组群体中传播很难用传统数学方法解决,它依赖班组中建筑工人形成的关系,存在具有小世界网络结构的特性。社会科学往往对关系的单一属性产生兴趣,如姓名、学历、专业以及研究方向等;社会网络分析则关注关系的双向属性,如血缘关系、情感关系、距离关系以及行为关系等。在以上研究背景下,这种基于社会实体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成为研究不安全行为传播的有效手段。
施工班组中建筑工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关系,符合社会网络分析对社会实体和他们之间关系所组成的整体的分析,将建筑工人间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与社会网络相结合,把建筑工人视为节点,不安全行为在建筑工人间传播路径视为关系,构成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这一网络能够反映班组群体的整体结构,群体内建筑工人间关系属性以及不安全行为信息流动情况。然后,综合运用数学方法和图论对社会实体与社会实体、社会实体与其构成的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将社会网络中抽象的关系用定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图论相互结合、互相补充[9-10]。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得出处于重要地位的工人——行为领袖,以及行为领袖对其他建筑工人行为的影响程度——导向关系。根据以上研究理论,建立不安全行为传播理论模型,见图2。
图2 不安全行为传播理论模型Fig.2 Theoretical model of unsafe behavior propagation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具体研究步骤为:第一,找到并确定研究对象,以施工班组为网络范围,班组中所有建筑工人为相关节点;第二,确定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关系结构,在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班组中建筑工人为行为主体,通过行为传播构成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结构,不安全行为从一个建筑工人传播到另一个建筑工人,其在网络中处于边位置;第三,确定和处理数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不安全行为在班组群体建筑工人间传播数据,构建不安全行为传播邻接关系矩阵;第四,通过UCINET软件可视化网络结构,计算测度指标并进行分析[11]。
2.2 问卷设计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信息,问卷设计包括2个方面:建筑工人个人基本信息部分设计,不安全行为传播主体问题设计。个人基本信息中包括:年龄、职务、工种和工作年数。问卷主体部分包括3个问题:“您在作业的时
候,通过询问谁来使自己获得专业技能”、“您在工作过程中谁会对你的工作提供帮助”和“您认为谁的工作方法使得工作变得方便”。在调查过程中仅仅利用建筑工人名字拼音缩写完成实名制调研[12-13]。
2.3 数据来源与调研对象分析
本次主要是对建筑工地工人进行实地调研,数据共来自于3个工程,由调研人员将调查问卷分发到建筑工人手中,并协助填写。最初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16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7.50%。为满足某一班组成员全员填写调查问卷,又补发60份,回收40份,回收率为66.67%。其中,个人基本信息方面:52.78%的工人年龄在26~35岁,29.99%的工人年龄在36~45岁,11.23%的工人年龄在46岁以上,6%的工人年龄在25岁以下;普通工人占比为87.99%,其余12.01%工人为班组长;6.54%的工人工龄在5 a以下,40.34%的工人工龄在6~10 a,29.79%的工人工龄在11~20 a,23.33%的工人工龄在20 a以上;工种有木工、砼工、电工、钢筋工、泥水工和砖工。对于主体问题分析部分,主要针对一个钢筋工种里面的班组进行分析,对主体部分3个问题结果进行统计。
2.4 模型网络结构测度指标
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结构测度指标如图3所示,包括整体网络结构测度指标和个体网络结构测度指标。个体网络结构测度指标用来反映建筑工人在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的影响力;整体网络结构测度指标用来反映整体网络性质。
图3 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结构测度指标Fig.3 Measurement index of unsafe behavior propagation network
3 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网络传播实证分析
3.1 模型建立
为构建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相关数据,主要调查内容为建筑工人是否对于其他工人不安全行为有影响。在调查中,该班组中共有16名建筑工人,将建筑工人用16个序号表示,并把邻接关系矩阵数据输入到UCINET软件中,绘制网络模型如图4所示。使用UCINET软件计算网络模型指标,通过对网络的结构特点分析,得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传播路径特点。
图4 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模型Fig.4 Unsafe behavior propagation network model
3.2 网络模型分析
3.2.1 不安全行为传播整体网络结构分析
1)衡量网络结构整体性指标包括整体网络密度(density)、网络中心势(centalization)等[14]。计算整体网络密度指标来衡量整体网络,由16个建筑工人组成的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图中,节点间连接边数为157,表示为16个建筑工人间行为传播关系个数,理论存在总数为240,因此整体网络密度为0.654。总体而言,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整体网络较紧密,建筑工人间不安全行为传播密切,可以说当建筑工人中有不安全行为存在时,就会进行传播。这一点与建筑工人在封闭式群体中容易发生不安全行为传播特点有关。
中心势指的是图的总体整合度或者一致性。分析网络中心势(见表1)可以看出,网络图接近中心势、度数中心势较高,在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存在着某些关键节点工人,不安全行为由关键节点工人传播到其他工人。但中间中心势较低,表明建筑工人在不安全行为传播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作用较小,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存在核心-边缘结构。
表1 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图中心势Table 1 Network centalization for unsafe behavior
2)测量2个节点间最短距离,得到捷径距离矩阵。从捷径距离矩阵可以看出,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是可达的,所有节点都存在网络中,其平均距离为1.363,这表明班组中任何一个建筑工人平均经过将近2个人就可以与其他建筑工人交流信息,班组中的建筑工人间联系较紧密,较容易实现不安全行为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网络的凝聚性为0.824,且网络图中没有孤立的节点,可见该网络凝聚力较强,表明建筑工人间信息交流紧密,传播速度快,有助于建筑工人间不安全行为的传播。
3.2.2 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心性分析
整体网络结构节点众多,关系复杂,难以准确描述。实际研究过程中,往往采用对个体节点的分析得出核心节点、边缘节点等,来揭示网络个体结构特点。本研究利用中心性(centrality)参数测量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结构。中心性包括度数中心度(point centrality)、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和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3个测量指标。度数中心度是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中最简单的指标,但能直观描绘出某个社会实体与网络中其他社会实体联接关系。度数中心度就是与节点直接相连的其他节点的个数。如果该节点与许多其他节点直接相连,就认为该节点具有较高的度数中心度,并处于网络核心位置。在有向图中分为点入度数中心度与点出度数中心度。中心度中刻画社会实体中心度的指标也可以用中间中心度衡量,它测量了行动者对于资源的控制程度以及节点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其他节点对的中心,也可以认为该节点处于重要位置的程度。接近中心度是指如果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接近,该节点在传递信息时更加容易,就是接近中心度的定义[15]。由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心度参数可知,不同节点有不同的中心度,表明建筑工人在班组中所处地位,拥有的权力有所不同。入度较高表现为该建筑工人行为受到他人行为影响;出度较高表现为该建筑工人导向其他建筑工人行为习惯。
表2为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心度,表明节点6有最大的点出度数中心度、点出接近中心度,较小的点入度数中心度、点入接近中心度,揭示了班组中其他建筑工人受建筑工人6行为影响较大,建筑工人6处于不安全行为网络中核心位置上,具有一定影响力,是整个班组的“行为领袖”。通过对班组成员技术水平以及工作年龄的了解,可以知道建筑工人6知识技能较高,在班组中工作年数最多对于工作最为了解。
在总度数中心度中,节点3,4,6,9和10等有着较大的总度数和接近中心度,表明这些建筑工人与其他建筑工人直接联系紧密,信息交流频繁,在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处于次核心位置上。其中,节点9,4和3具有较大的中间中心度,说明这3个节点更大程度上占据结构洞位置,表明这3名建筑工人对班组中不安全行为的传播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并控制着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在与建筑工人交谈过程中可知,建筑工人3和4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帮助和照顾他人,在班组中与其他建筑工人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
表2 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心度Table 2 Unsafe behavior propagation network centrality
班组中建筑工人15,16有较大的点入度数中心度、点入接近中心度,较小的点出度数中心度、点出接近中心度,表明建筑工人15和16更容易受到行为导向,但不安全行为很少传播到其他建筑工人,这与2名建筑工人为新加入到班组中的工人这一原因密不可分。且这2名建筑工人中间中心度较低,不控制着不安全行为的传播,缺失这些工人,对不安全行为传播无太大影响,处于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的边缘位置,进一步证明了在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存在核心-边缘结构。
3.2.3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基于核心-边缘结构分析,考察建筑工人在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的位置特征[16],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对于核心-边缘结构的分析符合上文中心性分析结果。处于核心区域建筑工人有3,4,6,7,9,10,11和14;边缘区域建筑工人有1,2,5,8,12,13,15和16。核心区域网络密度为0.857,边缘区域网络密度为0.429。边缘区域网络密度小于核心区域网络密度同样小于整体网络密度,因为新加入建筑工人15,16处于边缘位置。比较发现,核心区域网络密度大于整体网络密度,这与行为领袖处于核心位置有关,并且建筑工人3,4也处于核心位置上,则核心位置处建筑工人的活动就包括大部分整个班组建筑工人的互动,班组中建筑工人密切关注核心区域处成员,使得形成的网络密度变大。
表3 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结果Table 3 Core-edge structure analysis results
3.2.4 网络结构洞与中间人分析
由于核心、边缘区域网络具有明显区别,则2区域中存在能够连接的“结构洞”结构。Burt提出结构洞理论[17]:若在网络中,一个社会实体处于另2个社会实体直接联结的位置上,这一社会实体就处于结构洞位置,起到关键连接作用;Freeman提出[18]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结构洞位置处社会实体能够接触到2种不同信息,通过对不同信息的传递和描述控制群体。同样,处于结构洞位置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控制信息交易信息。结构洞包括3个衡量指标:有效规模(effSize)、效率度(efficie)和限制度(constra)。有效规模为社会实体的个体网络规模中除去网络的冗余规模,即网络中的非冗余规模,有效规模越大越可能存在结构洞。效率度是指有效规模占实际规模的比例,与有效规模相似,效率度越大越可能存在结构洞。限制度稍微复杂,表示为网络的闭合情况,限制度越小越可能存在结构洞[19]。
在不安全行为传播结构洞分析中(见表4),在不考虑建筑工人6行为领袖的前提下,节点3,4和9的有效规模相比较其他节点明显较大,这3个节点位于网络图的结构洞位置程度较大。在效率系数比较中,可以看出具有较大有效规模的3个节点仍然具有较高的效率系数;同样,这3个节点具有较低的限制度系数。可知节点3,4和9更可能位于网络的结构洞位置,这与上文相符。实际上,建筑工人9为班组中副班组长,同建筑工人3,4一样与班组成员交流密切,与本班组中其他工人互动频率较高。在这样存在明显结构洞结构的不安全行为传播网路中,由于某些建筑工人的自身特点能够将核心与边缘2种区域联结起来,通过互惠关系处于结构洞位置带来位置利益。
表4 不安全行为传播结构洞系数Table 4 Coefficient of structure hole of unsafe behavior
3.2.5 凝聚子群分析
凝聚子群指建筑工人之间关系特别密切的社会实体间存在的稳定结构,这些结构对行为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从小群体在整个社会网络群体中所占位置出发,能够分析小群体与大群体之间、各个小群体之间以及小群体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凝聚子群是一种含义广泛的小群体概念,在子群中,社会实体间具有经常性较强的互动关系[20]。一方面,子群方便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另一方面,对控制不安全行为传播能够提供解决办法。在进行凝聚子群分析时,由于该班组成员间联系较为紧密,我们将子群最小规模设定为4,结果显示存在9个子结构,如表5所示。
表5 凝聚子群Table 5 Coacervation subgroup
以上可以看出节点4活跃于多个子群中,识别出建筑工人4在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较为活跃,每个子群中所包含节点较少,但是大部分节点已经包含在所有子群中,并不存在任何一个节点存在所有子群中。可以得出:在不安全行为传播过程中,建筑工人聚集成小团体,在小团体中,更容易进行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在对每个子群进行测度时发现,小子群密度均大于整体网络密度,可见建筑工人互动而成的小团体,行为交流密切,如若要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控制,可以从子群分析处入手。
3.3 管理建议
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控制群体不安全行为提出如下建议:重视班组中技术工人,从加强其安全意识入手控制班组中不安全行为传播源头。对班组进行管理时,应严加对技术工人的教育与管理,让他们在班组成员中起到良好带头作用;不放弃弱势成员,树立全体成员正确意识。加强对班组成员知识技能正确认识的培训或辅导,让技术或能力不强的建筑工人有正确的辨识,并且加强对于这一类工人平时的监督工作;发挥小领导重要带头作用。通过对建筑工人中小领导的安全意识加以管理,让他们在更小的团体中发挥作用。
4 结论
1)建筑工人间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较紧密,不安全行为传播明显,容易在群体中传播。工作年限较长的技术工人作为班组中行为领袖,是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的核心,其不安全行为对班组中其他建筑工人有重要影响,导向班组成员不安全行为;在班组中人缘较好的工人处于结构洞位置,是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的集散中心,将不安全行为进行传播。
2)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中度数中心势与接近中心势较高,中间中心势较低,存在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处网络密度较高,不安全行为传播整体网络受核心区域建筑工人影响较大,核心区域建筑工人活跃度较高并掌控整体网络;新工人因能力不够等原因处于整体网络边缘位置。
3)不安全行为传播网络存在明显子群结构。处于核心区域处的建筑工人除行为领袖外,人缘较好工人处于中间人位置,将不安全行为进行传播,并在聚集的小团体中发挥重要作用。